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在引进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理论前提下,对国内七大类著名代表性景区进行调查分析,意在探索我国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七类不同类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最高,依次为存在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文化和自然型景区相对度假型景区更多的旅游者认可旅游客观真实性,梅里雪山自然人文复合型和河南博物院历史文化型景区持建构真实性观点的旅游者相对较多,丽江古城文化型景区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持后现代真实观较多,度假旅游景区、自然旅游景区和历史、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更多地持存在主义观点,而版纳民族文化型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则正好相反。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自尊动机和最小化惩罚逐步递减趋势;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更注重知识功能动机,对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则反应平淡;建构真实性旅游者表现出对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及对自我实现动机较为重视,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与最小化惩罚动机;后现代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相当看重,而漠视旅游的奖励最大化动机;存在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和奖励最大化动机更感兴趣,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另外,旅游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在七大类不同类型景区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国内有关旅游真实性实证定量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上对现实的旅游市场研究和基于旅游者的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河南博物院的调查分析,探索我国博物馆历史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了博物馆历史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河南博物院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旅游者居多,其次为客观真实性,最后为后现代真实性,说明历史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注重自身体验和对客体真实性较多的认可。河南博物院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奖励最大化动机、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到最小化惩罚动机的逐步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秀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96-16898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丽江古城文化型景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分析,探索我国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了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最高,依次为存在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自尊"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逐步递减趋势;4类不同的旅游真实性与5类不同类型的旅游动机之间的相关性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理论上丰富了国内有关旅游真实性实证定量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上对现实的旅游市场研究和基于旅游者的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宝天曼自然观光型景区的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居多,其次为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体现了国内旅游者对客体绝对真实性的认可和重视旅游自身体验的倾向。宝天曼自然观光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和"最小化惩罚"动机逐步递减趋势,说明了旅游者从对知识追求的重视和对旅行过程中的舒适享受的关注,到愿意就旅游过程进行自我回顾并与别人交流的意愿和对猎奇参与体验的兴趣淡化,最后过渡到放松安逸的淡漠。  相似文献   

5.
王秀红  王雪颖 《河南农业》2023,(33):58-59+62
以亲子型乡村游景区郑州沙窝景区为案例点,通过对旅游者真实性的实证调查研究,以期获得基于旅游真实性的亲子型乡村旅游景区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景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和孩子的旅游体验;第二,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学历层次基本上呈现出与建构真实性的正相关,但与客观真实性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研究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乡村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江西省井冈山为例,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和旅行方式等人口学特征出发,对红色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的客观、建构、存在和后现代真实性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提升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及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史云  田甜  许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54-9256
笔者分析了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认为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笔者将低碳景区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生态与文化耦合型3类,举例说明了各类旅游景点的代表,提出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行业的自律监管,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以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该景区的低碳旅游资源、景区低碳开发、景区低碳管理入手,提出景区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①净化景区空气质量、优化景区环境;②淘汰落后产能,多措施保护景区生态资源;③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健全基础服务设施;④立足本地资源,开发旅游土特产品及纪念品;⑤使用电子门禁票务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咨讯传播平台等实现景区的低碳管理。  相似文献   

8.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超群  罗明春  钟永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57-11159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阐释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内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根据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需求的多元化与层次化,在保持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舞台构建和创新,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将异彩纷呈的徐州民间传说有效地融入徐州旅游景区,可以进一步凸显旅游地方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徐州旅游景区对民间传说的开发利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徐州旅游景区的现状和广大旅游者的休闲与文化需求,应加大对徐州旅游景区民间传说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徐州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助推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徐州旅游景区,不断拓展旅游空间。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民族旅游真实性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整体数量较少,研究集中于民族旅游中真实性的内涵、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影响、民族旅游产品真实性研究与旅游者真实性感知研究等。但目前,仍存在对真实性内涵的认知不清晰、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对真实性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知,并进一步加强理论整合,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162-164
新媒体营销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为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影响力,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抢占旅游者消费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本文以苏州大如意圣境景区为对象,分析该景区在营销方式选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地方媒体营销力度、完善网络营销体系、倡导成立苏州宗教旅游爱好者协会三方面对策,助力大如意圣境景区提升景区知名度,扩大景区客源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经济来临,文化旅游成为了体验经济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汾酒集团是中国最早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型旅游开发的工业企业之一,是国内白酒业清香的鼻祖。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旅游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相对欠缺。文章通过研究汾酒景区发展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体验经济下景区开发的原则、步骤、思路,并提出开发策略,以其对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加强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提高解说水平,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旅游景区提高文化品位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旅游者获得更高的旅游价值和旅游体验.在对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进行概述,总结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的"1311"设计方法,包括目标确定、环境调查、受众分析、主题定位、方案策划、评估调控等6个步骤.最后,以千岛湖森林氧吧环境解说系统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参19  相似文献   

15.
该文提出文化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包括硬组成和软组成两部分,对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解说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从完善旅游解说规划、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营造良好旅游体验氛围、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构建地方感理论的文化型解说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烨  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52-154
在系统调研云南省宗教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进行分析阐述。通过对云南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地的重点宗教文化风景区的现状分析,总结云南省宗教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发展现状、优劣势及亮点设计,认为宗教文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应将宗教旅游与生态、文化、养生、休闲度假相结合,差异化定位,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深入挖掘、表达地域宗教文化底蕴,力求实现人、佛、自然世界的高度集合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景区调适旅游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景区员工3类利益相关群体的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3类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认同程度的排序是:旅游者社区居民景区员工;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因子的感知存在差异,且对7个旅游影响因子中的2个因子的感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8.
发展太湖县宗教文化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善成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238-239
概述了太湖县宗教文化的发展近况,介绍了3处重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及建设情况,提出了发展太湖县宗教文化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区的形象直接关系着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游玩的过程体验以及游客对于景区的基本印象。本文就从旅游景区的形象出发,研究旅游景区对于游客满意与忠诚的影响,并从增强对景区代表物的宣传、做好旅游景区的安全工作、加强旅游景区的服务、加强旅游景区的交通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游客对旅游景区满意与忠诚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化的视角和洛阳栾川代表性乡村旅游景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由于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与旅游者文化交流的内外因素,乡村旅游加速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呈现出向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生产文化由传统农耕文化向旅游服务文化转型,传统农耕向以旅游为中心的多元化职业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