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刊讯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1000吨/年95%苯醚甲环唑原药项目于2012年底顺利投产,目前装置正常运行。该项目于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0636万元,获中央预算内投资597万元,同时该项目新工艺201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110005655.4。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辉丰股份1月23日发布公告,公司年产1000吨氟环唑的募投项目已顺利投产,并于近日向客户交付产品。氟环唑作为广谱高效杀菌剂,弥补了常规杀菌剂杀菌范围窄、对作物标靶病害防效差等不足,产品应用范围广泛。辉丰股份在2013年新增了1000余吨氟环唑产  相似文献   

3.
苯醚甲环唑产品登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正>苯醚甲环唑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安全、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适配性强等特点,自上市后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目前已成为热点杀菌剂品种之一。苯醚甲环唑可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小麦、马铃薯、豆类、瓜类等作物,可有效防治黑星病,黑痘  相似文献   

5.
<正>苯醚甲环唑作为三唑类杀菌剂中安全性比较高的产品,每年用量仅次于戊唑醇,由于去年上半年国内产能过剩严重,价格曾一度跌至15.3~15.5万元/吨,并长时间维持在这个价格区间。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受国家环保核查影响,部分厂家环保无法达标,关停部分小厂家,导致其总产能有所减少。此外,原来二苯醚厂家关停较多,导致部  相似文献   

6.
<正>为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莲藕叶斑病的药剂,探索适宜的防治方法,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研究了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多菌灵3种杀菌剂不同剂量处理对莲藕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三次施药后10天,10%苯醚甲环唑WG112.5g(a.i.)/ha的防效(72.79%)最高,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787.5g(a.i.)/ha和10%苯醚甲环唑WG75g(a.i.)/ha的防效,分  相似文献   

7.
<正>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浙江省技术创新项目——高效低毒苯醚甲环唑新合成工艺的开发和生产项目最近通过了省科委的技术验收。新工艺路线在酰化、环合催化剂的制备和使用、缩合反应有毒有害溶剂的代替、使用复合溶剂对产品的分离精制等许多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海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近期通过浸果处理,研究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采后芒果的防腐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200和300mg/L的苯醚甲环唑处理后,经常温(25℃)和低温(13℃)贮藏的芒果均表现出发病率降低、好果率增加、转黄时间被推迟及果实失重率下降的现  相似文献   

9.
<正>为有效控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后期叶斑病,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研究人员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  相似文献   

10.
<正>芡实叶瘤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实球黑粉菌属真菌,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绿黄斑,后隆起膨大呈瘤状,不规则,黄色,上有红色条纹或斑块,直径540厘米,高340厘米,高310厘米,后期开裂或腐烂,叶片下沉。以前生产上一般在发病后喷施多菌灵防治,效果较差,很难控制病情。据2009年试验,分别在植株发病初期和发病后使用苯醚甲环唑喷雾防治该病,结合喷施叶面肥,结果显示,以发病初期喷药效果较好,施药前未发病植株不再继续发病,病情得到控制,防效在85%以上。对芡实叶瘤病、叶斑病等病害,应以预防为主,在定植活棵后及时施药。可以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期收到大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复产事项的批复》。批复原则上同意辉丰年产1000吨二噻农原药项目(一期)、年产500吨甲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12月15日,浙江博仕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登记了我国第18个苯醚甲环唑原药产品。这也是自2008年4月19日以来的近32个月时间里,获批登记  相似文献   

13.
<正>苯醚甲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用量低等特点,其内吸性极强,作用机理独特,是三唑类杀菌剂的优良品种。自1989年上市以来,销售额从0.45亿美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1.95亿美元,主要登记的产品有10%、20%、25%、30%、37%水分散粒剂,300克/升、250克/升、325克/升乳油,5%、10%、20%水乳剂等。随着国内原药厂家的增加和产能扩张,苯醚甲环唑逐渐成为国内主要杀菌剂之一,复配产品也呈多元化发展,多与嘧菌酯、丙环唑、醚菌酯进行复配,而今年先正达公司新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以金银花为试验对象,选用广谱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采用常量、倍量、二次和三次灌根处理,对最终的残留含量进行分析。头茬花各处理中苯醚甲环唑均未检出,而二茬花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14~0.22 mg/kg,存在残留超标风险。建议使用10%苯醚甲环唑4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治金银花土传病害,灌根2~3次,安全间隔期15天。  相似文献   

15.
<正>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作用机制,为该药剂的田间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受到杀菌剂处理的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生长的病菌菌丝相比,经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形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菌丝顶端膨大、增粗,分枝增多,  相似文献   

16.
王梅  陈雨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52-58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是中国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和2012年在小麦田进行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小麦籽粒、植株与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033 mg/kg和4.0498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5.5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40 mg/kg和2.0329 mg/kg,T1/2分别为23.9天和6.8天;2012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10 g/kg和4.0498 mg/kg,T1/2分别为13.0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723 mg/kg和2.3507 mg/kg,T1/2分别为22.1天和6.5天。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730~2.0880 mg/kg、<0.01~0.0363 mg/kg和<0.01~0.3649 mg/kg;丙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61~1.6396 mg/kg、<0.005~0.0307 mg/kg和<0.005~0.1036 mg/kg。由此得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可以在小麦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135 a.i.g/hm2,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相似文献   

17.
邢光耀 《种子科技》2008,26(1):44-45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但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目前,生产上基本上采用高效、广谱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预防小麦病害的发生,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采用高剂量可增强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为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邢光耀 《种子科技》2008,26(3):50-51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目前,生产上基本上采用高效、广谱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预防小麦病害的发生,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相似文献   

19.
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因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黑点病、黑斑病和脂点黄斑病在柑橘上的发生日趋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尽管加强栽培管理对这几种病害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药剂防治仍然是目前最有效途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从全国各柑橘产区分离获得柑橘黑点病菌菌株48个,黑斑病菌菌株46个,柑橘脂点黄斑病菌菌株50个,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了抑制50%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