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6年SPOT5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得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斑块数量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做定量分析,为公园内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林地与沙地占优势且破碎度和分离度比较小,其它景观类型破碎度和分离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GIS的岐山县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岐山县为研究实例,选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利用遥感影像对该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园地这7个景观类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操作得出岐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结果表明:岐山县南北两端景观基质为林地,中部景观基质为耕地。耕地占岐山县面积的53.2%,是最具优势的景观类型。在各景观类型中,耕地总面积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分离度最小。园地总面积最小,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分离度最大。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的分布状况导致其破碎度和分离度大。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4.
以甘南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相关文献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这一尺度单元对甘南县域系统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权属和行政区进行景观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体特征上,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相比,斑块体面积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破碎程度较弱;各行政区中,以甘南镇斑块体面积最小,密度最大,农牧渔场区斑块体面积最大,密度最小.在景观格局特征上,国有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集体区域高,而优势度指数较集体区域低;各行政区中,巨宝乡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平阳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从景观类型分布看,县域整体景观特征是以农牧景观为主体,其中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也都如此,只是分布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各行政区中,国营林场区以林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农牧渔场区以牧草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其余各单位皆以耕地景观为主要类型.从区域景观总体特征看,其东南及南部冲积平原区斑块体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破碎度较弱,而西北及北部丘陵区及漫岗区斑块体较小、密度较大,景观破碎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3、2000和2009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in-fo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干热河谷区得荣县1993-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先趋于破碎后逐步聚合,景观异质性先提高后下降,但总体上来看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技术,采用5个指标测度了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景观破碎度,分析了其与耕地生产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破碎度差异较大,山地耕地景观破碎度最高,达0.985;丘陵耕地景观破碎度次之,为0.705;以平原耕地景观破碎度最小,为0.068。2耕地的生产效益与耕地景观破碎度呈负相关性的特点。为此需要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需要采用不同的耕地整治措施来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度,从而提高耕地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8.
风景区景观结构与旅游价值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未利用地比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对研究区域中的5个景区的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度对景观格局和结构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提高,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变小,景观破碎度加大,人工干预较大的景观类型如居民用地、农田的分离度变小,自然或半自然的未利用地和林地的分离度变大。景观结构指标可以用来描述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风景区的景观多样性高于一些经济更发达地区,低于一些农业与湿地景观。风景区的旅游价值越高的景区,景观多样性越低。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现时高分辨率航片获取大比例尺、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选择和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及斑块分形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进行了小尺度、大比例尺(1∶2000)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区内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数值高,耕地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优势景观,如果将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当成一种景观类型,则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生态特征明显由农业景观所支配;其他农用地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因近年来土地整理的实施,耕地景观以面积大而且形状较规则的斑块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景观的斑块几何形状趋近于简单且规则,但受人为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技术,采用5个指标测度了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景观破碎度,分析了其与耕地生产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破碎度差异较大,山地耕地景观破碎度最高,达0.985;丘陵耕地景观破碎度次之,为0.705;以平原耕地景观破碎度最小,为0.068.②耕地的生产效益与耕地景观破碎度呈负相关性的特点.为此需要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需要采用不同的耕地整治措施来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度,从而提高耕地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良好居住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乡村景观亟需通过规划设计来突出地域特征、展现地域风貌特色。本文探索了面向多尺度乡村空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方法,以期为营建地域化乡村景观提供新思路。  方法  文章探讨了景观特征评估工具在乡村景观风貌识别与营建中的实践应用。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首先,在传统LCA工具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尺度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工作框架;其次借助地理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了国土—区域—场地多尺度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分类识别与描述;最后,构建了基于具体发展目标的景观决策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景观发展策略。  结果  通过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特征分类图,并根据分类及决策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完成了从国土空间到场地、从景观特征区到景观特征要素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分类与决策协同的实践探索。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多类型、多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强调了对乡村景观自身特性及多样性组合方式的关注,不仅能够更好地衔接国土空间一体化发展,更在进行地域化的乡村风貌特色识别与区分时具有明显优势,为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LandsatTM7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得柘皋河流域景观类型图,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流域内景观空间格局做定量分析,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结果显示:柘皋河流域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景观异质性高,分布相对均匀;耕地破碎化程度低,连通性好,利于农业发展;居民点与交通用地破碎化程度高,边缘效应强,对周围影响大。A区农业化和非农化矛盾最强烈。B区景观异质性高,景观类型分布均匀,生态结构稳定。C区景观异质性低,生态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南湾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特点 ,开发出 6个功能景区 ,并针对各景区的功能特征 ,设计出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 ,旨在为其日后的定位、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光新  严平  李静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36-37,56
选择合肥市董铺岛不同景观下垫面水体、林地、草坪、住宅小区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度、温度等环境气象因子的定位观测,总结出景观中植物配置和水体形成的独特的小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6.
毕如田 《农学学报》2012,2(6):54-58
地形是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特别是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中地形条件成为大尺度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因素。以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遥感影像、1:1万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通过对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DEM分析,得到各地形分级单元的土地利用景观指数,并对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与高程、坡度和坡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岔口小流域整体土壤侵蚀风险处于中等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张浪  陶务安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65-67,173
郊野公园是风景园林设计中遇到的比较新的设计类型,但如何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公园分区特点,结合立地环境,发挥植物的景观效益,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是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合肥市瑶海公园改造为例,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岛地区为例,介绍了新型彩叶树种美国红枫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栽管要点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森林群落结构是形成森林景观效果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省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采用典型选样法选取了30个景观林样地,采用样地法进行森林群落结构及其景观效果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群落丰富度、垂直层次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特征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结构,用树木高度、郁闭度、枝下高、草本层盖度、色调、树种组成、分布状况和采伐剩余物等森林景观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的整体景观效果,并对森林群落结构因子与森林景观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森林群落结构因子只与森林景观的个别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森林景观因子由相应的森林群落结构因子所生成,森林景观效果是森林群落整体结构特征和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体现。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实地勘测和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对聊城古城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植被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古城区主要由建筑用地、道路、绿地、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总面积为85 495.181 m2,其中斑块绿地76 239.794 m2,廊道绿地9 255.387 m2,绿地斑块密度0.0002,平均绿地斑块形状指数1.8322,平均绿地斑块土壤特性指数32.14%。古城共有植物51种,其中乡土树种占总株数的92%,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