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与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动态及籽凿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败育籽粒在其发育早期粒重就不及正常籽粒,约在授粉后8-12d(8-13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对小穗柄维管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败育籽粒小穗柄维管系统发育较差,其维管束截面积明显小于中部正常籽粒。  相似文献   

2.
玉米籽粒小穗柄维管束发育状况与籽粒败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与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发育动态及籽粒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败育籽粒在其发育早期粒重就不及正常籽粒,约在授粉后8~12d(8~12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对小穗柄维管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败育籽粒小穗柄维管系统发育较差,其维管束截面积明显小于中部正常籽粒。在败育完成后其小穗柄截面积仍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败育籽粒早期蔗糖及淀粉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籽粒。由此可见:顶端籽粒的败育并非主要源于输导系统发育不良,而与其较低的库活性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乙烯在玉米籽粒发育及败育中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田间处理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败育型(3631)和正常类型(4936×U8)玉米杂交种进行了乙烯与籽粒发育及败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败育类型品种授粉后8h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正常类型,且在以后1~2d内维持较高水平。田间在穗部处理和室内培养处理均表明乙烯明显影响籽粒败育,增加败育。由此可见,乙烯在籽粒发育和败育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籽粒发育与乙烯的释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顶端败育类型(3631)和非败育类型(0425)杂交种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乙烯释放量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败育类型玉米果穗上部籽粒在授粉后0 ̄8d阶段,发育状况中部优于基部、更优于顶部,而乙烯释放量则表现出顶部〉基部〉中部。采取乙烯处理进行籽粒离体培养也证明乙烯不利于籽粒发育,是引起籽粒败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果穗顶部大量败育的典型秃尖品种与对照相比,在授粉后4d可见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授粉后8~12d却显著低于对照;8~12d出现较高的赤霉酸(GA#-3)和低的脱落酸(ABA)含量。其中授粉后4~8d秃尖品种顶部籽粒的GA#-3/ABA由3.5迅速升高到5.5,而不秃顶部籽粒的该值由3.0下降到1.5左右;授粉后4~28d秃尖顶部籽粒及穗轴中的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以上可能是导致其籽粒败育的重要生理生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以当地主栽品种半紧凑型玉米Sc-704为对照,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掖单12号具有籽粒体积大、灌浆时间长、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其生育期比Sc-704长6—8天。同时,籽粒体积、籽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关系极为密切;灌浆速率和气温变化也表现一定的相关性。籽粒生理成熟后,在不影响后作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收获期,能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气温对冬玉米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授粉及自然授粉试验,玉米结实的临界温度为11.0℃,玉米结实率与授粉温度成非线性关系,Y=-1318.66/X+141.00。玉米结实率与授粉温度,授娄后2-6天平均温度等因素有关,温度〉19℃时,玉米散粉正常;12℃≤温度≤19℃时,玉米散粉不正常,温度≤12℃时,玉米散粉极少或不散粉。  相似文献   

8.
玉米胚乳传递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ZeamaysL.)胚乳最基部的细胞于授粉后10d开始向传递细胞分化,但在授粉后的15d内,其细胞壁的加厚和壁内突形成很缓慢,胞质中形成许多泡状、丝状、网状物质,线粒体、粗糙内质网也有所增加。授粉15d后,传递细胞壁的加厚和壁内突的形成迅速进行,至授粉后20d,经向由3~4层细胞、横向由65~70列细胞构成的传递细胞带形成,发达的壁内突呈强的PAS正反应。授粉20d后,胚乳传递细胞的形态不再有大的变化,进入功能期。成熟籽粒中,最基部的胚乳传递细胞内充满了内突壁,狭小的胞腔中有较浓稠的细胞质,细胞核呈不规则状,胞质中含有黑色和晶状颗粒;与传递细胞带紧相邻的果皮组织中形成一黑色层。促进胚乳传递细胞的充分发育、延长其功能期及黑色层的延迟形成,对减少籽粒败育、增加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的顶端败育类型和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2种类型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的能量代谢进行了双向比较研究。败育籽粒的呼吸强度在授粉后的0 ̄8d(0 ̄8DAA)即明显低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到8DAA之后呼吸强度明显减弱,进入表现衰败期。进一步对籽粒的ATP含旦、ATPase活性测定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研究认为:在败诱导期(0 ̄8DAA),败育类型顶部籽粒能量代谢水平较低是其库活性不足乃至败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玉米穗顶部籽粒受中下部籽粒的库位抑制影响容易败育。人工同步授粉能够促进籽粒发育,但其生理机制尚不太明晰。在不同种植密度(6和9株/m~2)下对玉米顶部籽粒的早期发育进行了自然授粉和人工同步授粉对比试验,在玉米抽丝前雌穗套袋,在抽丝后3 d人工同步授粉,分别在抽丝后8、13、18和23 d取自然授粉和人工同步授粉的雌穗样品,测定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和干重,结果表明,人工同步授粉顶部籽粒的鲜重、体积和干重均明显高于自然授粉的顶部籽粒,同时前者籽粒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碳氮比(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蜡熟后籽粒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黑龙江省主栽的8个玉米杂交种蜡熟后10d内籽粒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脱水干燥的速率。结果以东农249最快,达1.117%/d,合玉15和四单19最慢,分别为0.423%/d和0.570%/d。影响蜡熟后籽粒脱水快慢的既有外部气象原因,也有杂交种本身的原因,如籽粒类型、苞叶长短和松紧等。  相似文献   

13.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9-13540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互为正反交的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和对照的胚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在授粉后49 d达到峰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则在授粉后42 d达到峰值。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28 d达最高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均在授粉后21 d出现较小峰值,49 d达到最大峰值。授粉后21~42 d,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都高于对照,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高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3种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期非胚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高于胚。[结论]非胚部位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地膜玉米穗分化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1)地膜玉米中单2号雄穗和雌穗分化历时分别为34,36d时,分化始期的可见叶和叶龄分别为8.8,6.5和11.0,7.7。与露地玉米相比,雄穗分化期缩短16d,雌穗分化期缩短12d。在穗分化的前期和中期,地膜玉米的叶数均显著多于露地玉米。(2)地膜玉米雌雄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与露地玉米基本一致。(3)地膜玉米要求栽培措施比露地玉米早而及时。前期和中期管理的叶龄值比露地玉米多1,后期与露地  相似文献   

17.
张萍  陈冠英  耿鹏  高雅  郑雷  张沙沙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61-2070
【目的】灌浆期高温会对玉米籽粒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影响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灌浆期高温对不同耐热型玉米品种籽粒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寻找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避免和缓解高温胁迫伤害。【方法】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以耐热型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品种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了籽粒灌浆期(授粉后17—28 d)高温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机制。【结果】高温加快了两品种玉米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但降低了强、弱势粒中后期灌浆速率,总体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籽粒千粒重下降。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10.58%和18.95%,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干重分别比对照低24.78%和28.08%。德美亚1号籽粒干重下降幅度大于郑单958,且差异显著。籽粒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两品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在授粉后40 d,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20%和6.46%,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的淀粉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3.68%和16.39%,均差异显著。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淀粉合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9.67%和30.03%,均差异显著,郑单958强、弱势粒的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3.70%和11.26%。高温处理后,两种品种玉米籽粒的ABA和IAA含量均上升,ZR含量均下降,而强势粒的GA3含量均上升,弱势粒的GA3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籽粒灌浆期高温对德美亚1号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均显著高于郑单958,对两品种弱势粒的影响显著高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授粉后不同间隔时间降雨(用人工喷水模拟降雨)对玉米产量以及籽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降雨显著降低玉米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降65.82%(0 h)、54.36%(1 h)、42.07%(2 h)、35.75%(6 h)、29.49%(12 h)和12.03%(24 h),显著降低穗长和穗粗。较对照,授粉后降雨果穗结实性降低,百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提高3.4个百分点(0 h),籽粒淀粉相对含量降低3.35个百分点(0 h)。可见授粉后降雨对玉米产量以及籽粒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尽管降雨使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升高,但因总结实率、出籽率降低进而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陈现平  戚尚恩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5):438-439,441
连续2a 对玉米夏播制种籽粒灌浆速度和收获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无论播期早晚,均表现授粉后10 天左右籽粒开始形成。快速增重的时间随播期推迟而延长,灌浆持续时间表现相同趋势。授粉后55~60 天,即籽粒乳线消失达完全成熟时收获产量最高,比传统的苞叶变黄时收获推迟12~17d,可增产17.7% ~24.1% 。  相似文献   

20.
去果穗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变化及最佳青贮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去果穗后不同时期的玉米秸秆中的水分、糖分,粗纤维、粗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测定,得出其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农户适时青贮玉米秸秆。实验结果表明:高植株品种四单19号玉米秸秆,在收果穗后第4至20d秸秆中蔗糖的含量比搿穗当天高15.8%,粗蛋白增高264%,水分含量在22d时为62.39%,最佳青贮时间为去果穗后22d之内。矮小植株品质如冀承单3号在去果穗后12d之内青贮为宜。去果穗后的玉米秸秆在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