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结构和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MHCⅡβ基因的全序列,其长度为1 472 bp,开放阅读框(ORF)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分为信号肽区、肽结合区、Ig样区、跨膜区、胞质区。通过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卵形鲳鲹独立聚为一支,与其他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两栖类和哺乳类的亲缘关系较远。利用同源性比对发现其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到79%。qRT-PCR分析表明MHCⅡβmRNA在卵形鲳鲹13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和头肾中表达量较高,在鳍中表达量最低。感染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3 h后,卵形鲳鯵MHCⅡβmRNA在肠中显著上调表达;感染12 h后在肝中上调表达;感染24 h后在脾和头肾中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研究表明MHCⅡβ基因参与了卵形鲳鲹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和1%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配制成3种免疫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组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样。对个体质量为(4.83±0.36)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实验,分别在0、5、10、15和20d进行取样,以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美人鱼发光杆菌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22天,按0.004 2 kg/kg体重的剂量,直接投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料,并记录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免疫实验组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PO、ACP、AKP、UL和SOD活性影响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饲料中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后,明显提高了对虾抵御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0.1%美人鱼发光杆菌活菌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WSSV感染14d内累计死亡率为63.3%±5.8%;而对照组为96.7%±3.3%。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添加在对虾饲料中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将其作为对虾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Bacillus firmus)、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108 CFU/g)+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灭活菌(1%)、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108 CFU/g)+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灭活菌(1%)配制3种免疫饲料.每组3个重复,对个体质量为(3.2±0.26)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实验.每5d取样,以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UL)活性为免疫指标,探讨了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影响;在投喂免疫饲料后的第16天,按0.9 g/10尾剂量,直接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虾病料,计算各实验组每天的累计死亡率,分析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作为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的实验组对虾血清中SOD、ACP、AKP和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显著提高了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坚强芽孢杆菌活菌(1.0× 108 CFU/g)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1%)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感染WSSV 14 d后累计死亡率为10.71%;而对照组为64.28%.结论认为,饲料中添加肠道益生菌及其灭活菌体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有望作为新型对虾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对虾养殖业.  相似文献   

4.
刘君  宋晓玲  刘莉  柴鹏程  黄倢 《水产学报》2012,36(3):444-450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从健康对虾消化道中分离纯化的优势菌菌株——美人鱼发光杆菌PC463和坚强芽孢杆菌PC465(菌含量≥1011CFU/g)的活菌和破碎菌各1 g/kg,观察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保护率的影响。经过20 d养殖实验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实验,其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WSSV感染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53%±12%)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49%±1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能力,上述有防病作用的益生菌株以饲料添加剂的方式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可望成为对虾白斑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卵形鲳鲹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海南省凌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出现大批死亡。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好,部分病鱼内脏稍肿大,病理组织研究显示脾脏和肝脏有灰白色结节。从病鱼的脾脏分离到1株明显优势菌,命名为TOS1,人工感染确认TOS1对卵形鲳鲹有强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为1.1×106CFU/g,组织病理研究显示相同症状,因此确定TOS1为本次流行病的病原菌。经API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常规生化指标,将TOS1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该菌具有很强的溶血性和较强的蛋白酶活性,对多种抗生素和中草药均具抗性,仅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敏感,对中草药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和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高度敏感。以上敏感药物可作为该病预防或治疗的参考用药。  相似文献   

6.
Kiss基因编码的kisspeptin多肽是脊椎动物重要的神经激素,在调控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生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卵形鲳鲹Kiss1 (ToKiss1)基因序列及饵料类型对其表达的影响,实验利用RACE方法克隆分析了ToKiss1基因结构特征,荧光定量PCR (qRT-PCR)方法研究了饵料类型对ToKiss1 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ToKiss1基因全长2 768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ToKiss1基因cDNA全长505 bp,开放阅读框312 bp,编码104个氨基酸,包括信号肽序列和典型的kisspeptin-10结构域"YNLNSFGLRY"。卵形鲳鲹ToKiss1蛋白三级结构由2个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q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ToKiss1 mRNA在卵形鲳鲹脑、肠道、胃、脾脏、肌肉和心脏中均有表达,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饵料类型显著影响ToKiss1 mRNA在卵形鲳鲹肠道组织中的表达,颗粒饲料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冰杂鱼组,冰鱿鱼组表达量最低,但饵料类型对肝脏组织中ToKiss1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表明ToKiss1在卵形鲳鲹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首次探讨了饵料类型对硬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Kiss1 mRNA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硬骨鱼类Kiss1基因摄食调控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是由内在膜蛋白组成的超家族,介导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对渗透压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AQP1a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渗透压调节作用,该研究获得AQP1a基因。基因全长1 078 bp,开放阅读框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具有MIP家族特有序列(HINPAVTLG)和2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蛋白基序。q RT-PCR结果显示,AQP1a在11个被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当转入淡水时,AQP1a在鳃的表达量在第4小时显著上升,而在肾和肠中没有显著变化;当转入盐度10和20海水时,鳃中AQP1a的表达量在第2和第4小时显著升高,然后下降趋于稳定;转入盐度10海水时,肠中AQP1a的表达量均上升,肾中AQP1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转入盐度20海水时,肠中AQP1a的表达量仅在第4、第8和第48小时显著上升,肾中AQP1a的表达量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转入盐度40海水中,鳃中AQP1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相反,在肾和肠中AQP1a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这些结果反映了AQP1a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特异性,证实了AQP1a在卵形鲳鲹盐度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饥饿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器官中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水温25±0.5℃、盐度20±1条件下,对卵形鲳鲹幼鱼进行短期饥饿处理(0 d、3 d、6 d、9 d、12 d),并分别测定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不断下降,饥饿第0~6天下降速度最快(P﹤0.01),6 d后下降不显著(P﹥0.05);蛋白酶活力表现为饥饿第0~6天不断上升,第9天下降,第12天又显著升高(P﹤0.01),并且饥饿后的蛋白酶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力不断下降,并在第3天下降最显著(P﹤0.01);脂肪酶活力在饥饿前9 d总体上下降,第12天活力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饥饿第8天开始出现幼鱼死亡,至第12天幼鱼的存活率为64.67%,表明第8天是卵形鲳鲹幼鱼饥饿致死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配伍的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活菌(1.0×108CFU/g)、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灭活菌(1%)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灭活菌(1%)作为实验饲料,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实验所用凡纳滨对虾初始质量为3.2±0.26 g,投喂15d后进行WSSV感染实验并继续观察14d。实验期间定期取样测定对虾肠道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并分析可培养肠道细菌总数和优势菌数量。结果表明,实验组对虾肠道中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整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细菌数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其中,坚强芽孢杆菌与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复合菌组具有最高的淀粉酶活性,坚强芽孢杆菌与溶藻弧菌灭活菌复合组具有最高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而坚强芽孢杆菌单一组具有最大的肠道细菌总数和优势菌数。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潜在益生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消化酶活性并调节肠道菌群变化,利于养分的消化吸收。其中以坚强芽孢杆菌与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复合组的整体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生物饵料强化剂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骨骼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于卵形鲳鲹受精卵孵化后第3天至第17天,分别投喂经S.presso强化处理(S.presso组)、经海水拟微球藻强化处理(海水拟微球藻组)和未经强化处理(对照组)的生物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了各组试验鱼sox 8、sox 9、bmp 2和bmp 4等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S.presso组和海水拟微球藻组试验鱼sox 8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S.presso组sox 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海水拟微球藻组(P0.05);2种强化剂对bmp 2基因的表达均无显著增强效果(P0.05);采用S.presso强化能够显著增强bmp 4基因的表达(P0.05),但采用海水拟微球藻强化则效果相反。试验表明,采用S.presso和海水拟微球藻强化对卵形鲳鲹仔、稚鱼骨骼发育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时间实验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取样1次)。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属于白天摄食类型,分别在10:00和14:00—16:00间出现2个摄食高峰(P0.05);耗氧高峰期分别在08:00和16:00出现(P0.05);饱食后,胃内含物比率下降迅速(P0.05),7 h下降约50%,第15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19 h后胃内含物为0。在摄食后3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第11小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1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研究建议在卵形鲳鲹网箱养殖生产中,宜在光线较强、耗氧和摄食高峰的上午(09:00—10:00)和下午(14:00—16:00)时段进行投喂,投喂频率2~3次·d~(-1),投喂间隔7~9 h。  相似文献   

13.
自健康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和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将上述芽孢杆菌以单一和3株复合的方式包裹在基础饲料表面,制成益生菌饲料;每日投喂对虾,3周后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人工感染。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测定对虾鳃组织内WSSV拷贝数,分析对虾肠道组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Caspase)和硫氧还原蛋白基因(Trx)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感染实验结束时,A组(枯草芽孢杆菌)、B组(地衣芽孢杆菌)、C组(短小芽孢杆菌)和D组(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复合益生菌)的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73.3±7.0)%、(63.3±5.5)%、(75.0±7.9)%和(50.0±5.3)%,显著低于对照组(PBS组)(100%);在整个感染阶段,各实验组的病毒拷贝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对照组呈现一直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实验组。抗病基因表达结果显示,WSSV感染后,各组对虾肠道Caspase相对表达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呈先上调再下调的趋势,且在18 h各组对虾肠道Caspase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益生菌摄取和WSSV感染都能刺激Trx的表达,益生菌的刺激相对平缓,且各实验组对虾肠道Trx相对表达量在WSSV感染后的18 h时陡升到最大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以D组的激活能力最强。研究证实,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均可提高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复合芽孢杆菌抗病毒能力最突出。对虾抗病力的提高可能与芽孢杆菌减缓了病毒在靶组织的增殖速率、提高了Caspase和Trx基因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肌肉的常规成分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组成、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研究了大蒜素、杜仲素和蝇蛆粉3种饲料添加剂对卵形鲳鲹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种饲料添加剂均可显著提高卵形鲳鲹肌肉中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EPA、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并能显著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杜仲素、蝇蛆粉可显著降低肌肉水分含量(P0.05);大蒜素和杜仲素可显著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杜仲素和蝇蛆粉均可改善卵形鲳鲹肌肉的品质,其中添加杜仲素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人工感染健康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然后观察卵形鲳鲹血细胞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卵形鲳鲹感染后血红细胞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长径显著增加(P0.05),而其余白细胞的长径和短径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谷草比谷丙(AST/ALT)升高,甘油三酯(TG)、钠Na、磷P和钾K极显著增加(P0.01);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显著升高(P0.05);而白蛋白/球蛋白(ALB/GLO)、总胆固醇(TCH)和钙Ca略有增加,但不显著(P0.05)。可见卵形鲳鲹感染刺激隐核虫后血细胞数量和血清生化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吴燕燕  陈茜  石慧  魏涯  王悦齐 《水产学报》2022,46(7):1188-1200
为探究不同方式干燥卵形鲳鲹鱼片的风味差异,实验选取冰鲜卵形鲳鲹为原料,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和冷冻干燥3种方式干制卵形鲳鲹鱼片,分别测定并分析其TBA值、呈味核苷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显示,干燥后的卵形鲳鲹鱼片中TBA值与K值均显著上升,其中冷冻干燥鱼肉的TBA值仅比冰鲜鱼片增加1.6倍,但热泵干燥和热风干燥则分别增加了5.5和4.5倍。干燥后鱼肉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味精当量较冰鲜卵形鲳鲹鱼片显著降低,其中热风干燥鱼肉的味精当量则下降了50.83%。热泵干燥鱼肉中苦味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9.11%和7.37%,而冷冻干燥组鱼肉中甜味氨基酸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为53.62%。3种干燥方式中,热泵干燥卵形鲳鲹的味精当量最高,为4.47谷氨酸钠(MGS)/100 g,表明热泵干燥卵形鲳鲹鱼片的鲜味程度最高。就挥发性风味成分而言,热泵干燥鱼肉酯类和酮类较多,其主要呈现果香味和焙烤坚果味;热风干燥中烃类和芳香类的相对含量约占70%,醛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达20%;而冷冻干燥中烃类与芳香类相对含量占到90%以上,醛类和酯类相对含量不足8%,其风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凡纳滨对虾(Litopanaeus vannamei)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始体重(2.20±0.2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初27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0 CFU/m L和5×107 CFU/m L剂量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浸浴攻毒实验。在实验第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取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于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而GSH-PX和GST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Rab蛋白基因(Rab)和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im-1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crustin和酚氧化酶原基因(Pro PO)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4倍和28.2倍,而GST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2~36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 TOR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基因的表达水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e IF4E1A)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e IF4E2)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12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倍和1.6倍,核糖体S6蛋白激酶基因(P70s6k)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健康和患病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病害发生后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细菌多样性。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健康鱼水样、患病鱼水样、健康鱼肠道、患病鱼肠道和饵料颗粒5个样品中菌群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研究表明,与健康鱼肠道细菌组成相比,患病鱼肠道中螺旋体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患病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总数的54.94%;健康卵形鲳鲹肠道菌群中有73.46%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与水体样品中OTUs一致,有70.58%与饲料样品一致,而患病后分别只有17.98%和38.95%的OTUs与水体和饲料样品一致。健康卵形鲳鲹肠道中黑海弧菌的相对丰度为17.19%,患病后该菌的相对丰度大幅提高,达到78.90%;健康鱼肠道中鳆发光杆菌占比54.53%,患病鱼肠道中不含鳆发光杆菌。健康和患病鱼肠道菌群种类组成类似,但存在一定差异,病害的发生会导致肠道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健康鱼肠道菌群与养殖环境和颗粒饲料中菌群组成关系密切,而患病后鱼肠道细菌多样性受环境中菌群的影响较小。黑海弧菌在患病鱼肠道中的大量增殖可能是引起其患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当归多糖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清免疫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6种饲料,当归多糖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组)、0.05%、0.10%、0.20%、0.40%和0.80%。挑选体质量为(4.99±0.08)g的卵形鲳鲹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放于池塘网箱中喂养,每天饱食投喂2次,为期8周。结果显示,各组末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0.1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80%组和对照组(P0.05);0.10%组和0.20%组血清补体3、补体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0.40%组、0.80%组和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但促生长的作用不显著。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当归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通过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克隆并获得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rustacean female sex hormone, CFSH)基因PmCFSH的开放阅读框(ORF)及3'非编码区(UTR),预测编码214氨基酸(aa)的蛋白,其含有信号肽和1个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白介素17E (IL-17E)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PmCFSH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腹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从受精卵时期到仔虾期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在仔虾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Ⅱ—Ⅳ期,随卵巢发育成熟表达量逐渐升高;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能上调PmCFSH基因的表达量,其中鳃组织PmCFSH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第3小时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刺激后第12小时达到表达高峰;而肝胰腺PmCFSH在哈维氏弧菌感染后第3小时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第48小时达到表达高峰。研究表明,PmCFSH基因不仅参与幼体发育以及性腺成熟的调控,对细菌的应激也具有免疫应答响应,体现了激素的"多功能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