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北票市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对北票市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票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表明日较差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且末县红枣为研究对象,利用且末县197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红枣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当地红枣产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枣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6℃/10 a、98.4(℃·d)/10 a,分别在2003年和2008年发生了由少由到多的显著突变;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呈略微的增加趋势,年际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在1981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气候倾向率为24.4 h/10 a;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尤其以7月份的增加显著,增加速率为2.0 d/10 a ;夏季气温日较差平均15.8℃,6~8月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春季、夏季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日数呈均减少趋势,其中大风日数显著减少,沙尘日数年际分布不均。气候变化背景下,且末县红枣生长季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总体有利于红枣产量的提高,但开花坐果期高温日数的增加,对红枣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戚娜  杨文  姚愚  王杰 《节水灌溉》2012,(5):22-25
利用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0年的月降水量资料,运用倾向率分析和EOF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最近50a来降水量变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倾向率变化分析表明:云南冬季降水量倾向率呈东部和北部为正,西南部为负的分布趋势,变化幅度在4个季节中最小;春季大部地区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加的幅度西部地区大于中东部地区;夏季全省大部倾向率均为负;但倾向率数值各地差异较大;秋季云南西北部降水量有增加而东南部降水量减少的趋势。EOF分析表明:第1主分量序列可表征云南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99和2001年是近50a云南降水量最多年份,2009年是最少的年份。近50a来第1主分量波动下降,表明云南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第2特征向量在云南西北部为负,东南部为正,对应的第2主分量也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变化,表明近50a来云南西北部降水增加、东南部降水量减少,这与云南秋季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麦地蒸散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蒸发桶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裸地蒸发和麦地蒸散的日变化规律;分析了裸地蒸发与麦地蒸散的关系;论述了蒸散日变化的一些特征;分析了蒸散与辐射、气温的关系,并对蒸散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建立了蒸散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河套灌区种植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协同学支配原理,分别在作物种植系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种植结构子系统设置了序参量,利用基于协同学原理的种植系统演化特征识别模型,计算了河套灌区1960—2008年种植系统的有序度和协调度,分析了系统协调度变化规律,揭示了该系统的协同异化规律,提出了种植结构合理阈值区间。结果表明:种植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性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系统在2004年发生突变,系统异化特征明显;提出了作物种植比例合理阈值区间,粮食为(47.82%,62.66%),经济作物为(24.64%,43.49%)。  相似文献   

6.
近53a宁夏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宁夏1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2012年气象数据,在划分区域的基础上,运用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宁夏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 a来,宁夏地区稳定通过0℃和10℃的积温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宁夏北部地区的增加趋势显著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2)宁夏积温空间分布总体态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该地区稳定通过0℃积温的变化范围在2 700~3 980℃/a,最大值出现在中宁、中卫一带。稳定通过10℃积温的变化范围在2 200~3 500℃/a,最大值出现在宁夏地区最北部的银川、陶乐、惠农地区;(3)宁夏地区稳定通过界限温度(0℃、10℃)的持续天数均有显著增加趋势。这种增加趋势是由积温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推后共同导致的;并且宁夏地区积温终止日期推后的速率要大于起始日期的提前速率;(4)近53 a,宁夏稳定通过0℃和10℃积温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有45 a左右的长周期,15 a的中长周期,还存在5~7 a的小尺度短周期,其中以15 a为主周期。  相似文献   

7.
近50年新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地区53个气象站1960—2009年5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站点逐月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采用GIS反距离插值方法得到新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分布图,将各站点ET0变化趋势进行聚类分析,通过Morlet小波变换、倾向率等方法探讨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平均ET0呈显著减小趋势,不同区域ET0的年际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在25~30年时间尺度上,全区平均ET0的周期振荡较为明显,经历了"多→少→多"3个循环交替过程;ET0年内分布均呈单峰状,且各站之间峰值相差很大;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布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增加,且与地形起伏有高度的一致性。新疆大部分地区ET0变化率为负值,与"蒸发悖论"规律相符,其主要原因是风速降低对ET0的影响超过了温度上升,但1992年以来,由于温度持续升高,ET0出现了回升态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受涝模式下水稻抽穗开花期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分蘖期到抽穗开花期设置4种不同模式的受涝处理(分蘖期到抽穗开花期3个生育阶段连续受涝、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2个生育阶段连续受涝、抽穗开花期保持较小渗漏量受涝、抽穗开花期保持较大渗漏量受涝)来研究农田不同受涝模式对水稻抽穗开花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日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荧光值Fo、最大荧光值Fm、原初光...  相似文献   

9.
沈乌灌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灌域内湖泊对维持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有对沈乌灌域内湖泊面积历史变迁的研究,为了掌握沈乌灌域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适量补水。基于Landsat与HJ1A/B遥感数据,采用新型水体指数(NWI)结合阈值法、目视解译对1988-2018年沈乌灌域内八大天然湖泊面积进行提取,并结合磴口县气象资料与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提供的生态补水、引水量、秋浇水量等资料对灌域内湖泊面积变化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泊面积近30 a来一分场海子和冬青湖一直呈直线式扩张趋势,金马湖、纳林湖、镜湖、古月辰湖、砖照井海子和天鹅湖均经历了持续扩张阶段-波动式萎缩阶段-波动式扩张阶段。沈乌灌域内近30 a湖泊面积的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合山西省10个小麦试验站多年需水量的试验数据及邻近气象站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小麦需水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全生育期小麦需水量来看,以山西长治地区为最大,其他地区较为接近;从阶段作物需水量来看,尤其是拔节到收获的阶段,小麦的需水量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变化规律。另外,小麦的生长天数也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需水量与日平均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宁夏18个气象站1960—2012年气象数据,基于SPEI在划分区域的基础上,研究了宁夏不同时空尺度的干湿状况的演变特征,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干旱影响范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a来宁夏地区存在明显的干湿变化,1998年之前是相对干旱的时期,干旱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1998年之后,宁夏大部分地区进入相对湿润时期,干旱发生的频率减少,强度也在下降,干旱影响的范围明显减小。2近53a宁夏存在湿润化趋势,北部的湿润化趋势要快于中部和南部。北部引黄灌区冬春季的湿润化趋势要快于夏秋季;而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则是秋冬季湿润化趋势要显著快于春夏季。3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干旱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趋势,南部山区则有轻微的增强趋势,但不显著。北部引黄灌区各个季节发生干旱的总频次基本相当,但春旱的强度较大。中部干旱带的冬旱无论发生的总频次还是强度都高于其他季节;南部山区冬旱的发生频次最高,春旱的强度最大,达到了-2.22,属于极端干旱。4宁夏干旱发生的范围总体趋势是在减小,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前期到中期的中度以上干旱发生的范围较大,2000年以后干旱发生的范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明晰贵州省全域长序列水热变化规律,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本研究利用贵州省31个国家标准站1961-2019年降雨、气温与蒸发实测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近60 a水热条件分布状况。研究对贵州省全域按水热分布特征进行空间聚类,将贵州省按水热条件划分为三类区域,应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了降雨、气温、干燥度的趋势变化,并对突变点进行检验,进一步借助小波分析法对贵州省降雨、气温、干燥度变化是否存在周期性规律进行验证,最终综合判断贵州省全省以及三类区域各自的水热分布特征与周期性规律。结果表明:(1)近60 a,贵州省气温存在显著的趋势突变、降雨没有明显趋势。两者均呈周期性变化规律,且三个区域差异显著;(2)降雨存在显著的3个周期规律复合,主周期长度分别为22 a、18 a,其中中温高水和高温中水区还存在18 a周期,而气温仅有两个不显著的周期性规律,周期长度为18 a与15 a,降雨和气温的周期性规律分别在1975年和1985年左右开始减弱,在近十年内有所增强;(3)贵州省干燥度存在略微下降趋势,突变不显著;(4)低温低...  相似文献   

13.
土壤导气率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含水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可以忽略其对地表导气率的影响,单一研究温度与导气率之间的关系。针对陕西长武地区玉米地、果树地的土壤表层导气率、地表下5cm导气率进行全天跟踪测量,同时监测地温、气温,从而分析导气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地地表导气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玉米地和果树地表层导气率与气温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建立了当...  相似文献   

14.
用水结构反映了一定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差异,选取海南省2000~2016年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理论研究分析海南岛屿用水结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近17年以来,海南省用水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增强;(2)用水结构空间演变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信息熵值从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地区逐渐增大,用水结构系统的稳定性从中部山区往四周,特别是向南北两端增强,与其独特的岛屿地形地貌、水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71-2020年韶关市8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并采用MMK趋势检验和作物系数法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韶关地区干旱与烟草需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s后,韶关的干旱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且年干旱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②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韶关曲江是季节尺度干旱事件易发生地;③韶关地区的干旱化主要由气温和降水共同作用,其中降水占主导因素;④韶关南雄烟草生长期需水量以5.98 mm/10a的速率显著递增,与SPEI指数呈负相关.总的来看,韶关市干旱渐趋严重,且呈四季干旱多发,中部受灾严重以及春冬季易旱涝急转的特征.其中韶关南雄由于干旱化有加剧趋势,需特别在烟草生长期内做好水资源配置和规划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来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南四湖水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通过对南四湖近50年来降水量、湖泊水位和蓄泄水量等水文要素分析,结果显示南四湖水位和蓄水量有较大变化,水位和蓄水量的变化除与年降水量的大小等自然因素有关系外,还与湖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变化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有关系.对南四湖水量蓄、泄变化关系分析可看出,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它表现出相似于天然湖泊的性质;而枯水年则体现出人工控制型湖泊特点,整年过程中湖泊处于以蓄为主的状态,对径流起显著调节作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下级湖在输蓄水期间将长期维持33.0 m的高水位,结果会使南四湖的水位变化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水位状态.  相似文献   

17.
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气候要素(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降水量、气温和蒸散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1960-2020年间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964 mm/10a和3.316 mm/10a,分别在1965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2)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清水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是0.246℃/10a,白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07℃/10a,气温都在1988年发生突变;(3)近70年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都达到了99%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并在1979年和1974年发生突变;(4)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充沛的5-8月份。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茎流和茎直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夏玉米生育期的茎直径微变化和茎流变化过程的监测,分析了茎直径微变化、茎流随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对茎流与茎直径微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茎直径微变化的日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收缩,夜间复原;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可将其作为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茎流同样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茎流逐渐增大,在13:30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茎直径微变化、茎流的变化均受到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风速的影响。茎直径微变化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呈负相关,茎流与其均为正相关关系。茎直径微变化与茎流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很好。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选取云南省临沧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2015年MODIS中国植被指数合成产品Tiff遥感影像对临沧市植被覆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arcgis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统计,汇总得研究区内15年各月的植被归一化指数,并对植被归一化指数的月、季和年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临沧市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而后,通过对比研究区数字高程影像与夜间灯光指数探索出临沧市植被分布存在的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对行政区分区统计得出临沧市各区县植被归一化指数值,并结合其产业与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冬小麦春灌前后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给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大气中CO2通量的影响提供一定支撑。[方法]采用静态透明箱法,通过手持式CO2测量仪(testo 535)观测分析了冬小麦田春灌前后每天不同时段内静态透明箱箱体内的CO2通量变化,通过不同时段内的CO2通量变化计算冬小麦田春灌前后每天不同时刻的CO2排放通量,分析比较了冬小麦田春灌前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春灌前,冬小麦田CO2通量在-0.123~0.056mg/(m2 s)之间;春灌后,冬小麦田CO2排放通量在-0.345~0.276mg/(m2 s)之间。冬小麦田春灌后的CO2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春灌前,其中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释放CO2同时增加,但吸收大气中CO2的速率增加的更大。冬小麦田在春灌前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为单峰型曲线,但在春灌后逐渐向双峰型曲线转变。[结论]春灌影响冬小麦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