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沿动态     
正水稻基因组研究重大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国内外16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对来自全球89个国家的代表了78万份核心种质约95%遗传多样性的3 010份水稻进行了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研究共检测到32 M的高质量SNPs和Indels,对亚洲栽培稻群体的结构和  相似文献   

2.
<正>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完成的"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今天(26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该研究通过揭示水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推动水稻的精准化育种,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时间4月26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长文形式报道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4.
亚洲栽培稻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分类法和两个起源假说。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水稻起源进化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稻作起源看长江流域稻文化新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中国稻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在亚洲是栽培稻最大的发源地之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悠久历史,水稻文化不仅贯穿长江流域文化而且大东亚历史文明的全过程。水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稻作文化等方面综述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 ,提出亚洲栽培稻的祖先 O.rufipogon是从喜马拉雅山麓起源、分化与传播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近年来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技术和资源平台不断完善和拓展,大批重要功能基因被分离鉴定。高通量基因组新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水稻育种。回顾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基础上,围绕“稻2020”研究计划对未来水稻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是一种与栽培稻相伴而生的恶性杂草,具有生长势强、耐不良环境生存适应性强的特性;对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均造成不利影响,现已成为我国水稻特别是直播稻生产上潜在危害因素。论述了杂草稻的分类起源、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其防控综合技术;分析了利用杂草稻有益性状研究进展,探讨了利用杂草稻有益性状改良水稻品种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杂草稻的起源、危害、扩散途径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杂草稻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降低水稻的商品价值;杂草稻主要通过种子调运进行大范围远距离扩散,通过农事活动等近距离传播;应采取预防和耕作栽培措施为主的杂草稻综合防治措施对杂草稻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水稻分蘖期和乳熟期,调查了9份野生稻及4份栽培稻对潜根线虫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根内线虫量栽培稻大于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大于其他类型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受多种潜根线虫侵染,药用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上仅发现水稻潜根线虫(Hirschnanniella oryzae),表明野生稻对潜根线虫种间存在选择抗性.  相似文献   

11.
亚洲栽培稻起源的活物考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程侃声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Asiancommonrice)和籼粳亚种是栽培稻分化的主流已为各国学者所肯定(Katoetal,1928;丁颖,1949;Oka,1958,1988...  相似文献   

12.
<正>充分利用野生近缘种中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扩宽亚洲栽培稻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近期,在水稻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创新方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陆稻野生稻研究团队再次获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植物科学前沿》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杂草稻的起源与演化是一个未澄清的热点问题,分子标记技术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由于已经应用的分子标记数量有限,与栽培水稻缺乏特异性,因此探索新的分子标记仍然十分必要。[方法]使用网络基因组数据库中13份栽培水稻和野生稻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针对其中的高频变异区域设计标记引物,进而对60份杂草稻样品的标记区域测序并进行多态性验证。[结果]13份样品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存在102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111个插入/缺失(InDel)位点,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选定其中3个高频变异区域,分别针对trnG-trnfM基因间区、psbM-trnC基因间区和trnT-trnL基因间区设计了3对引物,对60份杂草稻材料进行了检测,发现3个片段总长1966bp,共存在7个SNP位点,6个InDel位点,总变异序列长度为34bp,占序列总长的1.73%。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60份杂草稻被划分为4个类群。另外,将网络数据库中的13份栽培水稻和野生稻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栽培稻和野生稻的籼粳类型分别被聚到杂草稻的相应类群中。[结论]所开发的3对叶绿体分子标记可以对上述杂草稻进行良好的分类,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演化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稻分类地位的SSR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37-942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15.
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和稻属驯化相关基因研究杂草稻起源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野生稻     
1.基本信息野生稻为亚洲栽培稻的近缘祖先种,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杂交育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也为培育优质全株饲料稻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价值. 2.保护等级野生稻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为"极危(CR)"物种,同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对河南贾湖遗址发现8000年前栽培稻遗存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陈报章水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切。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与演化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工作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这十大进展分别是全面解析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发现稻瘟菌致病性和水稻抗病性新机制;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相似文献   

20.
<正>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曾亚文研究员为首的"云南稻种矿质元素和抗逆特性及其系统地理学研究"课题组,攻克稻作遗传育种学科前沿问题,系统证实了云南是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中心、起源演化和多样性形成中心。该研究取得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