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对平均始重(6.42±1.09)g的虎龙斑(Hulong grouper)进行不同频率的投喂,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率、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投喂频率对虎龙斑存活的影响较大,投喂频率对虎龙斑的摄食率(Feeding rate,FR)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末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虎龙斑的科学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1 d·次-1的连续投喂为对照组,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设置正常投喂量(100%)的125%、150%、175%和200%共4组投喂水平,对平均体重为 (3.41±0.05) g的刺参投喂30 d,对刺参的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间歇投喂模式能够对刺参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刺参增重率与投喂水平呈正相关,200%组达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刺参摄食率逐渐升高,而饲料转化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0%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摄食率显著高于100%连续投喂处理,而200%和125%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饲料转化率与100%连续投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蛋白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125%、150%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175%、2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投喂模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转化利用,认为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以175%~200%投喂水平进行养殖管理,能够满足刺参的正常摄食需求,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能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投喂频率范围内,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投喂频率显著地影响长吻鮠幼鱼生长率和摄食率。饱食投喂条件下,长吻鮠鱼幼鱼的养殖中。每天投喂3次为适宜的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4.
广东对虾养殖环境污染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对虾养殖生产的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及养殖废水(废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状况,从及时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减少饲料投喂污染、妥善使用安全的养殖投入品、养殖废水(废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控养殖环境污染的对策,为对虾的健康、安全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循环水水槽中进行8周实验以评价不同投喂-停喂时间对初始体质量为(14.4±0.3)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摄食、生长、食物利用、鱼体组成和氮、磷废物排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3个处理:一组正常投喂(S_0),另外2组分别投喂3 d停喂1 d(S_1)或投喂7 d停喂1 d(S_2)。结果表明:随投喂-停喂时间比例的减少,鱼摄食率、体质量增加、饲料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处理组S_0、S_1和S_2之间在氮和磷保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全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氮和磷废物排放量方面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S_0组最终体质量及体质量增加均显著高于S_2组(P0.05),S_2组显著高于S_1组(P0.05),投喂期间S_1组和S_2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低于同期S_0组,但饲料系数和氮保留效率与S_0组无显著差异。此外,S_1和S_2组在停喂后恢复投喂期间均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其机制是增加摄食。根据本实验结果,当在大口黑鲈池塘养殖中采用交替投喂和停喂策略时,合理的停喂-投喂时间应分别为13 d和1 d。  相似文献   

6.
正1.合理投喂饲料小暑到大暑,水温多在25~30℃,是鱼、虾、蟹摄食旺季,生长速度也快,要抓紧时机,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每天投喂量和次数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投喂次数以上、下午各一次为宜。当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时,应多投;当天气闷热或下雨,或水质恶化、水中氧气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室内立体养殖(蟹公寓)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和摄食环境的影响,通过投喂不同饵料(缢蛏、鲜鱼肉、青蟹配合饲料和鳗鱼配合饲料),采用标准方法对青蟹摄食过程中的生长和环境水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方面,缢蛏组最高(1.15%·d-1),鳗鱼饲料组(0.56%·d-1)次之,同时除缢蛏组外,其他饵料组特定生长率与pH值、溶解氧、氨氮等显著相关。存活率方面,缢蛏组与水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鱼肉组仅与活性磷酸盐、亚硝氮显著相关,两种人工配合饲料组与活性磷酸盐、悬浮颗粒物、溶解氧、pH值、亚硝氮等指标显著相关。除水温度和盐度外,水质指标主要受饵料投喂的影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摄食过程中4种饵料组均处于污染状态,同时环境富营养化(NQI≥8.5),但缢蛏组富营养化程度最低。研究表明,缢蛏是最优的蟹公寓养殖饵料,其饲喂的青蟹具有较高生长性能,且养殖水体环境更优。综合考虑养殖成本,配合饲料也适于蟹公寓养殖青蟹,但需进一步改善摄食环境水质。研究结果为设施化拟穴青蟹养殖的饵料选择和管理措施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条件下研究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 性能、肠道结构和肝脏 GH 和 IGF-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确定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 【方法】采用 3 因素 2 水平交互设计 8 个处理(Ⅰ ~ Ⅷ),养殖 8 周后,评估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摄食率、 饲料系数、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肠道组织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生长因子 GH 和 IGF-1 基因表达量。【结果】主效应仅养殖密度对摄食率的影响和投喂频率对肥满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交互 效应仅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Ⅴ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中特定生长率 显著高于处理Ⅱ、Ⅳ、Ⅵ、Ⅷ,分别提高 10.16%、10.61%、9.27% 和 8.4%;摄食率显著高于处理Ⅰ、Ⅱ、Ⅳ、 Ⅵ,分别提高 10.94%、27.02%、26.45% 和 17.38%;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处理Ⅳ、Ⅶ、Ⅷ,分别降低 7.87%、8.89% 和 8.89%。而处理Ⅰ生长性能与处理Ⅴ相比,仅摄食率显著降低,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并无显著差异。主效 应和交互效应对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 GH 和 IGF-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处理Ⅴ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处理Ⅳ、Ⅵ、Ⅶ,处理Ⅰ、Ⅴ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处理Ⅲ,处理Ⅰ、Ⅲ肌层厚度 均厚于处理Ⅶ,其他各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处理Ⅰ和Ⅴ的肝脏 GH 和 IGF-1 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处 理。【结论】 大口黑鲈最适宜的投喂频率为 2~3 次 /d,水温为 25 ℃,150 L 水体养殖 25 尾。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水产养殖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养殖环境与养殖方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饵料投喂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产养殖的需求,而饵料投喂技术是养殖主生产过程中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饵料投喂技术加以改良,从而实现"减量、增收、提质"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的主要因素,重点从投喂原则、投喂数量、投喂方法、投喂次数以及投喂时间等方面讨论了水产养殖过  相似文献   

10.
通过网箱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初始体质量为(137±1)g的点带石斑鱼生长,食物利用及饲料氮、磷排放的影响;实验分别按每天4次(4.00 meal.d-1)、每天2次(2.00 meal.d-1)、每天1次(1,00meal.d-1)、2天1次(0.50 meal.d-1)和4天1次(0.25 meal.d-1)的频率投喂冰鲜杂鱼.结果表明:将投喂频率从0.25 meal.d-1增加到1.00 meal.d-1,鱼摄食率,增质量,饲料系数和饲料氮、磷排放量升高,但饲料氯、磷储积效率下降;将投喂频率从1.00 meal.d-1增加到4.00 meal.d-1,鱼摄食率,增质量,饲料氮、磷储积效率和排放量无显著变化;改变投喂频率对条件系数、肝质量指数和鱼体组成无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显示投喂杂鱼饲养点带石斑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1.00 meal.d-1,在此投喂频率下,经过109 d生长后增质量可达253 g,饲料系数为1.1,饲料氮、磷储积效率分别为22%和24%,每kg鱼产量饲料氮、磷废物排放量分别为108 g和24 g.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自制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3种形态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及免疫力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86.3g·尾~(-1)的大口黑鲈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膨化颗粒剂饲料、自制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3种不同形态饲料,每组设2次重复(把中位数当作第3次重复),养殖周期60d。结果表明:投喂冰鲜鱼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投喂膨化颗粒饲料的大口黑鲈生长速度最慢;投喂冰鲜鱼和自制软颗粒饲料的饲料系数较低,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的蛋白质效应最高;与膨化颗粒饲料相比,冰鲜鱼和自制软颗粒饲料具有改善大口黑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碱性磷酸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膨化颗粒饲料(P0.05)。综合分析生长指标、饲料系数、免疫力等因素,投喂自制软颗粒饲料的养殖效果与冰鲜鱼相近,是较好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2.
大口黑鲈规模化养殖中易出现脂肪肝等疾病,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基于鱼类补偿生长这一现象,采用“饥饿-投喂-再饥饿-再投喂”的循环饥饿模式来研究加州鲈的补偿生长效应,探讨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大口黑鲈的健康状况及补偿生长的影响,旨在为建立一种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采用饥饿1d+投喂2d的循环投喂模式,能够综合平衡大口黑鲈生长速度、成活率、饵料系数、肥满度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我们推测最终能够实现最大程度节省饲料、人力,提升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饲料系数又称饵料系数,是指投喂的饲料量与养殖对象总净增产量的比值,反应了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能力。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单位水产品产量所用的饲料越少,即饵料系数越低,也就是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实际上,饵料系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原料质量、饲料配方、加工工艺、放养模式、投喂方法和水环境条件等,降低饵料系数是—个系统工程,贯穿整个饲料生产和养殖的全过程。1饲料原料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水产养殖中,配合饲料得到广泛的应用,占到养殖成本的50%-70%,饲料的合理选用及其高效投饲技术成了养殖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生物饵料,提高配合饲料的利用率,生态养殖增产增收,是提高养殖技术和效益的热点课题。饲料的投喂技术,包括鱼儿授食面、授食时间及授食量等因素。传统的人工投饲方法由于费时费力,受人为的情绪影响较大,已逐渐被机械投饲所替代。生产实践得知,机械投饲时授食面广、授食均匀,在通常情况下所饲养的个体均匀,生长速度也较快,鱼儿的生长成绩也较人工投饲有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投喂模式对吉富罗非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投喂水平(100%、90%、80%、70%、60%、5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不同的投喂频率(每天分别投喂1、2、3、4次)但日投喂总量(100%饱食投喂量)相同、分别投喂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分析不同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性能、白肌生化组成及相关摄食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平较高或较低均会导致饲料系数和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CCK1 mRNA转录水平降低,白肌生化成分中只有粗脂肪含量受投喂水平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各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可观察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投喂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吉富罗非鱼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白肌各种生化成分含量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全脑CCK1mRNA转录水平则逐渐降低,全脑Orexin mRNA转录水平逐渐升高。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吉富罗非鱼的最适投喂水平为8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摄食行为对其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虾蟹类养殖过程中按照其自然状态下进食行为进行投饲能够优化饵料的利用,提高其生长。本文从食性、消化系统以及摄食行为三方面简单描述了虾蟹类的摄食活动,以期为虾蟹类的配合饲料研制和投饲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室内低盐度饲养大黄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低盐度(盐度为10)条件下,室内养殖8月龄大黄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率情况。低盐驯化30 d状态稳定后的8月龄大黄鱼幼鱼经8 h长途低盐度运输,养殖在盐度为10的室内半封闭循环水系统内,经5 d环境适应阶段和80 d饲料投喂阶段后,幼鱼平均体长由原来的5.31 cm变为8.36 cm,增长率为0.04 cm/d,平均体重由原来的2.59 g增加到8.50 g,增重率为0.07 g/d,存活率为70.5%。由于投喂饲料的单一性以及幼鱼的低摄食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鱼生长缓慢。实验为在河口入海地区及沿海围垦的低盐度水域的大黄鱼养殖奠定了基础。研究亮点:首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采用低盐咸水驯化养殖的方式研究了大黄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探讨了大黄鱼淡化养殖的可能性,为我国的大黄鱼低盐度水域的推广养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秘鲁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9种试验饲料,在自制养殖装置(规格为2 m×2 m×1 m)、水深约80 cm室外池塘中进行为期60 d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情况看,以蛋白质水平34.42%、脂肪水平7.60%饲料投喂的黄尾鲴亲鱼终末体质量、增质量率最高,对黄尾鲴亲鱼的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从饲料利用能力看,以蛋白质水平为34.42%、脂肪水平为7.60%饲料投喂的黄尾鲴亲鱼饲料利用率最优;从性腺发育情况看,以蛋白质水平为34.42%、脂肪水平为7.60%饲料投喂的黄尾鲴性成熟系数、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成活率和肥满度受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投饵管理龙虾是杂食性的,尤喜食水生动物性饲料。成虾养殖可直接投喂米糠、豆饼、麸皮、杂鱼、螺蚌肉、蚕蛹、蚯蚓、皤宰场下脚料或配合饲料等,保持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每天投喂饲料2次,分别在上午7-9时和下午5-6时。因小龙虾有晚上摄食的习性.上午投喂日投饵量的1/3,下午喂2/3。5~10月份日投喂量占存塘虾总重量的5%~8%,可根据天气、水温及摄食情况及时增减。春季和晚秋水温低时.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3%,一天投喂1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建鲤适宜的投喂模式。【方法】以初始质量(33.52±0.17)g的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g/kg(对照饲料)和5.0g/kg(试验饲料)Ala-Gln的等氮(350g/kg粗蛋白)、等能(17kJ/g)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模式(Ⅰ.连续8周投喂对照饲料(对照组);Ⅱ.试验饲料2周间隔投喂;Ⅲ.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投喂对照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Ⅳ.前4周投喂对照饲料,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Ⅴ.8周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研究Ala-Gln投喂模式对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时,建鲤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周间隔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2组4周间隔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8周连续投喂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的4种不同投喂模式下,建鲤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只有8周连续投喂组建鲤的白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白肌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投喂模式间有显著差异,从建鲤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周间隔投喂模式或前4周投喂添加Ala-Gln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