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文化、生态、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当前贫困偏远乡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以及取得的成绩,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有助于甘肃贫困偏远乡镇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知识贫困,具有文化、科技、人才资源兼备独特优势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义不容辞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帮助贫困农村消除知识贫困。介绍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对口扶助贫困农村实践及其长期的知识援助贫困农村战略,探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反哺农村文化建设途径和实施贫困农村知识援助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陕西省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具有的多维性、精神贫困、老龄化加速等特点出发,围绕陕西省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未来扶贫愿景与建议,以乡村振兴和开发式扶贫为着力点,探究如何构建符合省情且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的含义是指这种助人活动是具有职业化,是向有需要的人也可以是向困难群体提供具有科学依据且有效的社会服务,其工作方法较为灵活,价值理念较为新颖。通过对贫困农村社区发展现状的调查诊断和评估,社会工作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可促使乡村贫困群众充分发挥脱贫自主性,提高村民自身能力。在我国西部偏远的农村,贫困问题持续了很久,从未被解决。全球的人民都认为贫困问题是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来探讨乡村贫困问题,同时利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贫困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期望能够为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村级"四位一体"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趋势。主要以泸西县太平村"四位一体"建设为例,探讨太平村"四位一体"建设的整体现状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现实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面对农村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还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纳入统筹规划之中,只有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因此谋求农村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是农村地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正是基于此,试图探讨研究美丽乡村视野下的农村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贫困问题集中凸显在农村地区,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系统解读了中国农村的致贫因素,并从完善制度、调整政策、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解决中国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女性是推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主体地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农村女性的隐性贫困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体意识缺乏、生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村女性摆脱贫困的根本性原因,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要加强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改变落后的生育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农村人才、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基于三螺旋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知识溢出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政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探讨知识溢出的主体、动机、过程和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是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知识的需求与匹配程度决定了三螺旋演化路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受知识源因素、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吸收能力以及高校与农村之间溢出途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人力资本流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官产学合作、促进高校与农村组织的知识交流和人才共享等三条路径可以保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效率,优化当前政策机制。因此,建议在知识源层面,注重提高知识的供需匹配度;在知识接收方层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溢出环境方面,构建合作平台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建锋  吴灏  陈光才 《农学学报》2015,5(11):126-129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已有阐述,但是缺乏反映和数量化评价美丽乡村发展程度的研究,不能实现不同地区美丽乡村间的比较。基于此,笔者提出美丽指数的概念,以数量化地反映乡村的美丽程度,具体是通过村庄规划、卫生状况、绿化情况、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共5 项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基于德尔菲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计算出乡村美丽指数,反映出不同美丽乡村的美丽度及其特征。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直观的、数量化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障碍是农村的知识贫困,它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消除知识贫困,就必须要求社会各界展开对农村的智力支持。只有提高农村的知识存量,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长久保证。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45-24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覆盖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偏远的农村地区,也都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点战略,而数字乡村正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我国数字乡村的现状,提出了数字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相对比较落后,为此,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就十分重要,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能够打造一个全新的农村,构建魅力的乡村。  相似文献   

14.
胡沐 《现代农业科技》2006,(19):179-180,18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障碍是农村的知识贫困,它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消除知识贫困,就必须要求社会各界展开对农村的智力支持.只有提高农村的知识存量,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长久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重庆市某贫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状况,结合实地收集材料探索构建了以培育特色产业为基础,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为保证,涵养乡村文化为灵魂,规范村规民约为抓手,“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条件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扶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美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几个典型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和后续投入问题、经营模式的多样性、生态发展的科学性以及资源发展的异质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掌握苏州地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总体特征,总结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经验并发现问题,以期对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农村地区集聚了七成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首要一点就是产业兴旺,乡村旅游业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浙江省安吉县在乡村旅游产业业态和链条方面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显露出很多不足,如美丽乡村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农村产业现代化改革有待深化等。因此,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集聚定位和发展模式,以期构建地区完整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地区经济长期快速提质发展,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安吉经验。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必须充分认识“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大贫困:经济贫困、知识贫困和生态贫困。解决农民三大贫困,必须依据以民为本、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和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美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州几个典型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和后续投入问题、经营模式的多样性、生态发展的科学性以及资源发展的异质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掌握苏州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总体特征,分析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郭昕霖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4):224-228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深刻阐述了发展美丽乡村的优势条件和具体实践,分析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荆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