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巨尾桉为研究对象,采用华沃特桉树专用复合肥(复混肥A)、力源宝桉树专用复合肥(复混肥B)和颐德兆丰液态菌肥等3种肥料对巨尾桉开展追肥对比试验,探讨不同肥料对桉树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处理对桉树幼树胸径影响差异显著,对桉树幼树树高影响差异极显著.其中,液态菌肥对胸径影响表现最好,复混肥B对树高影响表现最好,说明液态菌肥所富含的固氮菌对桉树的粗生长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复混肥B对桉树的高生长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桂西南尾巨桉萌芽林能量储存功能,采用固定标准地法,探讨了广西宁明县1~4年生尾巨桉萌芽林地上部分能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尾巨桉萌芽林各器官热值为17.24~20.87 kJ·g~(-1),不同器官热值大小依次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尾巨桉萌芽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随林分生物量的增大而提高,1、2、3和4年生分别为353.17、968.82、1 496.46和1 909.30 GJ·hm~(-2),其中干材能量现存量占林分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的64.58%~78.42%,树叶、树枝和干皮能量现存量占21.58%~35.42%。1、2、3和4年生尾巨桉萌芽林能量年净现存量分别为353.17、484.41、498.82和477.33 GJ·hm~(-2)·a~(-1)。  相似文献   

3.
对尾巨桉萌芽林和大叶栎杂木林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取样调查,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各土壤层种子萌发的规律基本一致,大约从第7天开始进入种子萌发高峰期,第19天后进入缓慢萌发期,至最后停止萌发;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尾巨桉萌芽林(7 356粒/m2)显著高于对照大叶栎杂木林(3 614粒/m2)。尾巨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共计物种8种,分属于7科,其中以禾本科的刚莠竹为优势种,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95.8%;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显示,80%以上的种子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0~5 cm的土壤中。尾巨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大叶栎杂木林。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宁明县不同更新方式(植苗林和萌芽林)尾巨桉中林龄(4年生)地上部分5种养分元素(N、P、K、Ca和Mg)含量、积累量和年净积累量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干材;林木各器官不同养分元素含量以N、K或Ca最高,Mg或P最低;4年生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分别为688.23、658.70 kg·hm~(-2),不同器官养分积累量均以干材最多,其次是树皮和树叶,树枝最少;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养分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72.08、164.69 kg·hm~(-2)·a~(-1),2种林分每积累1 t干物质分别需要5种养分元素7.76、6.85 kg,表明萌芽林的养分元素利用率高于植苗林。  相似文献   

5.
巨尾桉萌芽林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琦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159-161
对巨尾桉萌芽林的更新树高生长、更新胸径生长和更新材积生长的过程进行了实地测量,并分析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黄冕林场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施肥处理以及不同施肥量进行试验,探讨施肥处理和施肥量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施肥量为0.75 kg/株集中施肥的效果最佳,生长蓄积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经济效益也最高。而施肥量为0.5 kg/株集中施肥次之。综合分析,每年集中施肥1次,连续追肥3年,每次追肥量为0.5~0.75 kg/株的桉树生长效果最佳。此研究结果为桉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年生巨桉中幼林进行施肥试验,研究施肥组合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和尿素对巨桉中幼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树高、材积生长的影响复合肥大于尿素,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尿素大于复合肥,适宜处理组合为复合肥100~200 g·株-1、尿素20~100 g·株-1。  相似文献   

8.
以尾巨桉DH3229组培苗木为试验材料,基施不同肥料:常规复合肥(Ⅰ)、桉树专用肥(Ⅱ)、桉树专用肥+泥炭腐殖酸(Ⅲ)、桉树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Ⅳ),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桉树苗木生长、养分利用和积累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巨尾桉苗木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根系的促生作用较为明显,施用腐殖酸施肥处理苗高、地径生长量比常规复合肥相高出8.43%~14.41%,根系生物量增加38.76%和53.00%;腐殖酸对提高尾巨桉苗木养分积累量未呈现显著优势,但泥炭腐殖酸对P元素积累量增加有明显的影响,比常规和专用肥高5.56%和9.08%;腐殖酸的施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培养基质中养分含量,泥炭腐殖酸对土壤速效养分及Mg的提高作用尤为显著,其中有效磷含量提高59.70%以上,风化褐煤腐殖酸处理下N、Ca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酸铝处理下4个不同耐铝型速生桉无性系[巨尾桉9号(G9)、巨尾桉12号(G12)、韦赤桉3号(G3)、尾叶桉4号(G4)]叶片内源激素中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揭示速生桉对铝毒害的响应机制及选育耐铝型速生桉优良无性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砂土培育法对桉树幼苗进行酸铝处理4个月后,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幼苗叶片中ABA、IAA、GA3、ZR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利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各无性系的抗逆能力进行排序.[结果]酸铝处理对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幼苗ABA产生积累作用,对IAA、GA3和ZR等产生抑制作用,且pH值越低、铝处理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以120 mg/L Al3++pH 3.0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幼苗叶片的ABA/IAA、ABA/GA3、ABA/ZR 3个平衡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通过内源激素平衡指标综合评定排序,耐铝性最差的尾叶桉4号的平衡指标增加幅度分别是耐铝性最强的巨尾桉9号的9.2、7.3、8.3倍.[结论]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间的协调能力与耐酸铝抗性成正比关系.巨尾桉9号对酸铝逆境处理的适应性最好,其ABA含量最低,IAA、GA3、ZR含量最高,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小,受到的抑制作用影响最小,而耐铝性最弱的尾叶桉4号内源激素对酸铝处理的敏感性较强,受到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酸铝处理下4个不同耐铝型速生桉无性系[巨尾桉9号(G9)、巨尾桉12号(G12)、韦赤桉3号(G3)、尾叶桉4号(G4)]叶片内源激素中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揭示速生桉对铝毒害的响应机制及选育耐铝型速生桉优良无性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砂土培育法对桉树幼苗进行酸铝处理4个月后,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幼苗叶片中ABA、IAA、GA3、ZR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利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各无性系的抗逆能力进行排序.[结果]酸铝处理对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幼苗ABA产生积累作用,对IAA、GA3和ZR等产生抑制作用,且pH值越低、铝处理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以120 mg/L Al3++pH 3.0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幼苗叶片的ABA/IAA、ABA/GA3、ABA/ZR 3个平衡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通过内源激素平衡指标综合评定排序,耐铝性最差的尾叶桉4号的平衡指标增加幅度分别是耐铝性最强的巨尾桉9号的9.2、7.3、8.3倍.[结论]4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间的协调能力与耐酸铝抗性成正比关系.巨尾桉9号对酸铝逆境处理的适应性最好,其ABA含量最低,IAA、GA3、ZR含量最高,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小,受到的抑制作用影响最小,而耐铝性最弱的尾叶桉4号内源激素对酸铝处理的敏感性较强,受到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探讨了广西宁明县国有派阳山林场尾巨桉萌芽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随林龄(1~4年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尾巨桉萌芽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着林分生长而逐渐积累,1、2、3和4年生分别为18.84、52.47、79.42和100.02 t·hm~(-2),其中干材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所占的比例则呈相反趋势。1、2、3和4年生尾巨桉萌芽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分别为18.84、26.24、26.48和25.00 t·hm~(-2)·a~(-1),其中干材净生产力占64.53%~78.37%,树叶、树枝和干皮净生产力占21.63%~35.4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明确桉树幼苗的氮素营养特性,进一步为桉树幼苗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尾赤桉和巨尾桉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氮素浓度处理下,按树幼苗对硝态氮的吸收量显著大于对铵态氮的吸收量;在铵态氮处理下,尾赤桉对铵态氮的吸收量显著高于巨尾桉。桉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氮素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过高的氮素处理,叶绿素含量则出现下降的趋势。铵态氮更有利于尾赤桉幼苗的高生长,其高生长增量显著大于巨尾桉16号;而硝态氮对2种桉树幼苗高生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桉树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研究闽南巨尾桉U6的一代林、二代萌芽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规律,构建生长模型。经方差分析,一、二代林之间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平均生长量有显著差异,从林地利用效率考虑,应注重一代林的经营。巨尾桉人工林在闽南地区引种发展潜力大,适合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广西国有高峰林场16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与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规律,为合理选择碳汇人工林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林内进行样方调查,分别采用收获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混交林生物量和碳含量,研究混交林各层次及两个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碳含量、碳储量分布规律.[结果]由方差分析及Duncan's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巨尾桉和大叶栎各器官间的生物量、碳素含量、单株碳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树干生物量和碳储量及树叶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巨尾桉和大叶栎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72.93和322.61 kg,各器官间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其中树干生物量最大;巨尾桉和大叶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309.42 t/ha,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各层次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半分解凋落物层>未分解>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表现为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FC)较小,枝叶比(BNR)偏大.巨尾桉和大叶栎单株碳含量分别为463.37~513.59和460.74~504.67 g/kg,各器官碳含量排序为树叶>根桩>树干>树枝>粗根>树皮>中根>细根.地被层碳含量排序为未分解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半分解凋落物层.巨尾桉和大叶栎的单株碳储量分别为135.81和159.68 kg,主要集中在树干.混交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53.16 t/ha,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分别为147.99、4.41、0.61和0.14 t/ha,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23.04 t/(ha·年),年净固碳量为11.50 t/(ha·年),折合成CO2固定量为46.17 t/(ha·年),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结论]大叶栎单株生物量和碳储量高于巨尾桉,可作为优良固碳树种.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水平,能增加林分生产力水平和碳汇能力,在今后营造碳汇人工林生产实践中宜推广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5.
林地清理方式对巨尾桉萌芽林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友育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77-178
针对南方山地桉树人工林采伐迹地植被繁多的现状,开展巨尾桉二代萌芽林炼山与不炼山对林分生长、林下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炼山3a生的巨尾桉林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与炼山相比分别增加14.5%、21.9%和58,4%,且差异性达显著水平,而平均胸径差别不大;不炼山巨尾桉萌芽林下植被种类和盖度分别比炼山的多33.3%和10,6%,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26,3%和22.1%;不炼山促进林地理化性质改善,增加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巨尾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巨尾桉林分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6a定位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对巨尾桉林分早期树高生长(1~3a)有促进作用,但对3a后的生长量指标产生负效应,炼山后6年生巨尾桉林分的蓄积量和生物量低于不炼山林分;炼山不利于巨尾桉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炼山影响巨尾桉林分生长量的主要原因在于炼山导致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降低土壤肥力,并进而影响林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从维护地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要求来看,应该尽快变革炼山这种传统的林地清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差异。[方法]对七坡林场上思分场不同坡位的巨尾桉人工林进行连年(1~5年)监测。[结果]坡位显著影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进程,其生长状况下坡最优,中坡次之,上坡较差;随着年限增加,巨尾桉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逐渐降低,但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自第2年起,各坡位巨尾桉胸径、树高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随着年限增加,差异越加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优先选择中、下坡进行造林,上坡林分应加大施肥量;桉树属于前期快速生长树种,应加强前期经营管理,确保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 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 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 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适合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整地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整地方式(全垦、带垦和穴垦)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3 a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0.5年后,全垦处理下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造林第1年,带垦处理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最优,表现为带垦穴垦全垦;造林第1.5~3年,生长状况最好的是穴垦处理下的尾巨桉人工林,表现为穴垦带垦全垦。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其中穴垦和带垦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均有较大优势。造林第1.5年和第3年,穴垦处理林下植被丰富度指数最高,带垦次之,全垦最差;而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带垦,穴垦次之,全垦最差。因此,以生长量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穴垦整地;以林下植被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带垦整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水分和养分胁迫对尾叶桉无性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方法]以19个尾叶桉无性系为材料,采用2因素(水分、养分)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水肥胁迫6个月后尾叶桉苗木生长、叶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19个尾叶桉无性系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ΦPSⅡ、qP、NPQ、ETR和Fv/Fm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