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的迅速发展,病害发生日渐严重,已成为大鲵升级养殖的瓶颈,自2010年在陕西汉中、四川绵阳等地发生了大面积的大鲵感染蛙病毒事件,给大鲵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现将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病理特征及预防措施分析、归纳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鲵摄食量减少,食欲降低甚至完全没有食欲,某些患病大鲵还发生吐食的情况,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活动减少,躺卧在池底,并在患病后的5~10天内死亡。感染蛙  相似文献   

3.
雷存科  陈中元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16,40(10):1643-1647
利用3个不同物种的水生动物细胞系,包括爪蟾肾细胞系(A6)、大鲵胸腺细胞系(GSTC)和鲤上皮瘤细胞系(EPC),分别用沼泽绿牛蛙蛙病毒(RGV)和大鲵蛙病毒(ADRV)感染,进一步研究细胞病变显微形态、病毒滴度、细胞病变与不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等。结果显示,在光镜下可见感染病毒的细胞发生病变,A6和EPC细胞肿胀或破裂;GSTC细胞收缩或聚在一起形成多层。同种水产动物细胞系对不同蛙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在A6、EPC和GSTC细胞中,RGV的滴度分别为10~(3.6)、10~(5.9)和10~(6.6) TCID_(50)/m L;ADRV的滴度分别为10~(4.3)、10~(5.4)和10~(6.1) TCID_(50)/m L,表明GSTC细胞系对两种蛙病毒都更敏感。研究为后续蛙病毒致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VP15是南美白对虾WSSV病毒的一个核衣壳基因。本研究采用体外干扰实验筛选对VP15具有针对性的siRNA。实验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VP15,并将设计的siRNA以及pEGFP–VP15共转染BHK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P–VP15融合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方法检验siRNA抑制VP15基因转录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pEGFP–VP15在PK细胞正常表达,设计的三对siRNA对GFP–VP15的mRNA转录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效果,其中siRNA1的干扰效果最为显著。实验结果为下一步对虾体内干扰WSSV病毒复制研究以及筛选更多的特异siRNA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亚男  刘春  林华剑  秦真东  林蠡 《水产学报》2023,47(8):089415-089415
为了进一步丰富蛙虹彩病毒检测方法,实验针对蛙病毒3型(frog virus 3,FV3)核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并选取另外2种蛙病毒PCR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针对FV3的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达1.2个拷贝数的病毒粒子,与神经坏死病毒、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大口黑鲈虹彩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加州鲈弹状病毒等常见水产动物致病毒株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表明,该方法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另外2种方法一致,结果可靠。本研究所建立的FV3 PCR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度好、特异性高、低成本等特点,可用于FV3蛙病毒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研。  相似文献   

6.
在新近报道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基因组的基础上,我们对ADRV 6R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这是一个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功能基因。先经PCR扩增长到711 bp的ADRV6R,构建含扩增片段的克隆质粒p MD18-T-6R。再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6R,进行测序,并与水生动物蛙病毒相关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该扩增片段与预期一致,其编码分子量约为27 k D、含236个氨基酸的蛋白,与水产动物病毒US22蛋白家族(US22 family protein)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然后对p ET-32a-6R进行转化、诱导表达,并利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及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与预测分子量相符的45 k D融合蛋白(27 k D目的蛋白与18 k D His标签)。这为后续制备抗体、并开展大鲵蛙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7.
病毒的干扰现象最早于1926年由Mekinney在研究植物病毒时发现的,1932年Gildmeister又发现了动物病毒的干扰现象,直到1957年英国的病毒学家A.Isaccs和J.Lindenmann才发现了干扰素。在以后的36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干扰素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观。现在认为干扰素既是病毒干扰现象的介质,又是调节细咆功能的一类重要物质,它已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共同的新型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培养等技术, 从湖北黄陂某养殖场患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内发现并分离到一株蛙病毒。患病大口黑鲈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出血、溃疡, 肝脏发白。将病鱼内脏组织匀浆超微滤液接种鳜脑细胞系(mandarin fish brain, MFB)细胞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滴度达到 108.36±0.15 TCID50/mL。细胞培养病毒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为 150 nm 左右的正六边形病毒粒子, 呈晶格排列。细胞培养病毒的人工感染大口黑鲈试验结果显示, 7 d 内试验鱼死亡率高达 100%, 其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采用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 LMBV)的特异性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鲈组织样品和细胞培养病毒样品进行检测, 均能扩增出 241 bp 的单一目的条带。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LMBV 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上述样品中扩增出 1392 bp 的 MCP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将 MCP 氨基酸全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显示其与 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及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的 MCP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进化结果显示, 与感染鱼类的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 如鳜鱼蛙病毒、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和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等聚成一支。这些结果证明, 该分离株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成员, 暂命名为大口黑鲈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RaV)湖北株 LMBRaV-HB001。病毒敏感细胞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病毒 LMBRaV-HB001 感染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草鱼性腺细胞(grass carp ovary, GCO)、大鲵肌肉细胞(giant salamander muscle, GSM)和鲫脑组织细胞(gibel carp brain, GiCB)均能产生典型 CPE, 病毒滴度可达 108.0 TCID50/mL 以上。本研究首次在湖北省养殖大口黑鲈体内分离与鉴定了 LMBRaV 病毒, 建立了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传播、诊断和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刺参溶菌酶基因(lysozyme gene,LYZ)为靶基因探索构建刺参体内RNA干扰体系。构建了3个刺参溶菌酶基因特异性的RNA干扰重组质粒,以刺参体腔液原代培养细胞为靶细胞进行筛选;分别以口腔注射和腹腔注射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注射剂量对刺参LYZ进行体内RNA干扰,并运用qPCR技术测定刺参LYZ的表达量;最后,对刺参LYZ进行体内RNA干扰,并分别运用qPCR技术和比浊法测定刺参LYZ的表达量及其酶活性。结果显示:3种RNA干扰重组质粒的沉默效率分别为40%、45%、0%;体腔注射RNA干扰重组质粒时,各组织中LYZ的表达量均出现了显著的上升(P0.05),而从口腔注射时,体腔液和肌肉中LYZ的表达量均出现极为显著的下降(P0.01),而在管足中未出现明显变化;当其注射剂量为0.5μg和5μg时未对LYZ的表达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当注射剂量为10μg和25μg时,刺参体内LYZ的表达受到了明显抑制,但是注射剂量为25μg时,部分刺参个体出现吐肠现象;在转染12h后,刺参体腔液、肌肉、体壁、疣足和管足组织中LYZ的表达量开始下降,到第四天后开始回升。表明:只有从口腔注射RNA干扰重组质粒且注射剂量达到10μg时才能有效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刺参体内RNA干扰具有系统性,可以在各个组织间相互传导。  相似文献   

10.
杨理想  徐杭忠  刘长江  王贵龙  艾怡  蒋万胜  罗庆华  李虹  罗莉  向枭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14-109614
本试验在大鲵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维生素C,探究其对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鱼粉、鸡肉粉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大鲵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D1)、150mg/kg(D2)、300mg/kg(D3)、450 mg/kg(D4)、600mg/kg(D5)和750mg/kg(D6)的维生素C(维生素C磷酸酯,35%含量),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34.14±0.15)g 的试验幼鲵。[结果]结果表明: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幼鲵胃蛋白酶、H+-K+-ATP酶活性均在D3组达到最高,通过对胃切片肌层厚度、绒毛高度等统计,添加300mg/kg维生素C比添加0、600mg/kg更有利于大鲵胃部发育(P<0.05);肠道糜蛋白酶、脂肪酶及Na+-K+-ATP酶活力均呈先升后趋于平稳趋势,在D4组达到最高(P<0.05),对肠道淀粉酶无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对肠道切片肌层厚度、绒毛高度统计,添加300mg/kg维生素C比添加0、600mg/kg更有利于大鲵肠道发育;胰腺糜蛋白酶及脂肪酶活力均呈先升后趋于平稳趋势,分别在D3、D4组达到最大(P<0.05),对胰腺淀粉酶无显著性影响(P>0.05);肝脏MDA、AST和ALT活性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并均在D3组达到最低,而CAT、T-SOD、ACP及AKP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AT、T-SOD、ACP在D4组达最高峰,AKP在D3组达最高,通过对肝脏切片发现,添加300mg/kg维生素C相较于添加0、600mg/kg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减少,肝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综上所述,适量的维生素C可有效的改善大鲵消化道的结构,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保护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11.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s food and medicinal produc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object in China. Study of gene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equires accurate normalization though the use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genes. In this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including β‐actin, GAPDH and cytb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were evaluated by qPCR. The st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reference genes were analysed by geNorm, 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APDH wa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β‐actin and cytb in four tissues and at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ompared with GAPDH and cytb, β‐actin was the most stabl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reated with LPS or GSIV. Therefo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APDH was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he β‐actin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gen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hallenged with LPS and GSIV. This study provides convinc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APDH and β‐actin as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7,24(6):1271-1279
为研制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CGSIV)新型亚单位疫苗,将CGS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 Fast Bac1质粒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 Fast Bac-MCP。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PCR筛选和测序获得了阳性重组杆粒r Bacmid-MCP,在昆虫细胞转染试剂介导下将该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大量重组杆状病毒存在于细胞中。按不同感染复数(MOI=2、5、10)将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CGSIV MCP的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MOI=10时,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在感染细胞中得到表达,且分布在细胞表面。以抗CGSIV MCP单抗为抗体制备的免疫磁珠纯化目的蛋白并利用兔抗CGSIV MCP多抗血清检测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纯度很高,而且具有抗原活性,能够被兔抗大鲵虹彩病毒MCP多抗血清识别。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进行了CGSIV MCP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磁珠法进行了目的蛋白的纯化,为CGSIV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具有极高的产业开发价值,但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大鲵人工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大鲵虹彩病毒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病理症状及诊断防治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大鲵病毒性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和治疗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疾病,针对已知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致病病原菌、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 以加酶量、液料比和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 胶原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 采用Box-Behnken设计进行试验。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3个因素对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建立了胶原蛋白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 3个因素对鲵皮中胶原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 液料比>酶解时间>加酶量; 交互项中“液料比-酶解时间”项对提取率影响显著, 其他交互项对提取率影响不显著。为满足实际需要, 对模型预测得到的大鲵皮胶原蛋白最优提取工艺稍做调整, 具体参数为: 加酶量16.5%、液料比15 mL/g、酶解时间29 h。此条件下, 大鲵皮胶原蛋白提取率可达到66.99%, 与模型理论预测值(67.83%)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大鲵自华中地区引进至华南地区,并驯养成功后,在特殊人工生态条件下,其性腺发育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大鲵性腺成熟系数最大值,由大鲵自然产区的8月中旬提前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用大鲵周年性腺成熟积温推算,大鲵性腺成熟期亦为每年的6月中旬。1999和2000年的人工催产繁殖实践结果也显示大鲵在华南地区最佳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相似文献   

17.
利用Cytodex 3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规模化培养大鲵肌肉细胞(GSM)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研究了微载体培养GSM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同时测定了病毒在培养系统中的增殖动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Cytodex 3微载体培养系统中,将GSM细胞在贴壁期以转速30 r/min,每静置40 min搅拌2 min的方式间歇搅拌,10 h后贴壁率可达95%,培养基中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微载体浓度为2 g/L,最适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2×10~5 cells/mL;增殖期以25 r/min的连续搅拌方式可以达到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SM细胞呈长梭形,紧密贴附在Cytodex 3微载体上,生长良好。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培养GSM细胞,以感染复数(MOI)为0.5的剂量接种GSIV至规模化培养的GSM细胞,48 h后GSM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72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TCID_(50)=10~(–8.50±0.20)/mL。本研究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部分序列,克隆获得基因全长2992 bp,开放阅读框1812 bp,编码604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FGEFS基序与BOX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鲵GHR氨基酸序列与两栖类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同源性最高,蜥形纲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次之,哺乳类水牛(Bubalus bubalis)和鱼类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最低。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GHR基因在肝中表达最高,肌肉、垂体、肾、性腺中的表达量次之,其他各组织表达量较低。在精巢发育早期GHR表达较高,随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卵巢中表达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加;17α-甲基睾丸酮(MT)与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短暂处理后GHR基因在脑与卵巢中表达量发生变化,MT处理后,脑与卵巢中GHR表达量增加,LE处理后脑与卵巢中表达量降低。研究表明,GHR基因在大鲵性腺发育中可能发挥作用,且MT与LE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GHR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温度、光照和保存液对大鲵成熟精子存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人工催产得到的大鲵精子,在不同温度、光照和保存液中的存活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5℃条件下体外保存大鲵精子原液,有光照时精子存活5h,无光照时存活10h;相同温度下精子原液经0.9%生理盐水、鱼用任氏液、蒸馏水、山泉水稀释后,精子在鱼用任氏液中存活时间最长,但与原液中保存精子的存活时间相比较有明显的缩短;通过对大鲵精子活力级别的判定,认为大鲵精子在水温20~25℃时受精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