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芦笋夫妻"打时差、搞特色种植2010年,家住河南的韩志强夫妇返乡创业种植芦笋,面积达20多亩,年入60多万元。别人种的芦笋需要70~80天才能上市,因土地肥力好,他们的芦笋60天就可以上市。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韩志强夫妇采用绿色种植,种  相似文献   

2.
芦笋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被誉为“蔬菜之王”,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生产的芦笋具有口感好、品质优、产出率高等特点,近年芦笋的种植面积逐渐在扩大。曙光农场2006年种植面积333hm2,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667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69-171
黄陂区芦笋种植规模发展,采取了土地流转、业主集中连片开发的模式。改变了过去散、小、乱的局面,形成了大规模、大板块、区域种植的新模式。通过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该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步伐。随着芦笋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从事芦笋种植推广的实践,就芦笋产业种植规模发展提出了-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开展了不同株距对芦笋的田间防风固沙效果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风速均显著低于未种植芦笋的裸沙地,2012年芦笋100 cm处的防风效果为32.43%~41.08%;各处理地面粗糙度、芦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等均显著高于未种植芦笋的裸沙地,输沙量显著低于未种植芦笋的裸沙地,各处理阻沙系数(2012年)为0.59~0.67。不同处理中,株距为25 cm的芦笋防风效果最好、产量最高。2011年不同株距芦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有显著差异,2012年不同株距的芦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差异不显著。2012年株距为25 cm的芦笋产量为3 120 kg/hm2,株距为100 cm的芦笋产量最低。各个株距处理的芦笋都可达到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株距为25 cm的芦笋防风固沙效果最为理想;荒芜土地以生态效益为主,采用株距为100 cm的种植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正>为充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2009年开始探索甜叶菊套种早熟豌豆栽培技术模式。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一般亩产甜叶菊323 kg、豌豆184.5kg,合计亩产值4 100余元,经济效益良好,已成为酒泉市肃州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高效种植模式。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艳 《新农业》2008,(5):22-23
芦笋原是南方的蔬菜,2002年宽甸县引进试种成功,200年开始在部分乡镇推广种植.芦笋宜选择透气性好、排水通畅、土层深厚(30厘米以上)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和沙壤土,土壤含盐量应在0.2%以下;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水源充足无污染、光照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段.不宜在曾作过桑园、果园、林地的地块种植芦笋.  相似文献   

7.
平塘县农业产业不断调整升级,引进了芦笋进行推广示范种植,示范结果表明芦笋不仅产量高,而且经济效益好,投资少,见效快,一年投资,多年受益。文章从选择优良品种、适时播种、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与适时采收几方面介绍芦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芦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农民群众依靠种植大棚芦笋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但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民群众种植不科学,大棚芦笋品质和产量难以提升,为了更好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大棚芦笋丰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芦笋田小气候分布特点及生产中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国内市场有较大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汇作物.由于芦笋株高(达1~1.3m),茎株繁茂,丛中郁蔽,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茎枯病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上海市郊仅崇明、奉贤县种植芦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芦笋种植面积有一定扩大.本文根据1986年8~9月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芦笋田小气候分布特征,结合9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特点,探讨芦笋生产趋利避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芦笋和胡萝卜均为烟台市重要的创汇蔬菜和商品蔬菜,芦笋可加工成罐头或速冻品,胡萝卜可生产胡萝卜汁出口。芦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一般从定植后第3年开始采收鲜笋,第1、2年,植株生长量小、开展度小,利用植株尚未封垄的有利时机间作胡萝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防除杂草、增加效益,可谓一举多得。现将在烟台市气候条件下,芦笋间作胡萝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朱翠红  吴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21-6323
[目的]气象条件对寒亭芦笋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寒亭历年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芦笋生长的影响,并针对不利于芦笋生长的灾害性天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或补救措施.[结果]寒亭气象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土地肥沃,污染少,日照充足,满足高产量高质量芦笋生长的需要,非常适用于芦笋的种植.[结论]该研究为在寒亭推广芦笋的种植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后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 ,风沙化土地的肥力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 :土壤中小于0 .0 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提高 ,团粒结构得到改善 ,土壤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提高。芦笋可以作为南方风沙化土地改良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3.
肃州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古就是重要的农耕地区,现在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土地成为了肃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可靠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土地政策上的创新放活、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肃州区土地流转不断提速,土地流转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肃州区在土地流转中也存在着诸如流转程序不规范、规模流转难度大、流转效益有限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肃州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一、品种选择因芦笋为雌雄异株,必须选用杂交一代种子种植,可挑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产量高,笋型好,畸形率低的优良全雄杂交一代(雄株植株矮小、抗病强、产量高)留作种子。目前常用的有冠军、硕丰、京绿2000等国产品种。二、繁殖方法芦笋繁殖可分为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是选择优良丰产的植株掘出根块,按芽分割多块,栽于小块土地或庭院花盆里。此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庭院种植,可常年采收新鲜芦笋。种子繁殖多用于大田生产。三、育苗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冬春季河南省叶县地区芦笋的嫩茎萌发时间比较晚,而且在种植的前期阶段产量比较低,会对芦笋的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芦笋栽培的产生和质量,必须加快提出芦笋早春促发技术,才能使芦笋的采收周期增长,从而创造良好的种植效益。基于此,本文以叶县地区芦笋栽培为例,对两棚三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芦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芦笋种植可以为农民带来高收益。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漳县芦笋种植技术以及芦笋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扩大漳县芦笋种植面积,本文分析了芦笋种植前景,以及目前芦笋种植现状,根据芦笋的特点,分析了芦笋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类型,提出了改进芦笋种植技术和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世界上种植芦笋较多的国家大约有十几个,欧、美市场的芦笋消费量仅次于番茄、马铃薯和甘蓝等主要骨干蔬菜。我国种植芦笋是做为创汇农业,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台湾省自1965年芦笋罐头的出口量始居世界首位,从而取代了日本,1975年芦笋种植面积达到26.4万亩,赚取外汇1亿多美元,此后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气候对质量的影响等原因使芦笋的种植和加工发生了滑坡。我们正是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发展芦笋的种植和加工的。此外,西班牙、希腊、墨西哥、菲律宾以及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些国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也正在发展芦  相似文献   

18.
<正>芦笋一次栽培多年采收,一般可以连续采收10~15年。由于生长周期长,株行距较大,新栽芦笋田~般在移栽后第二年或第三年才开始采收。前两年植株生长量小、根系扩展范围小,利用植株尚未封垄的时机在行间种植马铃薯、莴苣等蔬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芦笋:选用UC-157和UC-800等优良品种。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至7月上旬定植,次年春季采  相似文献   

19.
高产芦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是余江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示范项目之一。通过2年多的示范推广,芦笋种植第2年鲜笋单产达1 200 kg/667 m~2,鲜笋收益在1.5万元以上,鲜笋纯利润7 000元/667 m~2以上,经济效益可观。文章介绍了该示范品种的栽培、推广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种植芦笋的面积越来越大,为了让广大农民更快的提高收入,将芦笋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下面我介绍芦笋五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以供广大农民参考。一、芦笋立枯病1.症状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