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种蔬菜基质对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基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选取七大类蔬菜(11个品种),根据农业部标准NY/T 761-2008,利用脉冲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七大类蔬菜基质对17种有机磷农药的基质效应。结果表明:七大类蔬菜(11个品种)基质对氧乐果、水胺硫磷、伏杀硫磷、甲拌磷、乐果、丙溴磷、三唑磷、亚胺硫磷八种有机磷农药均存在严重基质增强效应;对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甲基异柳磷、二嗪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七种有机磷农药均有极轻微基质增强效应,对敌敌畏有极轻微基质减弱效应,均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不同蔬菜基质对甲胺磷则有不同的基质效应;并且大白菜基质对有机磷农药的总体基质效应影响远低于其他蔬菜基质的总体基质效应。  相似文献   

2.
应用NY/T 761-2008标准,考察气相色谱法(GC-FPD)测定丝瓜基质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基质效应.选用丝瓜基质作为溶剂,将21种有机磷农药配制成4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混合标准溶液,与同等质量浓度的溶剂标准液进行比较,得出各种有机磷农药在不同浓度水平下丝瓜基质中的基质效应.结果表明,丝瓜对21种有机磷农药均存在不同程...  相似文献   

3.
2016年冬季随机抽取湖北省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共抽取177份蔬菜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残留检出样品5份,检出率为2.8%,其中检出超标样品0份,合格率为100%;叶菜类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出率最高,其他类蔬菜无检出;有机磷农药残留检出全部为乐果农药。  相似文献   

4.
基质效应对不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Y/T 761-2008方法,通过使用不同基质,对5类蔬菜中10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明确了不同的基质溶液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建议今后的检测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基质效应,尽量采用蔬菜分类检测,不同种类的蔬菜采用不同的基质,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基质带来的干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农药残留检测中不同蔬菜的基质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条件下,考察了200种农药在17种蔬菜基质中的基质效应,通过基质效应分析找到了合适的代表性基质用作配制检测过程中的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结果表明:由于基质干扰成分及农药性质的差异,导致不同蔬菜及农药品种之间的基质效应差异。在GC-MS/MS检测中,供试的150种农药中绝大部分表现为基质增强效应,其中葱、姜和大蒜表现为很强的基质效应,萝卜的基质效应较弱;菠菜、芹菜、豇豆和生菜4种蔬菜对其他蔬菜品种能够起到很好的基质校正效果,可作为代表性基质在日常检测中用于其他蔬菜基质的定量分析。在UPLC-MS/MS检测中,供试的105种农药中大部分表现为基质抑制效应,其中姜、大蒜、葱、芹菜、韭菜和菠菜的基质效应较强,西葫芦的基质效应弱;黄瓜、普通白菜、番茄和生菜4种蔬菜能较好地校正其他蔬菜的基质效应,但与GC-MS/MS相比校正能力稍弱。本研究结果认为代表性蔬菜基质可用于降低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检测过程中基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Y/r11761—2008方法检测蔬菜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时,对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白菜类蔬菜,采用黄瓜空白样品基质与农药储备液按9:1的比例配制校正标准溶液,可以有效解决基质干扰问题,提高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常规实验室实际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采用离心和过滤两种处理方法同时测定黄瓜中的六氯苯、氯硝胺、七氯等7种农药和敌稗、丁草胺等两种除草剂的残留。结果表明:两种前处理方法均能满足日常检测的需要,可以在日常检测中进行推广。另外,9种农药在黄瓜基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基质效应,其中敌稗和丁草胺存在较强的基质抑制效应,其它几种农药或者除草剂存在较弱的基质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农药残留速测卡对东莞市黄江镇2006-2010年间不同季度市售的蔬菜进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监测。主要抽样检测叶菜类、瓜果类、豆类三大类蔬菜44个品种共62 553份样品,结果表明:东莞市黄江镇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合格率均在97%以上,可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研究了香菜、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生菜、芹菜、菠菜和茼蒿等9种绿叶菜类蔬菜中36种农药多残留的基质效应及影响因素。比较了QuEChERS方法中不同吸附剂对基质效应的影响,并比较了经QuEChERS方法、氨基柱净化法和未经净化直接检测3种前处理方法在UPLC-MS/MS检测模式下基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N-丙基乙二胺 (PSA) 对绿叶菜中主要影响基质效应的杂质净化效果较好;QuEChERS净化法优于其他2种,样品经QuEChERS法净化后,36种农药在木耳菜、油麦菜、冬苋菜、蕹菜和生菜中均为弱基质效应,可直接采用试剂标准品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基质效应明显的蔬菜和农药,建议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一些基质效应较强的农药,在灵敏度和仪器检出限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稀释法补偿基质效应。  相似文献   

10.
添加13种有机磷农药在4种果蔬中的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往4种水果蔬菜中添加13种有机磷农药,对其回收率和基质效应进行比较分析,为消除基质效应,为分析结果更加贴近真实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交界处草地螟突发高密度种群,导致年度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为近10年以来最高。2018年草地螟各世代的发生特点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大、内蒙古、黑龙江蛾量高,1代幼虫在内蒙古中东部重发,1代成虫在内蒙古东北部和河北局部种群数量高,2代幼虫仅零星发生。分析了我国东北局部种群数量突增的原因,即越冬代成虫异地大量迁入,且重发区域空中风场和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降落和产卵。  相似文献   

12.
以夏季采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的实蝇幼虫、成虫为研究材料,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测定、比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序列,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检测的实蝇样品种类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具条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tus)和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与相关种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均在99.39%以上,其系统发育树明显与我国其他常见实蝇近缘种区分开。  相似文献   

13.
8种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前期室内筛选得到的对草地贪夜蛾有较高防效的5种化学农药和3种生物农药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开展了对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农药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5%氯虫苯甲酰胺UL和75%乙酰甲胺磷SP施药7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达到81.42%~92.59%,施药15 d后对玉米叶片的保护率达到82%~95%。3%氟虫腈ME施药7 d后的防效为46.90%,施药15 d后对玉米叶片的保护率仅为18.75%。生物农药10%多杀霉素WG、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和8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OD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73.62%、60.78%~64.01%和29.12%,施药15 d后对叶片保护率分别为57.50%、25.63%~36.25%和26.25%。本研究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酰甲胺磷及抗生素类农药多杀霉素等新型高效低毒农药是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的首选农药,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该虫防治效果相对较低,适用于低密度种群的预防性控制用药。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在淮河平原主产麦区河南省平舆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发布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78.77%,发生程度为5级,试验田小麦3个品种实际发生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45.3%,最高为51.8%,平均发生程度为5级,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0.95%,有两个小麦品种的预测准确率达到100%。该系统预测准确,先见性强,人工调查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州稻田纵卷叶类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结构,利用LED灯和扫网法调查了稻纵卷叶螟与其近缘种宽纹刷须野螟的成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稻田中,在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与宽纹刷须野螟共同存在。其中,水稻拔节期至抽穗前期以稻纵卷叶螟为主,水稻抽穗后期至成熟期以宽纹刷须野螟为主,特别是在成熟期宽纹刷须野螟代替稻纵卷叶螟成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6.
黄栀子原产于中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果是传统中药,经济价值极高。绿灰蝶是我国黄栀子种植区的重要害虫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防治农药。为筛选出安全、有效防治黄栀子绿灰蝶的杀虫剂,参照田间药效试验的一般方法,设计并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制剂用量90、105、120mL/667m^2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30mL/667m^2对黄栀子绿灰蝶均有较好防效,药后3d防效均在81%以上,药后10d防效均在95%,药后20d防效均为100%,保果效果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7.
双酰胺类杀虫剂环境风险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一类优势明显的新型杀虫剂,防效卓越,持效期长,且与传统农药无交互抗性。然而,这类高生物活性杀虫剂的缺点也很明显:对环境中特定种类的非靶标生物毒性很高,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期很长,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较高。本文综述了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及其作用特点,国内外登记情况,及其对环境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等。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水生无脊椎动物、家蚕的潜在风险,乃至脊椎动物(鸟类、鱼类)的慢性风险均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与评估。同时,今后应继续加强双酰胺类农药使用后的环境风险监测,在发挥杀虫优势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及造林树种之一,经济价值极高。炭疽病是危害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农药用于油茶炭疽病的防治。为筛选出安全、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杀菌剂,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茶饼病》,设计并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12.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成分41.67、62.5mg/kg.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50mg/kg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较好防效,第2次药后20d的防效均高于70%。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构建了cry8E基因上游的启动子(Porf18E)和其上游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融合lacZ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分析,发现PΔorf18E的转录活性高于Porf18E。分别用PΔorf18E和Porf18E指导cry1Ac基因的表达,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启动子指导表达的Cry1Ac蛋白均可形成双锥形晶体;通过总蛋白定量分析发现,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高于Porf18E启动子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Δ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高于P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本文获得的强活性的启动子PΔorf18E是目前已报道的转录活性最高的cry基因启动子,该启动子为Cry蛋白的表达和遗传工程菌株构建提供了重要元件。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150g/L茚虫威悬浮剂、240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等防治芦笋棉铃虫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为丰县小作物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