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俊梅  王治斌 《华北农学报》2007,22(B10):235-238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剪叶对冬小麦叶片和穗的光台速率及对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剪叶后穗的光合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未剪叶片的光合速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二者综合导致小麦不孕小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4.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明:穗粒重、千粒重、最大籽粒体积、皱缩指数、单茎生物量和草重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剪叶减源,使穗粒重、最大籽粒体积、千粒重和生物量下降。剪除部分小穗减库,使剩余籽粒的最大体积和千粒重明显增加。新老品种的开花期单茎生物量相同,对减少库的反应基本一致。近期品种开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较多,对源的减少较敏感.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提高产量潜力,不但要增加库,而且要增加源  相似文献   

6.
钾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模拟试验方法,以不同穗型的两个小麦品种烟农15和鲁麦22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促进氮素和钾素的吸收,增加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量;提高小麦旗叶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施钾明显增加了旗叶的叶面积,但对旗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施钾也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施钾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同,小穗型品种烟农15以粒重的增加为主,其次为穗粒数和成穗数;大穗型品种鲁麦22主要增加的是粒重,对穗粒数和成穗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10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并口结实小穗数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我国超级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是在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稳重。在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选育矮秆、大穗、结实小穗数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源库型小麦品种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以大粒小麦新品种兰考86(79)(源限型)、豫麦18号(库限型)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8124(源库素作型)为材料,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限型和源库素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其光合势大,叶面积技续时间长,光合生产率高,叶版光合性能强,粒重增长快,穗部性养优良;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平缓,粒重与灌浆速度吁显著的正相关,面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行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品种类型与营养生长积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品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穗、粒、重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以高产为目标,最适穗容量平衡点呈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营养生长基础对群体穗粒重的效应为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穗粒数的增加是提高穗粒得的有效途径,增加小穗数/穗对高结实率品种 有效,减少不孕小穗数/穗对环境敏感型品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l)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穗小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作用,在间套行较宽的情况下,选择中穗或大穗型品种则更有利于发挥边行小麦的增产效果;(2)边行小麦增产,大穗型核生2号以增加穗数为主要特征,小穗型烟农15以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为主要特征,中间型的泰876161则是相对的穗数、粒数与粒重协调增加;(3)随空背宽度加宽,边行增产幅度提高,大穗型核生2号是增穗为主,穗粒数比重不变,粒重比重下降;小穗型烟农15是穗粒数比重提高,穗数比重持平,粒重比重下降,中间型泰87616正则是穗数、粒数比重协调增加,粒重比重下降;(4)边2行小麦的增产作用与品种和边1行的增产幅度相关,40cm空背下,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增产幅度最高,其次是中间型泰876161,多穗小重型烟在15几乎无增产效果,空背加宽,边1行增产幅度提高,使边2行的增产幅度下降,甚至减产,100cm空背下,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较内行稍有增产,而小穗型烟农15和中间型泰876161则边2行出现减产,以边1行增产幅度最大的泰8761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和品种小麦小花结实的粒位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定小麦不同小穗位和小花位发育与结实特性是实现大穗多粒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冬,春性小麦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得出,较高的小穗结实力是增加穗粒数的重要因素,不同播期,品种之间,小穗粒重和粒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中部以及基部小穗粒重与穗粒重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体现环境差异的播期效应以对中部小穗发育的影响为主,而冬,春性品种的基因型差异可反映在各个小穗位上,第2小花粒的子粒发育状况反映整个小穗的生产能力,结果表明,促进中部优势小穗(第5-15小穗)结实和第1-3小花位子粒发育是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穗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不同玉米品种寻找出其最适的化控剂,以6 种不同的玉米杂交品种为主因素,以5 种不同的玉米化控剂处理为次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化控剂处理对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影响。每个小区随机抽取10 穗考种,测其穗部性状,用其籽粒产量折算其群体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品种下,矮壮素较其他化控剂处理对穗部性状的影响显著,高玉金不适合对试验进行化控处理,产量与轴粗、穗粗和行粒数成正比关系;在不同化控剂处理下穗重、穗粒重与穗长与玉米群体产量密切相关,百粒重对品种的产量影响很小,‘协玉5 号’适合通过化控剂处理来提高穗部性状的表现。不同的玉米品种应采用不同的化控剂,没有一种化控剂可以同时满足各种品种。  相似文献   

13.
Crosses between vulgare wheat genotypes with different spike architecture were examined for total biomass per plant, grain mass per plant, and harvest index. The genotypes with branched spikes (turgidum type) and tetrastichon spikes were equal or superior to those with normal spikes in total biomass per plant but inferior in grain mass per plant. Consequently, they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harvest indices. In the F1 and F2 generation, high heterosis for total biomass per plant occurred in all crosses between the genotypes with branched and normal spikes. There was heterosis for grain mass per spike in most crosses, but it was not as high as for total biomass. This investigation confirmed earlier findings that genetic changes towards the branched or the tetrastichon spike do not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grain yield. Since, however, the crosses between the genotypes with branched and normal spikes showed high heterosis for grain mass per plant, lines with highly fertile but normal spikes may be expected in the segregating generations as a result of a genetic change in sink capacity. The genotypes with branched and tetrastichon spikes produced higher biomass per spike but lower spike index than the genotypes with normal spike. This may be an indication that the increase in vegetative area of the spik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grain mass per spike.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5.
种子大小对冬小麦苗势及其幼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万代  崔金梅  王化岑 《种子》2004,23(3):33-35
以中大粒品种郑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粒重种子对幼苗长势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出苗迟,生长发育快,叶片分化持续时间短,幼苗长势壮;大粒种子的幼穗发育开始早,分化强度大,形成小穗数多.茎生叶分化总数不因粒重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 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 2。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西藏地区春青稞品种的选育与栽培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笔者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西藏地区13个春青稞品种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小穗数、退化小穗数以及生育期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6334、0.6957、0.6394、0.7088、0.6955、0.7308、0.6241、0.6514;按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小穗数>株高>穗粒数>穗长>生育期>千粒重>穗数>退化小穗数。从结果来看,培育大穗与秸秆较高品种,提高单穗小穗数、穗粒数可能成为今后西藏地区春青稞育种与栽培管理工作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抽穗期叶型特性及其与产量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0份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叶型特性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水稻品种叶片长度和宽度之间差异较大;(2)不同水稻品种之间叶片角度的差异明显;(3)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叶角有所增加,叶长先增后减,叶宽也随之增加;(4)结实率与叶角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与叶角之间呈线性负相关;(5)千粒重和叶长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与叶长之间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的方向及其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400-450kg/666.7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似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至,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似主要被通过666.7平方米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三因素表现为,在相对产量由低中产到较高产量时,666.7 平方米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666.7平方米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急剧提高。至此,作者初步认为,本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