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需要做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关心热爱学生,用心把握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开展课堂改革,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之维、主体之维、实践之维三个角度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亲和力的策略,通过加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对课程思政的支撑作用,满足学生主体需求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把握思政课教学发展规律,将学科专业特色融入思政课程,增加课程的生命力,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为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增强教学实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义,是塑造文明乡风的重要保障,是培育乡村本土人才的战略需要。目前乡村思政课教师队伍还存在教师队伍人才短缺,流失严重;教师任务繁重,压力较大;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缺少培训;教师职业上升空间较小,情怀消退等现实困境。加强农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推进教师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提高在职教师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影响力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影响力具有特殊性,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践行者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示范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影响力相比,人格影响力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效果更具长期性和深刻性。因此,要把人格影响力上升为教师的第一影响力培养,建立教师人格影响力准入机制,加强激励管理,坚定教师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关涉范围广泛。为了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实效、形成综合素养,并在内在反省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课程建设和职业生涯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任务,提升十九大精神融入的实效性需要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基于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视角,探讨认同理论对提升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启示,并尝试性地构建提升实效性的四维路径:一是制定十九大精神的认同标准;二是输入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认知;三是比较学生的认知与认同标准;四是协调学生的认知与认同标准趋于一致。通过不断偏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与认同标准的偏差,进而增强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认可度,切实提升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精神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彰显思政课的实践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在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重视程度亟待提升,制度保障有待加强,教学形式仍需丰富等现实困境。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学思想认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优化校园教学环境、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为革命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杜丽华 《天津农学院学报》2021,(2):110-112,封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因时而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素养;适应时代发展,改进教学方式;倾听时代声音,丰富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建设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会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使思政课能够成为大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的课程,必须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将是一大挑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整体看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263-264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饲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中诞生和发展,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本文从新中国的粮食政策、饲料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对饲料工业的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特征加以宏观考察和微观剖析,揭示了我国饲料工业成长发展的政策效应和深刻影响,同时也揭示了饲料工业的多重功能角色的交互作用及其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2.
顾胜楠  李群 《古今农业》2019,(1):113-120
学术界对古代畜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至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早期的畜牧史料汇编及总体性研究,主要畜禽品种起源发展的考察,到针对不同历史时段和不同区域环境的畜牧业专题讨论,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在突破。不过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运用方面仍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视域下的林业院校正面临着一场持续、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治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了当前国内林业院校本科教育遭遇的现实困境;根据新工科提倡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林业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总体思路。借鉴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提出“新林科”概念,从专业结构交叉融合、课程新体系构造和实验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产教融合中实践过程缺乏管理和低效重复劳动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低下问题,以测绘类专业3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学校教学、企业生产实践、产教融合学习模式对照实验,构建了产教融合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提出"双循环"学习方案,以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优化产教融合过程,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研究发现:学校教学、生产实践人力资本积累分别为线性和Logistic增长;产教融合学习模式融合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学习模式优点,降低了企业生产实践带来的高成本,避免了低难度任务带来的"简单重复劳动"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据此,提出了产教融合学习模式的"双循环"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绿色生态是南京鲜明的城市特征,也是重要的城市品牌,建设美丽南京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对南京优美生态环境的尊重。该文针对南京的现状基础和存在问题,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等6大方面提出了关丽南京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双一流"建设以追求"一流"为最终目标,突出了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以优势特色学科如何评价为切入点,对比分析高校类型、学科属性、被调查者群体的不同,对比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评价认知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明确高校"双一流"差异化发展思路。在推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重视优势特色学科分类评价与内涵发展,关注国家和社会需求,完善学科绩效评价机制,用世界一流水平检验学科发展状况,坚持走开放融合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青  陈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93-694,697
以南京市江宁区桃源农业生态体验园项目为例,从农业生态体验式旅游内涵入手,分析南京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江宁桃源农业生态体验园项目发展的市场前景。最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桃园农业生态体验园具体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内秦淮河河岸景观改造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燕  祝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18-14619
以南京市内秦淮河为案例,引入线性景观的研究理念,挖掘地域特点,以如何传承和发展秦淮河的历史为研究重点,对内秦淮河滨水风光带进行景观改造。以期为南京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场所,向南京市民和外来游客展现南京的历史古韵。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的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小艳  杨沈斌  申双和  王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76-10778
利用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对南京市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了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南京存在明显热岛效应,市区热岛强度普遍高于郊区1~3级;②自1988年以来,南京城市热岛效应面积增长明显,并出现向城南扩张的趋势;③南京热岛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新城区成为新的强热岛中心。  相似文献   

20.
南京城市化进程及其温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元书  张惠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14-8615
为研究南京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与城市温室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对1961-2000年南京站与南京郊区站的气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气温与热岛效应有逐渐增高、增强的趋势,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率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这些变化大多与南京地区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并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