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甘膦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流的除草剂,但世卫组织声称“草甘膦可能致癌”后便争议不断,全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禁用草甘膦。2014年,斯里兰卡禁止使用和销售含有草甘膦的产品,是全球首个禁用草甘膦农药的国家。2016年,马耳他全面禁止使用草甘膦,欧盟出现首个禁用草甘膦的国家;葡萄牙禁止在所有公共场所使用草甘膦。2017年,比利时禁止本国的园丁使用草甘膦;法国开始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草甘膦;泰国限制草甘膦的使用地点,在标签区域内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物质生产的影响。[方法]以抗草甘膦油菜品种N07为试验材料,在施用氮、磷、钾和不施肥条件下,设置喷施草甘膦和不喷施草甘膦2个处理,测定油菜的产量、产量构成等。[结果]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初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籽粒产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角果数的减少所致,受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抽薹后7d、初花期和盛花期叶片中以及结角中期角果皮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抗草甘膦油菜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理化诱变筛选抗草甘膦大豆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应用紫外线和叠氮化钠对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处理,以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抗草甘膦大豆植株筛选。在40 m l/L草甘膦筛选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处理(0.5、1、1.5 h)诱变筛选出15粒抗草甘膦大豆种子,叠氮化钠(2.5、5.0、10.0 mmol/L)浸泡处理(1、2、3 h)筛选出9粒抗草甘膦种子;紫外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筛选出174粒抗草甘膦种子。将所筛选出的发芽种子播种,苗期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最终筛选出对40 m l/L草甘膦具有抗性的大豆植株。  相似文献   

4.
草甘膦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草甘膦作为一种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果树,草甘膦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也对环境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该文综合国内外文献,从草甘膦对土壤环境、水生生物、牲畜以及人体的影响方面阐述了草甘膦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草甘膦使土壤有盐碱化趋势,对土壤微生物、水体生物一般为低毒,草甘膦的不合理使用能够使牲畜和人中毒甚至死亡。在此基础上,倡导规范使用草甘膦,并对修复土壤污染进行展望,为草甘膦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草甘膦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受草甘膦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富集、筛选并分离到1株降解菌G1,采用室内测定方法,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对草甘膦的降解效能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1能以草甘膦作为惟一的碳源生长。在含有草甘膦的培养基上其降解率达71.76%,最适抗草甘膦浓度为300mmol/L,对草甘膦的抗性浓度在500mmol/L以下。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影响非靶标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为进一步探究草甘膦在植物中的致毒机理,减轻草甘膦对非靶标植物的药害,介绍了草甘膦除草和代谢机制,概述草甘膦对植物光合作用、碳氮代谢等生理过程的影响,并对草甘膦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6,(8):1177-1180
为阐明普通大豆品种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的差异,试验在苗期对2种不同大豆品种喷施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之后测定植株体内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喷施草甘膦后,晋大73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电导率增大,7 d内叶片遭受毁灭性的伤害,植株死亡;抗草甘膦大豆RR1在喷施草甘膦初期,各项生理指标均出现小幅波动,短期内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RR1对草甘膦具有明显的抗性。这对于研究普通大豆和抗草甘膦大豆在喷施草甘膦后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7,(9):26-30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草甘膦抗性作物,是当前利用草甘膦的主要途径,然而,优良草甘膦抗性基因资源的缺乏是限制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发展的限制因素,挖掘新型草甘膦抗性基因资源势在必行。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分离重要功能基因的资源库。研究分离获得了一株高抗草甘膦菌株肠杆菌20,为解析其高抗草甘膦胁迫的分子机制,基于非靶位点草甘膦抗性机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鉴定了其草甘膦离子转运相关基因yhhs的功能,进而对肠杆菌20耐受高度草甘膦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高芳芳  袁志文  虞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47-14748,14760
[目的]研究草甘膦生产废水中的草甘膦资源化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将钙盐和草甘膦在中性条件下反应,形成一种草甘膦钙盐白色沉淀,经过滤或者离心等进行固液分离,滤液废水达标排放;沉淀物质经再处理,即投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动态复分解反应后析出草甘膦。[结果]讨论了pH、钙盐投加量、加碱方式、干燥方式等因素对草甘膦沉淀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可能的反应途径进行了分析。在最佳pH和加钙量下,草甘膦的沉淀去除率可达95%以上;最佳加Na2CO3量和温度条件下,草甘膦的回收率可达97.8%。[结论]通过钙盐沉淀与复分解联合回收草甘膦可以达到污染治理和资源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草甘膦已经成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为了节约成本,人们通常将微肥和草甘膦混合喷施,但是当含有Mn2+的微肥(硫酸锰)与草甘膦混用时会显著降低草甘膦的除草功效,因此探索能够减轻或消除Mn2+对草甘膦拮抗效应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磷酸脲、草甘膦、硫酸锰三者的混合液喷施高羊茅,探索不同浓度(166 mg/L、500 mg/L、833 mg/L)的磷酸脲缓解Mn2+对草甘膦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草甘膦和硫酸锰混合溶液中添加3种不同浓度的磷酸脲可以缓解甚至消除Mn2+对草甘膦的拮抗作用,与草甘膦、硫酸锰混合喷施处理组相比,磷酸脲和硫酸锰、草甘膦混合喷施降低高羊茅叶片的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莽草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磷酸脲浓度越高,三者混合喷施处理的除草效果越好,其中833 mg/L磷酸脲与硫酸锰、草甘膦混合喷施处理与单独喷施草甘膦处理的除草效果一样。单独喷施磷酸脲提高了高羊茅的株高和鲜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期草甘膦原药内外销价格从20000元/吨左右的低位跃升至24000元/吨。 (一)、成本推动草甘膦原药价格上涨,预期还有上涨空间。 草甘膦价格在经历了2008年暴跌后于2009年持续低迷了一年多,目前草甘膦原药价格有了明显的上升,草甘膦原药内外销价格已从20000元/吨左右的低位升至24000元/吨,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是草甘膦价格提升的主要原因。草甘膦的生产工艺主要有甘氨酸和IDA两种,  相似文献   

12.
磷与草甘膦在酸性土壤中吸附解吸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量的磷肥和草甘膦是我国南方土壤中两种共存污染物,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引起面源污染,为揭示土壤中草甘膦和磷的保持、释放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红壤和黄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磷的吸附解吸规律以及磷对草甘膦在红壤和黄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作用下磷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红壤和黄壤对磷的吸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两种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相比,红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高浓度磷的解吸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黄壤磷解吸量在草甘膦作用下变化不明显,但解吸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有所上升。此外,Freundlich方程对磷作用下草甘膦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拟合效果较好。未添加磷时,草甘膦在黄壤上的吸附量大于其在红壤上的吸附量,然而随着磷浓度增加,黄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量减少。草甘膦在两种土壤上的解吸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草甘膦在红壤上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磷处理下黄壤草甘膦解吸量变化一般在1.83~8.42 mmol·kg~(-1)之间,外源磷对草甘膦在黄壤上的解吸影响较小。以上研究表明,土壤中草甘膦和磷存在着吸附行为的竞争,草甘膦能够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同时磷也能够抑制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
草甘膦是广谱灭生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玉米生产,随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转 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发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内容。介绍了草甘膦的作 用机理,详细分析了抗草甘膦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策略。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抗草甘膦转基因玉 米研发及商品化应用进展,进而提出了针对我国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发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抗草甘膦转 基因玉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的田间应用技术,包括气候条件、草情与环境、使用技术对草甘膦的药效影响,以提高草甘膦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的田间应用技术,包括气候条件、草情与环境、使用技术对草甘膦的药效影响,以提高草甘膦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朋友圈被贵州省禁用草甘膦的消息刷屏了,中国农资传媒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贵州没收草甘膦等农药20余吨"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草甘膦是许多除草剂中的一种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它是一种非选择性、灭生性内吸除草剂。也就是说草甘膦灭草能力很强,且没有选择性,凡是喷了草甘膦的地方,瞬间"草甘愿为零"。这是因为草甘膦能通过杂草茎叶传导到地下部分,对杂草的地下组织进行破坏,俗称"斩草除根"。由于草甘膦除草效果好且价格是同类除草剂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所以草甘膦在茶园果园广泛使用。虽然世界上对草甘膦是否致癌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大豆品种经草甘膦处理后植株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阐明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常规大豆对草甘膦及其剂量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第三复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研究其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莽草酸含量和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10%草甘膦水剂可以抑制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和普通大豆晋大75、晋豆27叶片的叶绿素合成,抗草甘膦大豆RR1、RR2对两种药剂的抗性高于普通大豆晋大75和晋豆27。4个大豆品种叶片的莽草酸含量随着草甘膦两种制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RR1和RR2的增加趋势明显小于晋大75和晋豆27。草甘膦2种制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SOD活性的影响不大。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莽草酸含量的影响大于10%草甘膦水剂,而对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却小于10%草甘膦水剂。【结论】大豆不同品种对草甘膦的敏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抗草甘膦大豆的抗性>普通大豆,RR1的抗性>RR2,晋豆27(晚熟)的抗性>晋大75(早熟)。在这3个生理指标中,敏感性依次为叶片莽草酸含量>叶绿素含量> SOD活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试验,探讨维生素C拮抗草甘膦对蚯蚓急性毒性的作用。将蚯蚓引入草甘膦滤纸中,观察草甘膦作用下蚯蚓的形态变化并评估草甘膦的毒性等级,结果表明:草甘膦对蚯蚓的48 h半数致死浓度为(125.35±0.06)μg/cm2,为低毒型农药。在试验浓度范围(23.75~380.00μg/cm2)的草甘膦中,蚯蚓体表逐渐出现黄色液体,表现为环节肿大及充血、断尾、体节断开等中毒现象。高浓度草甘膦对蚯蚓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中、低浓度亦具有一定致死效应,并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草甘膦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向草甘膦基础液中加入维生素C(0.8~100.0 mg/L)后,蚯蚓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并随维生素C浓度的升高而不断提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在含高浓度维生素C的草甘膦中未死亡,提示维生素C具有拮抗草甘膦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除草剂草甘膦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品种之一,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并随着食物链在哺乳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是清除环境中草甘膦的最主要途径,是降低草甘膦危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近几年筛选得到的草甘膦高效降解菌、主要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草甘膦的原位修复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微生物降解用于缓解草甘膦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它通过竞争性抑制莽草酸途径中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合酶)干扰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毒性作用。虽然获得抗草甘膦棉花的途径有多种,但当前用于生产的抗草甘膦棉花主要是以CP4-EPSPS基因转化棉花获得的。草甘膦对转CP4-EPSPS棉花的营养生长没有不利影响,但4叶期后喷施草甘膦会显著降低花粉粒的活性,抑制散粉、授粉和结实,导致转CP4-EPSPS棉花对草甘膦抗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时空变化。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棉花(雄性)生殖器官的抑制效应一方面源于草甘膦在生殖器官内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在于CP4-EPSPS基因在(雄性)生殖器官的低效表达。促进CP4-EPSPS基因在全株高效表达是提高棉花对草甘膦抗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