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杰  唐长贞 《安徽农业科学》2022,(12):229-230+239
以桐城市黄甲镇葛湾村村庄建设为例,分析了村庄形成的历史变迁、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白茶产业观光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对策建议。对统筹安排各类资源、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乡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治理作为空间规划的实施手段,需重新认识其作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单元、多方利益磋商和协调三农问题的平台等作用,本研究以西部某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例,提出建立镇村布局和村庄规划的规划体系,明确村庄分类及用地布局,同时以农村“三块地”改革和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等政策推动实施,为乡村空间治理和编制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阐释我国不同气候带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点,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374个典型村庄调查,通过SPSS 26.0对乡村绿化美化模式同质集群进行聚类分析,基于Python编程语言构建基于自然断点法原理的分类程序对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各气候带主导同质集群进行分析,得到与乡村所属气候带具有相关性的10组乡村绿化美化典型模式的基础模式组成、模式特征及气候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组同质集群中,村庄聚落及周边绿化美化作为主导模式出现的频次高于村庄全域绿化。村庄聚落绿化美化以四旁绿化、居民庭院景观等类型为主,村庄全域绿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以风景林营造、古树名木保护、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路旁水旁绿化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聚落人居环境营造、蓝绿空间保护利用、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类功能导向下,全国不同气候带典型村庄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运用博弈分析框架,以乡村政治秩序的建构为主线,探求以乡村文化网络的凝聚内力和以乡村精英领导的对抗张力为核心特征的"乡村软保护力"与国家强制力之间的互动逻辑,从而解释这一因素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有效性,探寻在国家能力建设及乡村政治体系变迁过程中,村庄单元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村并组有助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参与和引导村庄实施乡村振兴。由于合村并组改变了村庄的利益格局,其推行面临着来自村庄的阻力。基层政府采取干部和机构两种调控手段予以应对。合村并组的过程暗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即国家对村庄的政治规制。政治规制的实现有助于国家权力进村,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鄂西侗族乡Y村的合村并组实践完整地展现了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以长株潭地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例,摒弃局限于乡村内部变量的常规研究思路,在构建乡村重构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等方法研究乡村重构时空格局及其城镇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间,长株潭地区乡村重构度在研究期内县均增长7.55个百分点,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形分异发展结构;2)乡村重构度和城镇四项驱动因子均具有高水平类聚现象,乡村重构发展与受城镇驱动作用均存在较强的地域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北部发达地区乡村重构格局受城镇化、生活水平驱动作用较强,南部远离城市核心地区受投资建设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新时期,长株潭地区不同乡村格局的重构要基于城镇驱动力的差异程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措施,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的乡村重构要更加重视乡村资源潜力和城镇发展实力的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入,需要进一步规划村庄建设用地。本文分析了我国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存在的问题,从实施自上而下的总量控制和实施自下而上的合理分配2个方面阐述了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主要思路,并总结了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分配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村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村庄绿化是美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村庄绿化美化是全面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村庄绿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固镇县为例,根据新农村绿化实践,就如何搞好村庄绿化、改善乡村环境、扮美乡村家园、提升乡村文明,使村庄绿化建设既能达到其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村民的精神层面需求,特提出村庄绿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杨凯健  黄耀志  徐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15-9017,9026
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乡村空间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并以长三角水网地区为例,总结水网地区乡村空间格局的典型类型,提出其保护的必要性。尝试通过构建乡村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来诊断长三角水网地区乡村的健康发展程度,以便于指导乡村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与城镇化建设矛盾日渐凸显,乡村与自然协调的空间格局正慢慢消亡。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生存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泰和爵誉村传统村落为例,在研究村庄布局和村庄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保留人与自然的整体性、重点保护地域特色的原真性和创造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三点适应于爵誉村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在立足于山东省"五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16个地市125个县(市、区)344个乡镇(街道办)395个行政村(社区)的407份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分析东、中、西部推进手段(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状况的差异。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村庄布局调整方面成果最为显著,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整理方面改善效果明显,东部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乡村空间作为终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村庄规划为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蓝图.文章以余江蓝田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为例,用综合治理视角,聚焦乡村空间治理,通过解决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发展空间受限、土地权属关系不明等问题,解析村庄规划对优化乡村空间治理格局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237-240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已在全国多地广泛开展,而绍兴地区一直走在前列,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机制,获得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系统阐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认知及地方实践,基于绍兴地区32个典型村庄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其党建引领下村庄空间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模式与特征、经验与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惠州市1999、2009年TM遥感影像图,在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58、30个样本村庄,并以村庄为中心点,利用格局分析法探究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通过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结模式,分析两个时期格局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9年惠州市平原区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均有4种模式,山区有3种模式;平原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绝大部分村庄的景观格局中,它们或为基质,或为优势斑块,而山区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的格局模式以及变化主要受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的格局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受海拔、坡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山区和平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模式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婷 《乡村科技》2020,(6):24-27
乡村地区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武汉市约3/4的土地面积、1/4的人口在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发展和建设逐步改善,逐渐由承担供应城市职能的农业生产区域向全面振兴的魅力多元区域转变。本文系统总结湖北省武汉市两个阶段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特点,并以胜天村村庄规划为例,论述多元市场需求导向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以期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目前乡村振兴发展中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乡村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问题,从自然地理条件、农业资源、开发建设水平及休闲娱乐设施建设4个准则层出发,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乡村发展指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对其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与已编制镇总规、村庄规划文本定义的规划村等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指导乡村分级分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量化依据,辅助政府单位精准施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以来,通化县紧紧围绕"一个统领、两条主线、一个保障",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工作,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努力打造具有南长白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标准版"。村庄规划编制工程。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统领,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格局,形成差异化分类指导意见,分类施策。在规划中遵循"景村融合"的建设思路,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每个庭院当作盆景来打造,把每个村庄当景点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园林领域,从乡村景观生态格局来探索美丽乡村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环境整治方法实践较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官成镇白庙村屯的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为例,结合风景园林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其景观特征和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美丽广西建设中新型乡村地区景观格局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景德镇地区3种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下的典型村庄为例,实地调查乡村绿化植物组成、用途及健康状况,探讨乡村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型村庄植物种类最丰富,包括19科20属20种植物类型。(2)三种村庄类型中,乡土植物种类占比均达80%以上;在乡村绿化植物的用途上,旅游型村庄植物选择以观赏为主(67.39%),工业型村庄以防护为主(69.43%)。(3)旅游型村庄绿化植物健康度较高(63.59%),其次是农业型村庄(61.34%),而工业型村庄绿化植物健康度最低(58.64%)。(5)根据景德镇气候条件和村庄产业模式,提出以乡土植物为主体、乔灌草立体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本研究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有助于为景德镇地区乡村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