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贵州高原麦西河库湾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内生态浮床适合种植何种水生植物,以及植物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选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 D.C.)、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rna generalis Bailey)6种贵州高原常见的水生植物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6种水生植物对总氮去除率为40.0%~90.9%,总磷去除率为53.1%~87.1%,氨氮、CODCr等其余指标变化也很明显,去除效果均较好;(2)从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看,菖蒲和空心菜的净增生物量最大,水蓼最小;(3)植物的地上部分氮磷含量较高,可以定时收割地上部分以转移水中的营养盐。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菖蒲和空心菜是比较适合高原水库和湖泊生态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2019年3月在水库河道设置组合式生态浮床开展水质净化及甲藻控制试验。通过组合水生植物(美人蕉、风车草、浮萍)与水生动物(鲢、鳙),测定夏季(8月)和秋季(11月)试验浮床上、下游以及浮床内的水质指标,分析温度、p H、氮、磷、CODMn等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阐明水质理化参数与藻类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生态浮床对 CODMn、TP、NO2--N、TN、NH4+-N 去除率分别为 38.33%、36.05%、26.77%、11.52%、6.19%,而秋季的 TP、NH4+-N、NO2--N营养盐反而增加。夏、秋季浮床对甲藻的抑制率为73.95%、51.70%,表明浮床对甲藻有明显控制作用,且夏季控制效果优于秋季。浮床上游、内部、下游的甲藻占总藻比例也由夏季的19.16%、14.99%、6.91%上升至秋季的78.18...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来自水产养殖池塘,盐度4.5。每个水箱均曝气、盖上透光塑料板。另在9个面积约6670 m2的养殖池塘中设置2.0 m×4.0 m的PVC管结构生态浮床,按照2.5%、5.0%和10.0%覆盖率布设空心菜,不同时间分析各水生植物对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试验结果显示:空心菜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净化效果最佳,轮叶黑藻对氨氮和硝态氮净化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菜对水体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强,之后依次是鸢尾、香蒲、香菇草、轮叶黑藻、水芹和生菜。30 d后,不同浮床覆盖率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覆盖率组含量最低。因此,种植空心菜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质。空心菜浮床覆盖率越高,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去除率越高,推荐的浮... 相似文献
4.
2010年对太湖水域非种植区与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非种植区和种植区采样点的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且6个水生植物种植区水质理化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TN、TP、叶绿素a、COD Mn的降幅分别在13.76%~40.12%、5.81%~37.10%、5.50%~32.64%、3.04%~20.64%;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月份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变化明显,太湖水域采样点处蓝藻爆发时间比水生植物种植水域早,且爆发规模大;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岸边和水域内均有大量水生植物分布的1~3号采样点的净水效果略优于岸边有大量水生植物但分布较少的4~6号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南太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对太湖水域非种植区与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非种植区和种植区采样点的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且6个水生植物种植区水质理化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TN、TP、叶绿素a、CODMn的降幅分别在13.76%~40.12%、5.81%~37.10%、5.50%~32.64%、3.04% ~20.64%;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月份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变化明显,太湖水域采样点处蓝藻爆发时间比水生植物种植水域早,且爆发规模大;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岸边和水域内均有大量水生植物分布的1~3号采样点的净水效果略优于岸边有大量水生植物但分布较少的4~6号点. 相似文献
7.
组合生态浮床的水体净化效果与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美人蕉(Canna glauca)底部悬挂生物陶粒基质构建组合生态浮床,与仅有生物陶粒的基质组和空白组比较了对室内配制富营养化污水的净化效果,分析了各组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研究组合浮床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对水体净化的贡献率及其相互间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经过48 d的运行,组合浮床对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依次为64.03%、95.82%和96.43%,美人蕉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36.03%、37.96%.组合浮床组水中的细菌总量、基质上附着的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耗氧速率均高于基质组,说明植物吸收不是组合浮床去除氮磷的主要机制,但植物对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有积极作用;组合浮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存在着植物、基质及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与基质组和空白组相比,组合浮床可以有效提高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构建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VC管材作框架,并选用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等3种观赏性植物构建了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在上海白莲泾河道内进行水质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时去除河道水体中的氮、磷、COD等具有明显效果.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对白莲泾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8.5%、57.9%和56.1%;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0.1%、25.4%和28.4%;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49.2%、47.9%和51.2%.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能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的净化作用,有效改善河道水体的水质,美化水域生态景观,且维护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0.
11.
以紫叶酢浆草(Oxalis triangulari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大漂(Pistia stratiote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生长状况及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3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正常生长。大漂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总磷吸收率分别为93.58%、97.72%和96.65%,紫叶酢浆草为89.57%、83.76%和86.54%,凤眼莲为90.11%、85.07%和91.46%;大漂对水体中总氮的吸收率分别为89.05%、90.18%和73.50%,紫叶酢浆草为68.32%、59.73%和72.90%,凤眼莲为68.45%、71.49%和71.53%;大漂对氨氮的吸收率为85.80%、91.48%和88.60%,紫叶酢浆草为77.51%、72.07%和89.68%,凤眼莲为68.84%、90.90%和90.88%。试验表明,3种水生植物均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可见,大漂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凤眼莲次之。 相似文献
12.
以紫叶酢浆草(Oxalis triangulari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大漂(Pistia stratiote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生长状况及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3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正常生长。大漂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总磷吸收率分别为93.58%、97.72%和96.65%,紫叶酢浆草为89.57%、83.76%和86.54%,凤眼莲为90.11%、85.07%和91.46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以5种水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金边石菖蒲(Phnom penh acorus tatarinowii)、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穗状狐尾藻(Myrtoph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在人工气候室中,利用水培法,研究了其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可以作为净水植物,其中金边石菖蒲和香菇草的去氮效果较好,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香菇草对磷的去除效果非常好;经过七周的试验后,试验水生植物金边石菖蒲、香菇草、穗状狐尾藻、金鱼藻和眼子菜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6.22 %、91.13 %、79.69 %、83.17 %和65.51 %,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7.94 %、92.09 %、92.61 %、95.20 %和85.87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磷的去除效果比氮好,速度也比较快。因此,可以把这几种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首选植物。为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和降低污水水体营养盐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上海白莲泾沿岸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及三种大型挺水植物净化水质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调查了上海白莲泾沿岸世博园区段生长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并对3种大型挺水植物的氮磷吸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莲泾沿岸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10种。应用芦苇、水薄荷(Mentha aquatica)和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3种大型挺水植物对白莲泾河道的水质进行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挺水植物的净化能力依次为芦苇>水薄荷>伞草。其中芦苇对氨氮的吸收率为21%,水薄荷为18.7%,伞草为11.6%;芦苇对硝态氮的吸收率为20.12%,水薄荷为12.1%,伞草为10.2%;芦苇对活性磷的吸收率为13.7%,水薄荷为10.4%,伞草为12.33%。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Mn 、NH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39 、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 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