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解重庆地区市售代用茶的质量安全状况,在重庆大型超市及批发市场采集苦荞茶、苦丁茶、柠檬干各10个样品,对3种代用茶中的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含量及31种农药残留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代用茶中共检出残留农药10种,多为未登记农药,但检出值普遍较低;添加剂二氧化硫的检出值为19~135 mg·kg~(-1);苦丁茶中重金属镉含量较高(3.33~9.67 mg·kg~(-1))。按相关标准判定,柠檬干样品中有二氧化硫超标样品2份、毒死蜱超标样品1份,其余代用茶样品均合格。目前关于代用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限量的标准尚不尽完善,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山西省境内生产基地栽培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被测食用菌中重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分析居民潜在膳食暴露风险,本文采集山西省境内5种种植普遍的食用菌样品158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菌样品中危害较大的两种重金属元素铅和镉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食用菌中铅和镉的污染状况;采用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目标危害系数(THQ)的方法预测经食用菌摄入重金属铅和镉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所抽检的158份食用菌样品中,总体重金属含量水平都很低,仅有1个香菇样品超标,超标率为0.63%。5种食用菌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香菇0.74,平菇0.31,杏鲍菇0.12,金针菇0.051,双孢菇0.27。食用菌中铅污染、镉污染及铅、镉综合污染的THQ均值都1,表明山西省食用菌中铅、镉重金属对居民不会构成明显的健康危害。结果表明,山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中香菇、平菇、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菇等5种主要栽培的食用菌中重金属铅和镉的总体污染程度较低,食用菌中铅、镉对居民健康暴露危害较小,可放心食用。同时,应加大对栽培基质、栽培环境等的监管,从源头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南方稀土采矿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研究福建省长汀县稀土采矿区蔬菜地土壤和主要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以及评价蔬菜摄入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中Cd、Cu和As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平均超标10.71,1.12,0.29倍。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373.66,处于强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蔬菜主要受到重金属As和Cd污染,与食品卫生标准值相比,分别超标10.926,1.016倍。蔬菜和井水摄入对人体可能产生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有As、Cd和Pb,其影响程度依次为As>Cd>Pb,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重金属对儿童造成的健康风险明显高于成年人。稀土采矿地部分蔬菜对土壤中重金属具有较大的吸收和累积能力,当地菜农应合理选择具有低积累的蔬菜品种,以减轻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镉是一种化学性污染物,长期接触重金属镉可使人体各大组织器官及生理系统受到损伤。伴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贝类受到重金属镉污染,出现的镉残留的现象变得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重金属镉的不同形态和毒性,以及当前在贝类中的污染现状和富集规律,整理归纳了贝类中重金属镉的检测方法,并论述了贝类中镉残留的安全性问题,同时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贝类产品中的镉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旨在为贝类的质量安全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镉、铅复合污染耕地主要作物安全生产阈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经济作物玉米、大豆及蔬菜作物紫菜苔、蒜苗、结球甘蓝、西蓝花在镉、铅复合污染耕地中的安全生产阈值,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农产品中重金属累积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增高而递增;重度污染条件下,玉米、大豆、蒜苗、结球甘蓝和西蓝花可实现安全生产,且安全生产风险玉米大豆西蓝花结球甘蓝蒜苗;紫菜苔于轻微污染条件下综合超标指数为0.67,可安全生产,但中度及重度条件下综合超标指数分别达到1.31、2.02,超标较严重,需规避种植。  相似文献   

6.
对湘西主要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猕猴桃植株中As、Pb、Hg、Cd、Cr等重金属的累积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猕猴桃种植地区的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均不明显,湘西有1地区土壤中镉(4.900 mg·kg~(-1))、汞(0.634 mg·kg~(-1))含量有所超标外,其余各地区各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标准范围以下;同时各地区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P综均远小于0.7,有5处基地无重金属污染现象发生,符合绿色猕猴桃种植基地土壤所需标准,可以安全生产。各地区猕猴桃枝干、叶片中各种重金属(镉、汞除外)的含量都很小;猕猴桃对土壤中重金属镉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其枝干中镉含量达到12.73%。6个地区猕猴桃果实中各重金属的含量都低于或远低于国家标准值,属于无污染的绿色水果。通过综合分析可得,湘西猕猴桃主要种植地土壤状况良好,果实无重金属残留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成都平原常规粮油种植模式下的重金属镉污染风险和经济效益,寻求稳定、高产且利于推广的安全种植模式。选取成都平原最常见的6种粮油作物,设置了小麦-玉米轮作、油菜-玉米轮作、小麦-红苕轮作、油菜-红苕轮作、小麦-大豆轮作、油菜-大豆轮作、小麦-水稻轮作、油菜-水稻轮作8种种植模式,在轻中度污染农田开展了两年田间试验,对各个种植模式的产量、经济产出,以及收获物、秸秆和土壤的重金属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前试验区最广泛使用的小麦-水稻种植模式下的小麦和水稻籽粒镉含量均超标,存在极大的生产风险。玉米-油菜种植模式的籽粒镉含量最低,均未超标,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但经济产出较小麦-水稻轮作模式显著降低。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的农田产出效益最大。相比种植小麦,种植油菜后,后茬水稻对应的重金属镉含量降低70.2%。综合生产和环境效益,将小麦-水稻种植模式更换为油菜-水稻模式是目前既能保证农民收益又能有效降低重金属镉污染风险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8.
镉对几种粮食作物子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方面综述了重金属镉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子粒品质的影响。土壤中过量的Cd能够影响作物子粒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也会增加子粒中重金属的含量,威胁人体健康。就目前的情况,相关的研究还是以短期的实验室模拟为主,缺乏长期的田间试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全省23个城市46片主要常年蔬菜基地土壤采样分析,测定了53个土壤样品的pH及重金属镉、铅、汞、砷、铬的含量水平。采用重金属污染因子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因子依次为汞、铬、铅,有14个调查土壤样品超标,不合格率26.4%。  相似文献   

10.
常德市典型蔬菜生产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湘西北地区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常德市东江和芦山两个地区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和蔬菜中Cu、Cr、Ni、Zn和Pb等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了蔬菜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蔬菜中Pb和Cr的超标率分别为100%和16%;土壤Cu、Cr和Ni平均含量东江地区远高于芦山;芦山地区Cr、Ni和Zn三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它们的同源性很高。富集系数结果表明不同蔬菜种类对重金属的富集水平处于不同级别,其中莴笋对各种重金属(除Cr外)的富集系数均在2%~5%之间,为中度富集水平。摄入值和THQ值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基地蔬菜中Pb和Cr存在一定的超标,但总体上蔬菜中重金属处于安全级别。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甘肃省6个县(区) 50份核桃样品中铅(Pb)、镉(Cd)含量,并采用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食用核桃摄入重金属Cd进行膳食风险和致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甘肃核桃样品中重金属Pb、 Cd的检出范围分别是未检出~0.023 mg/kg、未检出~0.004 0 mg/kg, Pb含量仅有天水市麦积区1个样品检出, Cd含量平均值为0.002 5 mg/kg,中位值为0.002 3 mg/kg,中位值接近平均值,总体符合正态分布特点。6个产地核桃样品中Cd含量平均值依次为清水(0.003 1 mg/kg)徽县(0.002 7 mg/kg)秦州(0.002 6 mg/kg)成县(0.002 4 mg/kg)康县(0.0020 mg/kg)麦积(0.001 9 mg/kg)。进一步采用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Pb、Cd限量值分别为0.2 mg/kg、 0.5 mg/kg)对甘肃省核桃重金属进行污染判定,所有受检样品中Pb、 Cd含量均未超标,表明甘肃省核桃重金属Pb、 Cd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儿童和成人每日因食用核桃摄入的重金属Cd的日均暴露量为2.76×10-7mg/(kg·d)、 4.52×10-8mg/(kg·d),儿童重金属Cd的摄入量是成人摄入量的6倍左右,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重金属Cd的膳食风险和致癌风险值均低于风险阈值,风险尚在可接受水平内。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铅、镉、砷可能直接通过人的口部无意摄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而各研究者评价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所用的实验参数有别,结果缺乏可比性,因此探讨不同评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污染的棕钙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应用in vitro方法研究分析胃肠阶段不同土液比、pH以及土壤性质对铅、镉、砷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与in vitro系统中的pH、土液比、土壤类型以及重金属本身有关。在胃阶段,随着土液比升高,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趋于降低;不同土液比处理下,红壤中铅生物可给性大于棕钙土,而砷则相反,红壤和棕钙土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差异不明显。在肠阶段,随着土液比升高,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也趋于降低(除了红壤镉以外),土液比1∶100的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均显著大于1∶10。不同pH处理下,铅的生物可给性随pH的升高逐渐降低,而pH对镉和砷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土液比有关。因此,肠胃实际吸收的重金属可能与摄入水量、食物成分与组成以及食物摄入引起的肠液pH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_(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_(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制种玉米长期定点施肥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制种玉米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评价制种玉米田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制种玉米田容重变化值较小,孔隙度适中;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全P、全K、碱解氮、速效钾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速效磷含量增加。土壤中铜、锌、锰、铁、铅与铬6种重金属都没有超标,而重金属镉严重超标。在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种植区,在现有施肥模式下,制种玉米连作可使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pH值升高,土壤养分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速效磷总体水平偏高;养分间水平不均衡;重金属镉严重超标,制种玉米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低。应调整施肥模式以进行种子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典型城市化地区蔬菜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为了掌握典型城市化区域蔬菜生产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食用健康风险,从而为快速城市化区域的农业实践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珠三角电镀、染织等工业密集典型城市化区域的蔬菜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蔬菜和表层土壤样品,使用单因子污染评价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蔬菜样品中Cd、Ni、Cr、As、Pb 5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使用目标危害商数法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发现,该地区菜地土壤存在Cd污染。研究区蔬菜中重金属的富集吸收能力为Cd > Ni > Cr > As > Pb,叶菜类对Cd的富集最多,豆角类对Ni的富集较多。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率按大小排序为Ni > Cr > Cd > Pb=As,Ni、Cr和Cd超标率分别为10.53%、2.63%和1.32%,Pb和As均未超标;综合污染指数的评价显示叶菜类样品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豆角类处于中度污染水平,瓜类尚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叶菜类和豆角类的综合目标危害商数(TTHQ)均大于1,长期食用叶菜类和豆角类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成人和儿童的综合目标危害商数排序均为叶菜类 > 豆角类 > 瓜类,儿童摄食蔬菜的重金属健康风险高于成人。总体来说,研究区蔬菜重金属健康风险基本处于可接受范围,但叶菜类Cd和豆角类Ni造成的健康风险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农业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农用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解江西省主要农业废弃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评估其再利用产物农用的安全性,在江西省内采集了水稻秸秆、蔬菜废弃物、猪粪和牛粪等样品,对样品中铬、镍、铜、锌、砷、镉、汞和铅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与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动物性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超标率明显高于植物性废弃物,其中猪粪属于重度污染,牛粪为轻度污染,植物性废弃物尚处于安全水平。若以江西省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制成有机肥,并长期施用于设施菜地,猪粪有机肥施用8.4、15.3和23.9 a后土壤中Cu、Cd和Zn将陆续超标,牛粪有机肥施用23.3 a后土壤中Cu将超标,水稻秸秆、蔬菜废弃物有机肥施用约29a后土壤中Cd将超标,故农业废弃物有机肥须严格控制原料中重金属含量,其农用的长期安全性有待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叶面喷施锌或硒对生菜吸收镉的拮抗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吕选忠  宫象雷  唐勇 《土壤学报》2006,43(5):868-870
环境污染导致水和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元素超标,是多年来造成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如何抑制农作物对镉的吸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前人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众所周知,硒和锌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研究还表明硒具有抗癌作用,近年来人们对富硒食品做了大量的研究;锌是许多金属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激活多种酶,因此锌在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镉与锌、硒共存的时候,它们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土壤通报》2020,(1):227-233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准东煤田的红沙泉煤矿及其周边公路两侧表层土壤(0~20 cm)中七种重金属镉(Cd)、汞(Hg)、砷(As)、铬(Cr)、铜(Cu)、锌(Zn)、铅(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矿产开发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并使用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划分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Cd和As处于重度污染,含量分别超标100%和93%。重金属Hg和Zn处于轻微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未超标;(2)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从红沙泉矿区沿公路至雀仁乡方向0~30 km内均处于重金属污染影响的敏感区域。单一因子风险指数均超出最高等级,因此存在很高的潜在生态危险;(3)缓冲区分析说明以红沙泉矿区为中心,根据距离可划分成四个缓冲区,其生态风险按大小排序为Ⅱ>Ⅰ>Ⅳ>Ⅲ。上述方法对类似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也为当地政府制定污染防治预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牛粪、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的发酵残留物--沼渣的营养价值及沼渣源配合饲料和沼渣源配合饲料生产的猪肉的重金属残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干沼渣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含量分别为857.7mg·g-1、99.0mg·g-1、34.9mg·g-1、10.7mg·g-1、252.7mg·g-1;重金属元素镉、铅、铜含量分别为18.48P,g·kg-1、42.50μg·kg-1、20.80μg·kg-1,汞未检出.对照组、沼渣Ⅰ组、沼渣Ⅱ组饲料中镉、铅、铜、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猪肉中重金属镉、铅、铜含量对照组、沼渣Ⅰ组、沼渣Ⅱ组分别为0.033mg·kg-1、0.044mg·kg-1、0.058mg·kg-1,0.268mg·kg-1、0.364mg·kg-1、0.393mg·kg-1,5.555mg·kgM-1、7.180mg·kg-1、8.404mg·kg-1,汞均未检出.沼渣作为猪饲料源利用有一定的潜力,以2%~10%在饲料中添加不会引起猪肉重金属镉、铅、铜、汞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黑龙江省黑木耳重金属铬、砷、镉、汞、铅污染情况并掌握铬的富集规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流通市场及牡丹江地区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采样26份,同时在黑木耳种植基地开展了基质铬添加实验,验证黑木耳对铬的富集能力。检测结果显示,与在哈尔滨市流通市场采集的黑木耳样品相比,在牡丹江地区基地采集的黑木耳样品铬含量偏高。黑木耳栽培基质添加铬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地方黑木耳品种珍珠1号和岗8号对重金属铬富集不明显。基质中添加铬对黑木耳中其他重金属影响不大。检测发现,黑龙江省基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铬含量本底值偏高,这一情况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