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是全国农业和人口的大省,目前,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位居21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着人口城市化率低于土地城镇化率、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赵向东 《农业工程》2019,9(6):90-92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开始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土地,因此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必然过程。但是当前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受到影响。为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然后指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城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一个新字,绿色城镇化、智能城镇化、医疗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医疗、交通、公共设施等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综合我国发展现状,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借助于城镇化发展的有益平台,自动化企业将深入智能建筑、智能电网、医疗、水利等领域,通过调整企业业务结构,对接在产业转型进程中对自动化、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和技术,为其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于我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含义进行了梳理,基于耦合协调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机理,构建评估体系和耦合度模型,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5.
曾旭辉 《南方农机》2016,(Z1):77-77
自从我国进入到21世纪以后,人们对于城市化的建设有了更大的需求,由此产生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最基本的城镇化设施便是园林绿化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以城镇化的建立为主要根据,从而能够满足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总的园林绿化设计原则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应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申请上级部门的协助,共同努力,一起促成城镇共同发展和文明环境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类特定人才。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与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农业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议,以使农业职业院校更好地承担其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是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重要资源支撑,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开展水资源支撑力研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巨系统,以水资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子系统,以此构建相应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协调度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静态和动态水资源支撑力评价。以达州市为研究区的实证结果表明,达州市水资源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是呈线性逐年提高,但也需尽量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相应评价指标选择合理,模型方法得当,不失为水资源支撑力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发展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必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此,通过对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现有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将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综合多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集秸秆储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完备、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建设体系,将为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区秸秆资源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原经济区发展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必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此,通过对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现有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秸秆资源利用模式,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将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综合多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集秸秆储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完备、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建设体系,将为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内涵及4个基本特征。同时,指出新阶段要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突出多样化、综合性、优质高效性;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选择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组合型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协调发展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众所周知,发展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都需要土地作支撑,而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耕地作保证,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破解之一难题,经济专家经过调研,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推进"三化"发展这样一个思路,以实现农民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探索既能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又能保障农民利益,同时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更具操作性的土地资源整合方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吉木萨尔县农村土地资源整合以分区规划为指导,通过整合村庄各类用地,明确各地块的发展方向,并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化设计积极互动,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衔接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圩镇作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机地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连接起来,实现整体规划、一体化推进,以更好地推动美丽圩镇创建,进而优化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圩镇、乡村协调发展空间结构。本文以罗定市圩镇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圩镇的功能,强化圩镇连接城乡、推动辐射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开展美丽圩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彭红丽  王颖 《农业工程》2013,3(6):72-74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特色景观建设是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新型城镇化景观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提出适合河北省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景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农民问题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要建设新农村,就要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现结合我校多年从事农民培训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电工》2007,15(8):16-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中共中央"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精神,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家电网公司部署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工作管理,保障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8.
雷巧 《南方农机》2019,(7):66-66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金融的支持,但在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大,支持的方法不够科学,导致许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剖析,概括了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供今后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编漫谈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为农机部门提出了新任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机化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明确其概念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培训模式构建方案与策略,由此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完善的培训体系下强化自身职业技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更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