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是由甘蓝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染色体自然加倍而成.与甘蓝亲本相比,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狭窄,利用甘蓝资源是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的方式之一,但是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利用29份甘蓝与1份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利用12份自然甘蓝型油菜,8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48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95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同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的DH系与1份甘蓝杂交,期望筛选出亲和性高的甘蓝或者甘蓝型油菜.对7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柱头识别反应和胚珠发育观察,发现甘蓝花粉能够在甘蓝型油菜柱头上正常萌发、伸长和生长,但是授粉10d后胚珠开始败育,直到30d完全死亡.尽管29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平均结实率低(36.00%),但是一份野生甘蓝K8934与甘蓝型油菜的结实率能达到148.60%.4种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均表现低的可交配性,平均结实率差(10.90%).说明了从变异广泛的甘蓝材料中,可能筛选到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亲和性高的甘蓝材料.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是由甘蓝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染色体自然加倍而成.与甘蓝亲本相比,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狭窄,利用甘蓝资源是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的方式之一,但是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利用29份甘蓝与1份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利用12份自然甘蓝型油菜,8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48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95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同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的DH系与1份甘蓝杂交,期望筛选出亲和性高的甘蓝或者甘蓝型油菜.对7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柱头识别反应和胚珠发育观察,发现甘蓝花粉能够在甘蓝型油菜柱头上正常萌发、伸长和生长,但是授粉10d后胚珠开始败育,直到30d完全死亡.尽管29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平均结实率低(36.00%),但是一份野生甘蓝K8934与甘蓝型油菜的结实率能达到148.60%.4种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均表现低的可交配性,平均结实率差(10.90%).说明了从变异广泛的甘蓝材料中,可能筛选到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亲和性高的甘蓝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芥蓝和黄籽羽衣甘蓝的杂种 F1 作母本与黄籽白菜型油菜材料杂交.开展了甘蓝与白菜间多变种复合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初步研究.在4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授粉后20天统计,发育子房率在31.5%~60.1%;每100蕾发育胚珠数为 1.1~60.8;借助胚珠培养获得了1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其形态上综合了3个亲本的特征.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高度不亲和,蕾期自交结籽也仅 1.8粒/花蕾;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表现较高的亲和性,杂交亲和性表现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青海特早熟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省的主要作物之一,甘蓝型杂交春油菜比白菜型油菜品质优、产量高、效益高,随着我省甘蓝型杂交油菜育种水平的进一步突破,在高海拔种植地区利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替代部分白菜型油菜种植变成了可能,因此我们对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和集成,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在我省扩大种植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春油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6.
自从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杂交制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以来,对于迅速提高我国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以及提高油菜品质,推动我国油菜制种业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近几年油菜制种实践分析,青海高原是冬春甘蓝型油菜杂交制种的理想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杂交油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的生产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油料安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氮、磷、钾、硼的施肥区别下,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差生的影响。比较在不同的养分特性下甘蓝型杂交油菜的产量变化,并对大面积的甘蓝油菜生产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远缘杂交是进行育种和种质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远缘杂交可以转移异种属见的遗传物质,因此在育种上得到广泛应用①.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而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改进必须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基因资源作基础,但这些有益资源在甘蓝型油菜中十分有限,可是在十字花科其它属中基因变异十分广泛.因此,通过各种育种途径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扩大其种质资源,受到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17年Kajanus第一次报道甘蓝型油菜(B.napus)与芜菁(B.rapa)种间杂交成功,到李再云通过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属间杂种②③④,甘蓝型油菜杂交已涉及到与其它种以及邻近的一些属间杂交⑤,但油菜与紫罗兰杂交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我国主要种植甘蓝型油菜.一般认为,甘蓝型油菜是甘蓝(B.oleracea)与白菜型油菜(B.rapa)杂交后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8,AACC,起源于欧洲,我国的甘蓝型油菜系从日本、英国等引进后选育而成.但应该看到,我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B.juncea)的起源地之一,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我国曾经为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早熟性,大量采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芥菜型油菜是白菜型油菜作母本与黑芥(B.nigra)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36,AABB.因此,在进一步对甘蓝型油菜进行遗传改良时,如何利用芥菜型油菜的有利基因,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值得探索.为此,我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报道有关部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工海水胁迫下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发芽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海水胁迫研究了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发芽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海水盐度的增加,油菜种子萌发能力逐渐减弱;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耐海水盐度能力相当,但中等盐度海水对杂交油菜的萌发抑制作用大于常规油菜;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萌发时耐海水盐度为1.31%,耐海水半致死盐度为1.70%,耐海水极限盐度为2.16%;甘蓝型油菜耐盐能力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原理及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天祝县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原理和规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在海拔2040~2500m栽培的甘蓝型油菜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昭苏县主要经济作物,近几年,随着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以其良好的品质在食用油市场上走俏,高产优质杂交油菜种子需求旺盛,我县目前种植的油菜85%为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青杂3号是清海省农科院春油菜中心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是替代海拔在2800~3000m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的理想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杂3号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芥甘杂交选育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是当前油菜育种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但甘蓝型油菜中缺乏黄籽基因资源.利用芥菜型黄籽地方品种四川黄籽作为基因供体,与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在BC1F2代发现黄籽单株,经过3个世代的自交纯化,已获得高油分、双低或单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杂交油菜农艺性状分析及育种主攻目标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比较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各性状差异 ,确定了杂交油菜育种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用蕾期剥蕾授粉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种内、种间、属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内、种间、属间杂交亲和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杂交亲和性受亲本基因型和组合方式的影响;亲本间亲缘关系愈远,杂交亲和力愈弱,亲本的基因型对杂交亲和力的影响愈小;芥菜型×甘蓝型正常种子率高,而反交则正常种子率低,且甘蓝型×芥菜型杂交中母本基因型对杂交亲和力的影响大于父本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内外116个甘蓝型油菜为母本,分别与7个芥菜型油菜品种杂交,共配制种间杂交组合366个。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较低,虽然杂交结角率高达58.5%,但受精指数为4.173,可交配指数仅为0.529,即只有大约1/10的受精胚珠能发育成熟和近成熟。在对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上,不同的甘蓝型油菜母本基因型间有极显著差异。已从中筛选出每果杂交受精胚珠数高于10,具亲和基因型的品种4个,可交配指数高于2的品种3个。尚未发现受精指数和可交配指数都高的品种。受精指数与结角率、角果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9和0.7155。均达极显著水准。因此,通过田间检测杂交结角情况,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识别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高受精指数母本基因型。杂交花序的分枝部位对受精率高低影响不大,日平均气温为5.3-12℃时,较低的温度似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了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形势后,认为:1.抗病育种未开展系统研究,用中草药与油菜进行远缘杂交可能是抗病育种的重要途径;2.油菜属间远缘杂交研究甚少,应该借鉴小麦属间杂交育种,拓宽我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3.作者通过用菘蓝,荠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成功的事例,认为孟德尔创建的篑人杂交等位基因遗传学,难于指导和解释无缘杂交工作,应该创建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互相转移,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F_1、F_2和F_3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1)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甘白杂交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白甘杂交更易获得杂交种。(2)甘白杂交F_1植株形态偏甘蓝型油菜,花粉育性不佳,染色体数目为29。PMCs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方式为主,数目在9~14个之间,后期I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杂交后代F_2细胞学分析,表型偏白菜型的植株2n=20,中间型植株2n=23~28,偏甘蓝型植株2n=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4)偏甘蓝型的F_2植株自交后代F_3植株全为偏甘蓝型,2n=35~38的植株后代中2n=38的植株占25.00%以上。(5)F_1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_2群体中偏白菜型植株大都开花较早,而中间型、偏甘蓝型植株中早花植株的概率较低,且F_3中早花植株更少,不足20.00%。【结论】甘白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更易获得杂交种,且F_1植株偏甘蓝型,2n=29,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育性不佳。F_2群体植株以偏甘蓝型为主,其自交后代F_3全为偏甘蓝型,其中F_2中2n=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后代染色体并非全为38条。甘白杂交后代中早花植株所占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趋于减少。该试验为甘白杂交选育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芥菜型油菜抗病、抗虫、分枝性强、黄种皮等优良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改良甘蓝型油菜种质。【方法】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严小村芥与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为亲本,对正反杂交得到的F_1代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分析,同时对其花粉育性和杂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F_1代植株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正反交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37条,F_2代表型分离严重,染色体数目不固定,大多在38条附近。两个世代减数分裂均出现异常现象,后期Ⅰ分离方式各有不同,F_1主要以18∶19分离。F_1植株花粉平均可染率为32.68%,F_2代提高到了53.19%。【结论】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F_1自交获得的F_2大多偏甘蓝型油菜,让F_2连续自交或以甘蓝型油菜回交,可以较快得到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