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中国科学院通报,2月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稻瘟病被称为水稻中的瘟疫,如今该病害的棘手防控困境有望破解。近日,国际知名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宗华研究组的最新成果《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水稻稻瘟病菌群体遗传新特征》。该研究发现了稻瘟病菌群  相似文献   

4.
<正>利用水稻自身免疫系统来培育抗病新品种,将有助于化解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焦虑"。近日《植物细胞》和《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两本刊物发表水稻与稻瘟病菌分子互作的国际合作研究进展,将为深入研究水稻免疫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据了解,水稻每年因稻瘟病造成产量损失高达10%~30%。有专家认为,加强国际合作,系统阐明水稻与稻瘟菌的互作机制,筛选出免疫能力强的水稻种质资源,采用非转  相似文献   

5.
前沿科技     
正新研究揭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防卫机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在水稻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研究中又获新突破。该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一类新的转录因子家族,被他们命名为RRM,这类RRM因子可以与抗病受体PigmR等互作,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的防卫基因,从而使水稻产生广谱  相似文献   

6.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包括基础抗性和主效基因抗性。基础抗性表现中等抗性水平,但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近年来,随着PTI-ETI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植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发展,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发掘并利用基础抗性基因资源,已成为人们培育广谱持久抗病水稻品种的一种共识。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尤其是水稻抗稻瘟病PTI机制,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基因/QTLs鉴定、克隆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了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不断发掘和鉴定新的抗性基因,从而克隆和利用广谱持久抗性基因,选育水稻广谱抗稻瘟病新品种,解决稻瘟病危害。根据已克隆的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隐性等位基因pi21的序列设计分子标记Pi21-1,对育种上高频率使用的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分析发现了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同时对广亲和品种02428进行田间稻瘟病接种鉴定,苗期鉴定结果为免疫,从而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新等位基因pi21t,为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有利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快速明确目标品种中所携带目标基因的等位基因型,从而加快水稻广谱抗稻瘟病育种的进程,提高抗病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有关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 CNGC9,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植物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病原的入侵。在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中,植物通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从而激活PTI反应。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的瞬时上升一直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有关水稻先天免疫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千人计划"学者王国梁科研团队和"国家引进外国高端人才计划"学者简·利奇(Jan Leach)教授研究组在稻瘟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效应蛋白鉴定及生物学功能、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基因克隆及抗性机理方面研究,揭示了水稻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分子机理,着重阐述了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与水稻互作的分子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从20世纪初叶开始,科学家就对该病的发病机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机理研究一直处于植物抗病研究的最前沿。今年初,华中农业大学王石平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13在其自身花粉育性和抗病性方面的杠杆作用,为人类认识植物抗病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农业科学院黎志康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则分析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机制,阐述了抗白叶枯病的复杂的遗传网络系统,为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两篇论文已于2006年5月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Genes & Development》和《Proc.Natl.Acad.Sci.USA》上。《Genes & Development》还在同期发表了专题评述,表明上述研究有可能成为世界植物抗病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road-Spectrum Disease Resistance(《一个E3连接酶-BAG蛋白分子模块调控植物免疫和广谱抗病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广谱抗病调控基因EBR1(Enhanced Blight and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唐威华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A Linear Nonribosomal Octapeptide from Fusarium graminearum Facilitates Cell-toCell Invasion of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植物病原真菌禾谷镰孢菌  相似文献   

13.
14.
<正>本刊讯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观赏植物资源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组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了秋海棠新种文章《Begonia intermedia,a new species of Begoniaceae from Hainan,China》。此新种文章的发表,标志辰山植物标本馆有了首份新种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5.
16.
<正>近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组题为"Uncoupled Expression of Nuclear and Plastid Photosynthesis-associated Genes Contributes to Cell Death in a Lesion Mimic Muta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细胞核/叶绿体双定位蛋白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 rice lines uncover functions of mi RNAs in regulating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STTM技术大规模沉默水稻miRNA,并发现了多种miRNA的新功能,为进一步深化miRNA功能研究和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syn.Magnaporthe oryzae)能侵染水稻引致稻瘟病,每年都给世界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是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毒性变异迅速,致使一个新的水稻抗瘟品种往往种植3~5年后就失去抗性,使得该病害防控十分棘手。因此,研究明确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十分重要,也是制定稻瘟病生态防控策略的理论基础。近日,国际知名期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涂升斌副研究员项目组承担的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利用Pt基因进行水稻抗稻瘟病新材料的选育"进行  相似文献   

20.
子预44中抗稻瘟病基因Pi-zy3(t)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病害。广谱持久抗瘟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广谱持久抗性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子预44是一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云南地方粳稻品种,对其抗瘟基因的鉴定将有助于揭示其抗瘟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子预44和感病水稻江南香糯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稻瘟病菌株LP33苗期喷雾接种亲本预44、江南香糯及F2代单株,对其抗性进行评价和主效抗瘟基因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子预44表现高抗,江南香糯高感;F2群体稻瘟病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即子预44对LP33的抗性为单显性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并将该基因暂定名为Pi-zy3(t)。进一步利用SSR分子标记将Pi-zy3(t)定位在水稻第六号染色体RM276到RM3827之间,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抗病机分子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利用子预44进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