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豆品种高产稳产性的高稳系数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稳系数法(HSC)分析了9个绿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计算了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结果表明:绿丰3号和大鹦叶绿935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的优良绿豆品种;各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与单产显著正相关,与变异系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标准差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稳系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衡量绿豆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且具有计算简便.可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高稳系数法,对2004年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东华北春玉米(二组)19个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产量高稳系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70),与产量标准差呈极显著负相关(r=-0.5781),与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803),因此,高稳系数法可作为综合概括区试玉米高产稳产性的一种方法;参试玉米品种中,沈试3005的高产稳产性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稳系数法的棉花品种(组合)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传统分析法和高稳系数法对2011年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10个参试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参试品种(组合)的平均产量(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b)和高稳系数(HSC).结果表明,HSC与x呈显著正相关,HSC与S呈负相关但不显著、HSC与CV呈显著负相关,b与x-相关性不强,b与S、CV呈极显著正相关.参试品种(组合)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回归系数与产量稳定性有关,与产量高低无关,而产量平均值只能反映产量高低而与产量稳定性无关,高稳系数能综合表示参试品种(组合)的高产稳产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9~2000年度江苏省大麦品种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分析大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9~2000年度江苏省大麦品种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分析大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7~1998年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冬水组以及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的区试结果。利用高穗系数法对参试小麦新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将高稳系数与常规的几种稳定性统计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是一个简单、准确地反映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高稳系数法是评价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b)、稳定性参数(ai)、高稳系数(HSC)为评价指标,对2013年广西省糯玉米区域试验(春季数据)的16个糯玉米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HSC)位次与增产位次大体相同,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与标准差(S)呈轻度负相关;其中,以庆甜糯2号、佳糯26、京科糯929的高产稳产性能较好。同时,结果还表明高稳系数法兼顾了稳定性参数的稳定性及平均产量的高产性,能较真实的反应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红麻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稳系数 (HSC)法分析了 1 992~ 1 993年度江西省红麻区域试验 5个参试品种 (系 )的高产稳产性 ,并与常规的几个评价高产、稳产的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高稳系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衡量红麻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 ,计算简便 ,可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油菜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高稳系数(HSC)法分析1999—2000、2000—2001、2001—2002年度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22个参试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规的几个评价高产稳产的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衡量油菜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计算简便,可用性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多点试验资料,通过高稳系数、丰产性参数、稳定性参数及抗旱系数的计算,对参试玉米品种高产稳产及抗旱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试验地点间的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差异,参试品种对不同试验地点的适应性有显著差异;灌溉增加了所有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洛玉1号和俞单3号高产稳产性最好.丰产性参数很好地反映了品种间的丰产性差异,高稳系数则较全面地反映了玉米品种的高产稳产综合性能.方差和变异度与玉米品种的稳产性关系不密切.参试品种间的抗旱系数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2006~2007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B组9个参试品种(系)的高产与稳产性,并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是一种准确、简便分析油菜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苦荞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陕西省农科院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分析了2006—2008年度国家(北方组)苦荞区域试验14个参试苦荞品种(系)的高产与稳产性,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系数(b)只与产量的稳定性有关,而与产量(x)的高低无关;只有高稳系数(HSC)才能综合地表示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因此,高稳系数法是分析苦荞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4年浙江省晚粳稻区试验的10个参试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并与常用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粳稻新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既准确简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国家小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小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运用高稳系数法,对第4轮国家小豆品种区域试验的10个参试品种进行了高产稳产性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平均产量、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品种XD-5的高产稳产性表现最为突出。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品种的高产稳产性,不仅方法可行,而且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彭涛  成东梅  司清林  赵伟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81-2081,2084
采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2004~2005年河南省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高稳系数,结果表明:产量的高产稳产性有赖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成穗数相同的条件下,在影响品种产量的高产稳产性方面穗粒数大于千粒重;参试品种中,周99343、郑农17、许农5号、04中36、鄢陵22的高产稳产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高稳系数法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7 ̄1998年度山西省南部冬小麦中水肥区试中11个参试品种(系)的高产稳定性,并与常用的几种高产或稳产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分析法是分析冬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稳系数法的鲜食甜玉米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2013年四川省鲜食甜玉米参试的13个品种为参试材料,应用高稳系数法进行了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SAUSH14的高产稳产性好。高稳系数法比起其他常规方法能更好地综合反映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邯6203的高产稳产性,促进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对2012年国家黄河流域春播棉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邯6203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且增产率、变异系数、回归截距、回归系数和高稳系数指标均表明其在所有参试品种中高产稳产性好,适于在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验证了高稳系数法可以兼顾参试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是进行棉花品种高产稳产性评价的一种较为准确、简便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5~2006年全国胡麻品种区域试验(新疆伊犁试点)2年汇总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各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并将结果与产量平均数、变异系数分析相比较。结果表明,11个参试品种中,伊04的高产稳产性优于对照品种陇亚8号,97047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其余8个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均不如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粳稻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高稳系数(HSC)法,对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高海拔常规粳稻区试中的9个品系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值和平均产量排前3位的是凤稻29号、云粳38号和丽粳14号,它们的变异系数较小,地区适应性广。靖粳25号高稳系数和产量水平排最后,是9个参试品种中高产性和适应性最差的品种。高稳系数(HSC)与品种的产量平均数(x)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平均产量越高,高稳系数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变异系数与HSC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变异系数越大,高稳系数值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