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戊唑醇、嘧菌酯单剂及其5种配比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增效剂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分别为1.5777、1.594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复配质量比2:1使用剂量90~135 g a.i./hm2时,对稻瘟病防效达76.68%~91.1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达81.28%~90.32%,与单剂和对照药剂相比防治效果相当或更好,并且用药量更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复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可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化学防治是其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毒力作用强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制剂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在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制剂中,6.25% Fluindapyr(研发代号IR9792)EC对稻瘟病菌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1.01 mg/L;在3 种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杀菌剂制剂中25%吡唑醚菌酯EC对稻瘟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1 mg/L;三唑硫酮类杀菌剂48%丙硫菌唑SC对稻瘟病菌的EC50为0.70 mg/L。对于纹枯病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的24%噻呋酰胺SC对纹枯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7 mg/L;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20%丁香菌酯SC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强,EC50为0.52 mg/L;48%丙硫菌唑SC对纹枯病菌的EC50为1.19 mg/L。研究结果为上述杀菌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纹枯病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常年偏重发生。水稻拔节前后由于田间郁蔽易发生纹枯病,应加强用药防治。防治水稻纹枯病,一般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或纹枯病发生初期(病穴率5%)用药。噻呋酰胺、嘧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苯醚甲、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戊唑·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等药,适期足量使用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防效,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注意交替用药,以延  相似文献   

4.
水稻抗纹枯病QTL表达的遗传背景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系RH-9人工接种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213个近等基因导入系(TQ-ILs)群体和特青导入到Lemont背景的195个近等基因导入系(LT-ILs)群体,定位和分析了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及其表达的环境与遗传背景效应。亲本Lemont对RH-9表现为高度感病,特青表现为中等抗病。人工接种后TQ-ILs群体的相对病斑高度(病斑高度与株高比)呈连续正态分布,LT-IL群体则明显偏向感病亲本Lemont。在不同年份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影响纹枯病相对病斑高度的主效QTL 10个和互作QTL 13个,其中2006年在TQ-IL群体定位到的6个主效QTL在2007年均得到验证,表明这些QTL具有较好年度间的重复性。QSh4是唯一在双向导入系背景下表达的QTL,该位点特青等位基因降低相对病斑高度,提高抗性水平。在TQ-ILs群体中定位到位于第10染色体RM216~RM311区间的QSb10a与在LT-IL群体中定位到的位于相邻区间RM222~RM216的QSb10b的基因作用方向不同,推断这两个QTL存在紧密连锁关系。绝大多数在TQ-IL群体中表达的主效及互作QTL在LT-ILs群体中不表达,表明水稻抗纹枯病QTL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通过比较作图,本研究定位到的其中8个QTL在以往不同群体中同样被检测到,这些主效QTL对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培育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可能具有应用价值。研究指出,标记辅助选择在不同遗传背景中能稳定表达的QTL或通过聚合不同抗病QTL是进一步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过程及其2 个主要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3 个方面简述了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了两大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不同致病机制,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表达分析对水稻纹枯病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Rsgst)的功能进行探索。通过水稻纹枯病菌RSIADB基因组数据库查找Rsgst序列,确定该基因在水稻纹枯病菌基因组中的精确位置。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Rsgst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基本信息,并使用MEGA 5.0软件构建同源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最后用qRT-PCR检测Rsgst在菌核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量,同时测定GST的酶活性。结果表明,Rsgst全长1 207 bp,该基因共编码277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30.90 ku,理论等电点为9.42。该蛋白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为主,占41.52%。系统发育树表明,水稻纹枯病菌GST蛋白与担子菌类玉米丝黑穗病菌GS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Rsgst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发育过程中表达量不断上调,基因最高表达量是在第60小时,为7.64,而Rsgst的最高酶活性是在第5天,其酶活为0.375 U/μg。结果可为预测水稻纹枯病菌中Rsgst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纹枯病以其常发性和对水稻产量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江以南许多省份已将其列为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本文就水稻纹枯病抗病种质的资源发掘与利用、抗性遗传方式以及水稻纹枯病抗病育种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水稻抗纹枯病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高水平(免疫)抗源;没有一套比较客观、准确和简便的抗性鉴定标准;有些高抗材料表现为部分抗性;分子遗传研究和抗病育种脱节;以及高抗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在生产上抗性不高等。结合本课题组所进行的工作,认为当前水稻纹枯病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应着重于以下方面:继续筛选、创制抗源;抗性鉴定中宜将Rush的0-9级标准和相对病斑长、Groth指标以及叶片蜡质含量结合使用;遗传研究群体和育种群体宜尽量为同一群体;聚合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应用,培育多基因抗病品种。同时展望了今后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为评估我国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作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7个稻区分离的101株纹枯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性基线。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区10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值介于1.0751~2.9228mg/L,平均为1.8081mg/L,菌株之间的EC_(50)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的最佳药剂,贵州黔东南州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于日前在雷山县丹江镇陶尧村进行了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225mL/hm2、30%苯甲·丙环唑(爱苗)乳油225mL/hm2、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在水稻田喷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综合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10.
<正>为研究贵州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情况,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从贵州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菌标样,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保存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7个稻区分离的101株纹枯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建立其敏感性基线。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区10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介于1.0751~2.9228 mg/L,平均EC50值为1.8081 mg/L,菌株之间的EC50值最大相差2.72倍。供试纹枯病菌群体对己唑醇的敏感性频率近似于正态分布(W=0.980,P=0.157>0.05),因此将其EC50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基线;且2016—2018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仍敏感。该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评价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的效果及其最佳用药剂量等应用技术,2015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在南通市通州区兴东镇和西亭镇分别进行了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穗颈瘟田间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嘧菌酯对纹枯病的防效第一次用药效果比较:药后20天调查,嘧菌酯防治纹枯病效果显著。嘧菌酯75g处理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异常、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防治措施不及时与农田粗放管理等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较重的田块植株不能正常抽穗,结实率降低,籽粒不饱满,或严重倒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种业导刊》2010,(7):35-35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影响水稻生产的重大疾病,美国农业研究局(ARS)的科学家发现了抗水稻纹枯病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5.
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利,研究的基础。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的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 IA融合群引起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外界培养条件与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形成的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化学肥料(500μg/mL硫酸钾、磷酸二氢钠、尿素)、金属离子(5μg/mL CuSO_4、FeSO_4、ZnSO_4)、抗氧化剂(5μg/mL槲皮素、桑色素、抗坏血酸)和对照(300μg/mL莨菪碱、50μg/mL儿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究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活性。采用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抑制率法、扫描电镜观察、盆栽试验等手段对补骨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为30.8159 mg/L,当浓度为810 mg/L时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43.33%,扫描电镜下补骨脂提取物作用5天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体排列及形态均有明显变化。盆栽试验结果显示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150倍液对水稻纹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94%、78.46%;田间试验表明,按90 g/hm2剂量于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施药3次后的防效为72.2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可抑制纹枯菌丝生长、菌核萌发、破坏其形态结构,其微乳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以四川农业大学郑爱萍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刊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纹枯病是水稻的第二大病害,  相似文献   

19.
水稻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种质资源是水稻遗传育种和解析复杂性状的重要基础,而对遗传多样评估有利于鉴定最优亲本组合以产生遗传变异最大的后代群体和促进不同资源的有利基因渗透到栽培品种。选用14个表型性状对美国农业部水稻核心种质中的6大洲
1 579份水稻种质, 分析与评价其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稻种资源,主要结果如下: (1)亚洲、非洲与大洋洲间遗传距离较远,且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水稻资源具有较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而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在洲际间表现不同;粒长宽比、碱消值、株高、粒宽、千粒重和淀粉含量等6个性状具有很高的表型遗传多样性。(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评判表明,越南的PI392768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法国的PI281760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同时淀粉含量、抽穗期、株高、倒伏性、糙米色和颖壳色等6个性状可作为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在水稻育种中应注重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并在亲本选配时适当选择遗传距离较远且综合性状表现差异大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0.
苯甲·嘧菌酯能兼防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苯甲·嘧菌酯为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的混配剂,适期足量施用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均有良好防效,也能用于防治稻曲病。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含苯醚甲环唑125克/升、嘧菌酯200克/升,32.5%苯甲·嘧菌酯登记用于水稻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防治纹枯病每亩推荐用制剂20~30克,防治稻瘟病每亩推荐用制剂30~50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