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进村  孟祥宏 《内陆水产》2005,30(10):28-29
半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明显高于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率,雌雄不同配组其受精率相差不大.采用1:1配组可缩短精子在空气中滞留时间,提高受精率并降低劳动强度。银鱼4月上、中旬性腺发育都达到成熟程度,是繁殖最适时期,此时水温为14~18℃。  相似文献   

2.
太湖新银鱼人工繁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新银鱼俗称小银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小黄金".不但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名贵鱼类,同时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平山县岗南水库1999年即开始移植小银鱼并取得了显著效益.小银鱼已经成为水库渔业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3.
银鱼是我国名特优水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水库湖泊的银鱼移增殖工作十分重视,有些地方已形成了规模效益,我市是1995年初开始引进的,共10万粒大银鱼授精卵,并经孵化后投放于173.3hm2的窖湖水库。1996年底,我们共捕获了380kg的大银鱼成鱼,人工采卵345万粒,获授精卵216万粒,平均授精率为62.4%(最高一批达88%),填补了浙江省空白。笔者从11月上旬起开始对大银鱼的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参加了银鱼亲体的采捕并实际操作了人工繁殖的全过程。现经过整理、分析,将大银鱼人工繁殖的技术要点简述如下:1人Xi繁殖时间的确…  相似文献   

4.
梁华 《内陆水产》2001,26(1):9-9
太湖新银鱼又名小银鱼,是一种体色透明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80年代以来,相继在全国各地的湖泊、水库引种移植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2年广西首次从云南引进太湖新银鱼,目前部分早期投放银鱼授精卵或鱼苗的水库有的已发现银鱼,有的已形成捕捞群体。1996年、1997年和1998年3年,广西水产研究所银鱼课题组在已移驯银鱼成功的桂林平口水库、青狮潭水库和南宁客兰水库,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银鱼制种,取得了好的效果。现将太湖新银鱼人工授精、制种的技术要领总结如下。1材料与工具培养皿、解剖盘、表面皿、弯头眼镊、直…  相似文献   

5.
胡四清 《内陆水产》1995,21(6):20-20
太湖短吻银鱼人工繁殖技术太湖短吻银鱼是一种小型自然增殖经济鱼类,体型略园,通体洁白细嫩,无鳞无骨,全长一般6—10厘米尾重1克左右。1995年2月,W我市鼎城区红旗水库首次发现有银鱼分布;通过银鱼监测网拖捕,发现红旗水库的太湖短吻银鱼已经怀卵,并达性...  相似文献   

6.
1996 ̄1997年2年中在太湖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rega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其它种银鱼,表明太湖中可能存在5种银鱼。  相似文献   

7.
太湖新银鱼(N. Taihuensis Chen)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太湖新银鱼亲鱼捕获后的存放时间、优质亲鱼的挑选、雌雄亲鱼的配比、人工授精的操作、授精卵的漂洗去污、孵化用水的处理、授精卵质量鉴别、孵化管理等项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白龟山水库太湖新银鱼繁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作了一周年的采集与观察。成熟亲鱼全长54—84mm;成熟最小个体:雌鱼全长54mm、体重0.60g,雄鱼全长60mm、体重0.70g。太湖新银鱼的全长、体重与怀卵量、成熟系数之间属正相关系.春群银鱼性比为1:0.79—2.13,产卵水温13℃左右;秋群银鱼性比为1:0.60—0.71,产卵水温为21℃左右。  相似文献   

9.
1996~1997年 2年中在太湖 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mp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 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的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  相似文献   

10.
太湖产春宗太湖新银鱼绝对怀卵量与体长关系为:F=0.0098167L2.81623,与体重关系为:F=-263.4+1793.6W,绝对怀卵量平均为1367粒,相对怀卵量为1504粒/g;秋宗绝对怀卵量为1394粒,与体重关系为F=82.5712+1216.2633W。繁殖期:春宗自3月5日~5月5日,适宜水温为8.5~21.6℃,盛期3月10日~4月15日,最适水温9.2~13.4℃,盛期中V期卵巢亲鱼比率与水温关系为:Y=-3.6681X2.7174;秋宗自9月10日~10月20日,水温为26.4~17.2℃,盛期自10月5日~10月15日,水温为20.6~18.0℃。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对其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获得490个微卫星序列,筛选的总效率为78.09%。筛选出72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592个,占81.66%;混合型82个,占11.31%;非完美型51个,占7.03%。探针(AC)12富集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大多集中在14~26次,最高44次;探针(AAC)10和探针(AAG)10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8~20次,最高42次;探针(GATA)8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一般在6~15次,最高32次。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的杂交效率分别为85.19%、60.19%、5.16%和10.64%。筛选得到的725个微卫星位点中,二碱基重复位点390个(53.79%),三碱基重复位点284个(39.17%),四碱基重复位点47个(6.48%),五碱基重复位点 1个(0.14%)和六碱基重复位点3 个(0.42%)。根据二碱基重复核心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对抚仙湖24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 PCR 扩增,电泳结果显示部分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同时本研究获得的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位点也可为长重复单元微卫星引物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太湖新银鱼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观察热冲击、不同盐度对太湖新银鱼仔鱼成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仔鱼在升温过程中死亡率不断提高,305℃时死亡率达48%,半致死温度为305~335℃,致死温度为395~425℃,425℃100%死亡。在温度125~425℃范围内,银鱼死亡率的温度系数Q10值为1000~0198,96h半致死盐度为12,在盐度8的水中可安全度过96h。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五强溪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采取灯光诱捕方法,调查太湖新银鱼的资源量和时空格局分布。在五强溪水库周年均能捕到银鱼,平均体重最小0.02 g、最大1.15 g。春群在9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1 689尾),4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仅24尾);秋群在2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2 532尾),11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135尾)。春群和秋群资源量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6个采样点春群和秋群的出现率均达88.68%,各采样点分布不均,非网箱养殖区比养殖区银鱼资源量丰富。五强溪水库银鱼资源量限制的主要因素是饵料保证程度不高,对肉食性鱼类翘嘴鲌、鳜、鳡、乌鳢等捕捞力度不够,以及过度捕捞和滥用密网捕捞。合理利用银鱼资源的措施包括禁止在繁殖高峰期(3-5月,9-11月)捕捞银鱼、禁止使用密眼网(网目小于2~3 mm)捕捞、控制捕捞强度和划定繁殖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是我国特有的银鱼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解太湖新银鱼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江苏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4个太湖新银鱼野生群体共144尾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太湖新银鱼Cyt b基因序列共发现29个变异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682±0.0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31±0.00021;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 0.609±0.078; π: 0.00094± 0.00027),太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 0.343±0.107; π: 0.00075±0.000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太湖新银鱼群体间遗传差异(71.53%)大于群体内遗传差异(28.47%),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骆马湖群体与太湖、高邮湖和洪泽湖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分析显示,25个单倍型形成2个明显的地理分支,一支由太湖群体、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组成,另一支由骆马湖群体组成。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图分析表明,太湖新银鱼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整体来看,太湖新银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将太湖、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作为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骆马湖群体单独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形成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浮游动物食性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成为了库区优势种。为探究三峡库区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规律,2019年1-12月,每月下旬在三峡库区小江6个采样断面使用银鱼捕捞专用拖网进行了调查,应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测度太湖新银鱼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9年太湖新银鱼在三峡库区小江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时间动态上,太湖新银鱼种群生物量的周年变化为先升后降,3月开始迅速增长,在4月达到最高值(2080.08 kg/km2),随后逐步下降,7月捕捞旺季过后,生物量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太湖新银鱼春季繁育的稚幼鱼最先出现在上游的渠口和养鹿断面,之后下移,主要集中在高阳断面(867.16 kg/km2),其次是黄石和双江断面,而长江断面太湖新银鱼分布最少。研究表明,太湖新银鱼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由种群繁殖特征及库区水文情势决定,其种群在4月快速增长,与小江5月蓝藻密度急剧上升可能存在关联。建议在种群快速增长前,对三峡库区小江太湖新银鱼的繁殖群体进行捕捞,尤其是在3月的渠口和养鹿断面,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巢湖太湖新银鱼寄生虫调查和食物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11月在巢湖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食物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巢湖的太湖新银鱼感染的寄生虫是双线绦虫,感染率8月份为(57.14±53.45)%,9月份为(66.67±47.76)%,两月平均感染率为(65.22±48.15)%;感染强度8月份为(0.71±0.76)个/尾,9月份为(1.59±1.80)个/尾,两月平均感染强度为(1.46±1.71)个/尾。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66.32±11.85)%,出现率为100%;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57.86±31.00)%,出现率为87.18%。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采自重庆长江江津江段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太湖新银鱼矢耳石形状近圆形,体长(Y)与耳石长半径(X)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099X+16.986,R2=0.7626。耳石日轮环纹清晰,以中心核为起点圆形规则排列,其上具有明显的过渡轮纹。太湖新银鱼体长(Y)与日轮(X)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式为Y=0.2631X+23.924,R2=0.8057;体重(Y)与日轮(X)呈指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446e0.0244X,R2=0.8104。太湖新银鱼体重(Y)与体长(X)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Y=0.000001X3.3529,R2=0.9163。  相似文献   

19.
洱海先后人为引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其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的生物学特性已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捕捞调控可降低其生物量。为了掌握其生长特性,评估人工调控效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洱海采集2种鱼标本,通过测量体长与体重数据,对种群参数(L_∞、W_∞、k、t0、Z、M、E)进行估算,并调查分析其年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西太公鱼和太湖新银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回归参数b值分别为3.2148和2.8770,均属于等速生长。西太公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3.65~([1-e-1.80(t+0.17)]),Wt=28.09~([1-e-1.80(t+0.17)]3.2148),生长拐点年龄为0.48,相应体重为8.51 g,体长为9.41 cm;太湖新银鱼生长方程为Lt=9.45~([1-e-0.92(t+0.38)]),Wt=2.69~([1-e-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