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合理的注水补灌次数,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根部集中注水补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富水年份,不同注水次数处理均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以抽雄期、扬花期各注灌1次效果最好,平均产量可达11 477.27 kg/hm~2,可较不注水对照增产16.8%。说明集雨补灌可成为应对玉米生长关键期旱灾、减少风险、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获得较高和平稳收益的重要策略,但平水、欠水年份水肥合理注灌时期及注灌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合理的水肥调控措施,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根部集中水肥补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对富水年份,不同时期、不同次数的注水注肥处理均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以注灌2次(抽雄期、扬花期)处理增幅最大,较无补灌对照增产11%;同期同次数的注水注肥处理均较只注水处理增产,增幅为1.42%~6.41%,以注水注肥1次增幅最大,注水注肥3次增幅最小,表明后期肥料呈现饱和状态,应依据地力进行合理施肥;平水、欠水年份水肥合理注灌时期及注灌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露地栽培不注水和全膜垄作侧播不注水为对照,分析全膜垄作侧播下,不同生育期内注水补灌次数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侧播注水4次产量和商品率最高,分别为36 766.7 kg/hm2和76.4%;以露地栽培不注水产量和商品率最低,为29 488.9 kg/hm2和48.3%;随着注水次数的增加,增产效果越显著;通过方差和新复极差分析:各处理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间以注水4次处理为最适宜注水方式;对照处理与其他各处理均为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焉耆盆地籽瓜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研究了焉耆盆地灌水量与灌水次数对籽瓜产量、鲜瓜重和出籽率影响,并计算各生育期的需水量。[结果]2012、2013、2014年,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的籽瓜产量差异均较显著,尤其2012和2013年达到极显著水平。2012年灌水次数处理对籽瓜产量有显著影响。灌水次数对鲜瓜重有显著影响,而灌水量对其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说明灌水量对鲜瓜重的影响极大,而籽瓜出籽率在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灌水次数下表现均不显著。籽瓜产量与耗水量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籽瓜全生育期最佳需水量为3 600 m~3/hm~2,最佳灌水次数8次左右。当全生育期供水量小于3 600 m3/hm~2时,籽瓜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全生育期供水量大于3 600 m3/hm~2,产量不增反降。籽瓜各生育期需水量中,苗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6.8%,开花坐果期占26.9%,果实膨大期占38.2%,成熟期占18.1%。[结论]该研究为掌握籽瓜的需水规律,充分分配并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种植籽瓜的最佳施肥方案,使籽瓜施肥规范化、标准化,低耗高效、合理利用资源.[方法]试验采用“3414”最优设计方案,即3因素(氮、磷、钾),4个水平,1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甩蔓期和幼瓜膨大期是籽瓜的需肥临界期.氮肥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N1水平上,产量增幅明显,增产幅度为18.4 kg/667 m2.在N,水平时对应的籽瓜产量增产幅度呈明显递减趋势.磷肥在田间对籽瓜产量的增产效应不是非常明显.钾肥在田间对籽瓜的增产效应表现在K1水平中籽瓜产量增产达到最大,而后随着钾肥施肥量的增加籽瓜产量的增幅呈递减趋势.[结论]在甩蔓期主施N、P肥,而在幼瓜膨大期主施K肥.最佳施肥量为N-P2O5-K20 =12.19-7.08-5.19,适宜施用比例为1.72∶1∶0.7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砖红壤施用微生物菌肥对南瓜的增产效果。【方法】以西洋小南瓜为试验 作物,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滴灌增施根多旺 86 菌剂、人工施保根 120 微生物菌肥作基肥及水肥一体化设施滴灌 增施根多旺 86 菌剂的方法,其他基肥和追肥按西洋小南瓜生产常规管理,以明确雷州半岛砖红壤中增施根 多旺 86 菌剂和保根 120 微生物菌肥对种植西洋小南瓜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的影响。【结果】在雷州半岛 砖红壤的粘砖土上种植西洋小南瓜,按 10 kg/667m2 的量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增施根多旺 86 菌剂 2 次, 平均单产达 1 802.30 kg/667m2,比对照增产 239 kg,增产率 15.29%;在雷州半岛砖红壤的砂砖土上种植西洋小 南瓜,基肥增施保根 120 微生物菌肥,再按 10 kg/667m2 的量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增施根多旺 86 菌剂 2 次,或仅 10 kg/667m2 的量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滴灌增追施根多旺 86 菌剂 2 次,平均单产分别达 1026.80、 1022.30 kg/667m2, 比对照分别增产 140.73、136.23 kg,增产率为 15.88% 和 15.37%;单株瓜数和瓜重增加导致 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结论】雷州半岛砖红壤施用微生物菌肥对西洋小南瓜的增产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抵御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频发的旱灾,解决干旱迫使花生严重减产的问题。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条件下,对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春播花生膜下滴灌补灌灌溉制度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补灌定额和补灌次数对花生田间水分、耗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土壤含水量和花生耗水量受补灌量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其中10cm深土壤含水量在10%~25%之间较大幅度变化,而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维持在19%~20%,变化幅度较小。补灌量较少的耗水量较小,即CK处理最小,为247.35mm;补灌量和补灌次数适当的增加对花生增产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处理T3I3表现最为显著,较CK处理增产40.5%,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28kg·m-3)。因此在降雨300mm的枯水年,最佳的补灌时期和补灌量为(参考T3I3处理):播前补灌4.5mm,苗期补灌2次,每次4.5mm,花针期补灌2次,每次9.75mm,结荚期补灌1次,灌水量为12.0mm。即说明制定适宜的补灌灌溉制度对花生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柴玉梅 《农村科技》2010,(12):38-38
<正>滴灌打瓜与平播漫灌打瓜相比,灌水、施肥发生了改变。头水时间由结瓜中期提前到甩蔓期;全生育期灌水次数由2~3次增加到6~8次;追肥由一次性施肥变为3~4次分期施肥,并实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改变,增加了技术含量,由于技术掌握和应用不到位,田管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宋刚  冯怀章  纪顺  唐勇  杨净  吴燕 《农村科技》2013,(12):14-15
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于2009年建成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在棉花、玉米、小麦、籽瓜、豇豆、葡萄、苗木等多种作物上应用,有效改善了土壤水、热、气、肥等条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节本增效成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现就我场膜下滴灌籽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滴灌打瓜与平播漫灌打瓜相比,灌水、施肥发生了改变.头水时间由结瓜中期提前到甩蔓期;全生育期灌水次数由2~3次增加到6~8次;追肥由一次性施肥变为3~4次分期施肥,并实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改变,增加了技术含量,由于技术掌握和应用不到位,田管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区全膜玉米集雨补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宁县属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资源严重缺乏,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值玉米需水关键期的短期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不利气候因素,集雨补灌是应对短期干旱,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玉米拔节与大喇叭口2个关键期补水与补水量试验表明:集雨补灌后较对照增产1791.36~4086.33kg/hm2,增产率34.3%~78.3%;补水时期以大喇叭口期最佳,产量可达8201.44~9316.55kg/hm2,较拔节期同水量增产19.6%~22.7%;增产率、水分生产效率随着补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补水生产效率随着补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补水量以225m3/hm2为好,大喇叭口期补水225m3/hm2较补灌112.5m3/hm2增产率提高21.4个百分点、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31kg/m3、补水生产效率下降8.27kg/m3。  相似文献   

12.
增值的籽瓜     
<正>它们不是普通的西瓜,而是籽瓜。原产于非洲西南部的卡拉哈迪沙漠中。唐代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北地区。所谓籽瓜就是以产黑瓜子为主的瓜,难怪产的籽要比普通西瓜大许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棚西瓜生产上引用的作用,笔者在岐山县凤鸣镇太子村康丰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从节水、节肥、防病及增产增效等方面综合验证水肥一体化的生产实际作用,为大棚瓜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开展了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作物高效用水的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冬小麦不同处理中,以氮肥底施+拔节期追施氮肥同时进行灌水20 m3/亩的处理增产幅度和灌水利用率最大,其较对照增产28.8%;对夏玉米不同处理中,以氮肥底施+拔节期追施氮肥同时进行灌水20 m3/亩的处理增产幅度和灌水利用率最大,其较对照增产28.8%;对冬小麦/夏玉米各处理中,分期追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对促进区域节水农业发展、解决季节性干旱和水肥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干旱季小麦进行以叶带根追肥研究,设计不同施肥量、施肥时间、次数、器械、施肥浓度5个因素进行追肥试验.结果表明:用肥量相等时,以叶代根追肥相比根系追肥增产效果极显著;以叶代根追肥次数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以叶代根施肥量为7.5 kg/667 m2相比根系追肥15 kg/667 m2增产效果显著.在适宜施肥量及相同施肥方法条件下,施肥量愈多,产量愈高,经济效益则降低.在前期施足基肥的情况下,以叶代根追肥1~3次,增产10.76%~19.78%,平均增产13.92%;以倒数第2叶时期追肥效果最好,而根区追肥仅增产3.6%.以叶代根追肥时期,以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3次喷肥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在器械选择上,以弥雾机高浓度追肥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6.
干旱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最佳注水补灌时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区,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进行适期补灌,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开花期注水为最适宜注水时期,其产量为8 125 kg/hm2,比对照增产2 100 kg/hm2,增幅34.85%,比对照净增加收益2 200元/hm2,增收效益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水肥一体化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雁山区冬种马铃薯存在着肥料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进行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试验表明,滴灌+常规施肥量减40%的处理比对照常规施肥增产30.38%,比滴灌+常规100%施肥量的处理每667m2增产497kg,增产幅度为29.76%。实行水肥一体化对冬种马铃薯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攻关(重点)计划项目。技术水平及获奖专利情况: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品种水平,并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项目简介:银辉一号籽用南瓜:早熟少杈,抗病性较强,单瓜重3~4公斤。瓜子整齐度好,单瓜产籽250~350粒,瓜籽雪白  相似文献   

19.
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条件下,为明确各新型肥料的肥效及改土效应,开展了不同新型肥料对籽用葫芦产量及土壤盐分的影响试验,为新型肥料在盐碱地的科学施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肥料作基肥籽用葫芦的籽粒产量为1 951.5~3 172.5 kg/hm~2,较不施基肥的对照处理增产102.2%~229.1%,对照处理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耕层土壤全盐含量和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显著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籽瓜在靖远种植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作物之一,籽瓜生产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常规籽瓜品种种质混杂,退化严重,导致籽瓜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减弱,制约了籽瓜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籽瓜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而"林籽一号"有效地克服了常规籽瓜品种的不足,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早熟、适应范围广等优势,林籽一号瓜籽产量显著高于各参试品种,分别较对照新籽一号增产29.38%,较靖远大板增产22.49%,较黑皮王增产44.25%,是目前籽瓜生产中应用的唯一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