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熊立仲课题组的一项最新成果,揭示了水稻精细调控干旱应答的新机制,该项研究对阐明植物抗旱分子机理和促进植物抗旱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脱落酸(ABA)是一种逆境响应激素,在植物与逆境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题组前期鉴定了两个同源的转录调控因子(OsbZIP23和OsbZIP46)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粒型突变体lg1-D,发现通过调控OsUBP15基因表达量可以改变水稻粒宽。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粒型是决定水稻籽粒重量,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粒型性状的研究对提高稻米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题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中一个b HLH类转录激活因子Osb HLH6能够分别与SA和J A信号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Os NP R1和Os MYC2发生互作,并通过在水稻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穿梭参与植物激素S A和J A信号的调控,来实现水稻抗病。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瘟菌侵染会引起水稻急剧的生理变化,其中以激素变化最为明显。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中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  相似文献   

4.
<正>稻瘟病又被称为"水稻癌症"。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抗逆与种质创新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水稻中存在3个逐级调控的抗病基因,可协同抵抗稻瘟病。该研究第一完成人刘金灵博士称,育种专家们正在寻找具有3个基因最优组合的抗病水稻育种材料,有望推出抵抗稻瘟病的新品种。3个基因中,最先发现的是SPL11。2004年,湖南农大芙蓉学者王国梁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水稻基因SPL11负调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和  相似文献   

5.
<正>BR是一种重要的甾醇类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调控植物的株型、细胞的分裂、细胞的伸长、维管束的分化、光形态的建成以及响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BR信号元件及信号转导通路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被研究的较为清楚,而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研究的相对较少,水稻BR信号元件及调控网络有待挖掘和阐明。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正>近日,《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有关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 CNGC9,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植物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病原的入侵。在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中,植物通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从而激活PTI反应。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的瞬时上升一直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35,揭示了SPL35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细胞死亡和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为改良水稻抗病性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2月1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学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相似文献   

10.
CPSF(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tor),真核细胞mRNA3'端前体加工中起主导作用的蛋白因子。然而迄今对植物和水稻CPSF家族基因及其表达调控元件的克隆和功能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克隆了水稻中一个未知功能基因OsCPSF7的上游2 330 bp启动子区域,构建植物融合表达载体pOsCPSF7:GUS,并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OsCPSF7基因启动子具有表达活性,可驱动GUS报告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不同发育时期的叶枕、叶舌、茎间、小穗及种子柱头基部、胚和胚乳的连接部位均有强烈的表达。结果表明OsCPSF7基因启动子可能参与调控信号转导、逆境应答以及水稻生长和发育。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OsCPSF7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及其相关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条纹病毒(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目前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粳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毒病害之一,最近几十年在我国多次暴发流行。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教授带领团队在前期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编码蛋白功能及病毒病防控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了RSV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博弈,发现病毒在与植物共进化过程中精巧地调控植物防御蛋白水平从而帮助病毒快速建立侵染。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分子植物》。病毒侵染植物时,只有穿过植物细  相似文献   

12.
科技     
正我国科学家在稻米蛋白品质形成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日前,由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稻米蛋白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从细胞、遗传和生化层面阐明了GPA4蛋白在调控水稻贮藏蛋白内质网输出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权威刊物《植物细胞学(The Plant Cell)》上。万建民院士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蛋  相似文献   

13.
植物磷利用研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作物对磷肥的利用效率约20%~30%,提高水稻的磷利用效率是实现绿色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本研究首先对目前植物的磷吸收和运输过程中磷转运体、根构型改变、根际有机酸分泌、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总结了植物长距离及局部磷信号传导和调控的相关基因及网络,最后探讨了植物磷吸收和利用高效基因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植物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途径的梳理,为培育水稻磷高效的新品种提供设计思路,进而验证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通路涉及的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调控模式,为提高水稻的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road-Spectrum Disease Resistance(《一个E3连接酶-BAG蛋白分子模块调控植物免疫和广谱抗病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广谱抗病调控基因EBR1(Enhanced Blight and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水稻体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合成途径受阻能够导致其叶部提前衰老,而对这一途径中的关键限速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有利于探究一种新的延缓水稻叶片衰老的方法,进而为水稻增产提供新思路。该研究成果2016年4月6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杂志。NAD在水稻细胞氧化还原反应和维持细胞的发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虽然导致叶片衰老的因素很多,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Decreasing arsenic accumulation in rice by overexpressingOsN IP1;1andOsNIP3;3 through disrupting arsenite radial transport in ro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一种通过调控水稻水通道蛋白NIP1;1和NIP3;3的作用机制,来降低水稻中有毒元素砷含量的新方法。什么是砷,砷和水稻有什么关系?砷的化合物通常都有毒,通常说的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所有土壤都含有一定量的砷,有些是土壤自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李云河团队揭示了水稻害虫褐飞虱借助二化螟诱导的水稻挥发物规避农业有益昆虫稻虱缨小蜂对其卵寄生的生态和生化机制,为理解"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调控昆虫种群生态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eLife》)上。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抽穗期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抽穗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抽穗期的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水稻抽穗期QTLs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536个QTLs,抽穗期OTL的发现与材料、群体类型及环境均有关,在抽穗期遗传中上位性及QTL与环境互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基因克隆方面,有5个与水稻抽穗期有关的基因已被克隆,其中4个与长日植物拟南芥开花相关基因之间具有保守性;在水稻抽穗期信号传导路径研究方面,拟南芥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水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研究发现水稻中存在与拟南芥类似的生物钟和光周期调控抽穗期的模式,并且水稻中生物钟调控抽穗期的路径有多条。植物成花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周期及春化作用上,关于感温性的遗传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9.
真核生物起始因子(e IF)种类多且复杂,广泛参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进程,并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本研究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从水稻cDNA文库筛选到一个可能调控根系生长发育的起始因子,CDS全长为828 bp,该基因编码水稻eIF3g亚基,命名为OseIF3g1。利用RT-PCR技术进行克隆,将该基因全长CDS通过BamHⅠ和SmaⅠ酶切位点连接至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经双酶切验证后确认已成功构建转基因过表达载体,为该基因后续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更加深入了解植物E3泛素连接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作用机制,笔者回顾了近年来拟南芥、水稻、小麦等多种植物中的E3参与非生物胁迫的相关研究,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E3泛素连接酶的类型进行了介绍,并重点总结了近几年E3泛素连接酶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研究现状,指出功能冗余E3的研究问题及利用高通量技术寻找靶标蛋白的问题,旨为完善E3泛素连接酶参与非生物胁迫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