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茶根癌病又称茶根头癌肿病或根冠病,广泛发生于各茶产区,是发生在茶苗根部的一种细菌慢性病病害。主要危害扦插茶苗,在发病初容易被忽视,被害苗植株矮化,茎纤细,芽叶瘦小,树势衰弱,重者干枯死亡,给茶农造成较大损失。发病原因:引发茶根癌病的病原为细菌界的根癌土壤杆菌(图1),其短杆状的菌体周生1~3根鞭毛,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在我场的部分茶园中发现了茶芽枯病。一号山头的常规茶园,连续两年发病率高达80%左右,被害茶树芽叶枯焦,甚至新梢亦枯死,造成该片茶园减产40—50%。一、茶芽枯病的症状主要发生在新稍的芽叶上,嫩梢有时亦受害。芽叶发病多自叶尖或边缘出现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的不规则大斑,并无明显的边缘。  相似文献   

3.
<正>茶芽枯病于1976年在我国浙江省首次被发现,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大茶区,主要为害茶树,使发病芽叶生长受阻,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大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并致品质下降。发病原因:引发茶芽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图1),其球形的埋生分生孢子器壁薄,膜质,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内含1~2个油球。在24℃左右  相似文献   

4.
<正>茶饼病又名茶树疱状叶枯病、茶树叶肿病,广泛分布于各茶产区,一般茶园发病率为20%~30%,重病茶园可达60%~80%,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茶饼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坏损外担菌(图1),其无色的菌丝体生于叶肉细胞间,顶端略圆的单胞担子圆筒形至棍棒形,单胞的无色担孢子椭圆形。  相似文献   

5.
<正>茶红锈藻病又称为"饿鬼病",是造成茶树未老先衰、大幅度减产的一种枝干病害,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茶区广泛发生,感病后茶树大量落叶,然后枝梢枯萎,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茶红锈藻病的病原为绿藻门头孢藻属的寄生性绿藻(图1),在发育传播阶段游动抱子囊形成的子实层呈紫色的  相似文献   

6.
<正>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一种常见病害,各大茶区都有分布。发病树表现为生长势衰弱,病叶质脆,容易脱落。发病原因:引发茶轮斑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茶拟盘多毛孢(图1),其埋生的分生孢子盘或突破表皮外露,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圆柱形,纺锤形的分生孢子有4个隔膜。无色的附属丝基部粗,向上渐细。茶拟盘多毛孢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在26℃的生长适温和83%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可快速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进  相似文献   

7.
<正>茶网饼病又名茶网烧病、茶白霉病、茶白网病,在我国南方茶区危害相对较重,使叶片枯萎,且易遭其他腐生菌的侵染。病叶提早脱落,造成翌年春茶减产。发病原因:引发茶网饼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网状外担菌(图1),其长棍棒状的担子顶端着生4个小梗,椭圆形的单  相似文献   

8.
<正>茶白星病又称茶树点星病或茶树白斑病,在各茶产区广泛发生,主要为害春梢,可使病叶制成的干茶具有恶臭气味和苦涩味,严重影响茶的品质和茶农的收益。发病原因:引发茶白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茶叶叶点霉(图1),其暗褐色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  相似文献   

9.
<正>草莓芽枯病又称立枯病或烂心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也是我国草莓开花结果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和危害程度大的发生流行特点,难以治疗,直接影响草毒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草莓芽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图1),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的薄膜革菌属真菌。立枯丝核菌菌群是一种不产生孢子的长丝状且隔膜明显的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  相似文献   

10.
煤污病是由多种煤污菌(真菌)包括小煤炱菌、煤炱菌及枝孢霉菌等侵染所致。此病多发生在有蚜虫、介壳虫等为害的枝叶上。病初受害部位出现蜜汁似的粘液,以后在粘液上产生黑色霉点,最后形成煤烟状,不易脱落的黑色厚霉层,不仅严重影响盆景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影响赤楠的光合作用,导致树桩生长衰弱、落叶等现象发生。其舫治方法是: 一、经常检查,一但发现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应及时选用40%氧化乐果、50%辛硫磷乳剂、80%敌敌畏等杀  相似文献   

11.
茶芽枯病分布及症状:茶芽枯病是近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  相似文献   

12.
<正>茶藻斑病又称白藻病,是茶树老叶部位的常见病害,广泛发生于各茶产区。引发茶藻斑病的病原属藻类茶藻斑病菌(图1),病斑上的毛毡状物就是藻类的营养体和繁殖体。营养体在叶片表面形成很密的二叉状分支,其上垂直长出有多个分隔且顶端膨大的孢囊梗,多个小梗顶端着生游动孢子囊,囊内长有许多具有双鞭毛的椭圆形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3.
<正>茶云纹叶枯病是最常见的茶树叶部病害,在全国各茶区广泛分布且普遍发生。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可出现全株枯死。发病原因:引发茶云纹叶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山茶炭疽菌(图1),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的山茶球腔菌。其生于叶片的表皮下的分生孢子盘在成熟时可突破表皮外露,并释放大量的分生孢子。顶生1个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梗,间生刚毛。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的无色、单胞分生孢子两端圆或略弯,内含1~2  相似文献   

14.
<正>茶圆赤星病主要为害茶树,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以山高雾大的茶园发生较多,可使茶树生长不良、茶叶细小、病叶制成的干茶具苦涩味,对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引发茶圆赤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茶尾孢(图1),其无色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或灰色的分生孢子鞭状,有4~6个分隔。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的病原,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5.
茶圆赤星病是我地区高山茶园的一种主要病害 ,多于早春三月发生在茶树幼嫩芽叶上 ,罹病后的茶树生长不良 ,芽叶细小 ,病叶上产生圆形褐色病斑 ,制成的干茶带有苦涩味 ,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并严重危及早春名优茶生产。为更好地防治茶圆赤星病 ,特进行了本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选择在海拔 40 0多m的玉环县清港镇柏台茶场的常规成年茶园内 ,茶树品种为群体种。早春采用 70 %托布津 1 0 0 0倍液和 5 0 %多菌灵 1 0 0 0倍液喷施防治茶圆赤星病 ,以清水为对照。设 5个处理 ,每处理为 2 0m长茶行 ,两次重复 ,随机排列。即 :A1 :70 %托布津…  相似文献   

16.
正葡萄蔓割病又名蔓枯病,原属西北产区的一种重要葡萄病害,现已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等各葡萄产区。在部分地区的感病葡萄上,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枝蔓死亡率达10%左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葡萄蔓割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葡萄生小隐孢壳菌,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绿盲蝽严重为害春茶、防治指标空缺的问题,根据田间绿盲蝽若虫为害特征,对若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测算在不同绿盲蝽虫口密度下,茶鲜叶的经济损失率,并结合日照茶区绿盲蝽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分析,确定日照茶区以虫口密度为测度的绿盲蝽防治指标。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茶丛的活动范围,受到鲜叶密度的影响。鲜叶密度大的茶园,一般在小范围内取食;鲜叶密度小的茶园,在略大的范围内取食。但是无论哪种茶园,其取食活动的茶丛横向范围都在一个不超过直径70cm的圆内。采摘单芽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0.99头/千梢;采摘一芽一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08头/千梢;采摘一芽一二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48头/千梢。以田间绿盲蝽虫口密度为测度的防治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为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与日照类似的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绿盲蝽若虫田间一般呈聚集分布,且刚孵化若虫虫体较小,而且生活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应采取多次观察计数的方法,确定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8.
<正>黄瓜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为各黄瓜种植区均会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真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黄瓜面积的发展,发病情况仍处于上升趋势,常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瓜蔓整垄整片萎蔫,一般会造成20%~30%的减产。发病原因:引起黄瓜蔓枯病的病原在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壳二  相似文献   

19.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草莓白粉病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东亚等草莓主产区,我国于1959年首次在沈阳农学院温室草莓上发现白粉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严重,部分地区白粉病已成为草莓生产上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病叶率可达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经济损失惨重。发病原因:引发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的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