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我省将以化肥减量增效为重点,实现减施化肥6万吨。我省将以财政支持减肥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支持施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继续开展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等举措来达成这一目标。全省将以一系举措来完成这一目标:将化肥  相似文献   

2.
正本报讯河南省农业厅下发《河南省2018-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集中推广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模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量、种植结构调整减量、有机肥替代减量等五大行动,推动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推进农业高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油菜是福建省浦城县冬闲田发展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全县年种植油菜面积达8万多亩,油菜籽产量超过6 000 t。油菜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于2019年冬结合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在油菜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油菜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信息》2017,29(12):15
正聚焦重点发力,务实创新推进,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助力农业转方式,2017年6月14日,农业部在湖北宜昌召开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落实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交流各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验,对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聚焦重点发力,强化措施落实,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会议指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改善  相似文献   

5.
<正>6月14日,农业部在湖北宜昌召开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落实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交流各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验,对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聚焦重点发力,强化措施落实,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硒砂瓜产业持续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有机肥在硒砂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明确最佳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配套方案,为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温凉多雨区玉米化肥减量增效途径,于2018年采用五处理三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在腾冲市温凉多雨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推荐施肥和减量及中量元素肥对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m2施用12000 kg有机肥基础上化肥减量15 %,玉米产量、产值和效益较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30 %的处理产量和效益显著降低;加施生石灰和硫酸锌的处理玉米产量较化肥等养分的处理均略有增加,但效益均有所降低。因此,腾龙温凉多雨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玉米化肥减量增效的优选途径,增施中微量元素肥对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意义不大,化肥减量幅度宜为15~20 %。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肥一体化集成推广应用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发展产业发展、推进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模式下,开展“商品有机肥+水溶肥”不同组合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比试验,筛选验证商品有机肥与化肥最佳用量组合,努力创新集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进行总结,包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推进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和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培训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面源污染和节省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在湖北宜昌召开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落实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交流各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验,对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  相似文献   

11.
<正>化肥减量增效是近年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之一。持续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为推动面源污染治理作出贡献,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是每一个农业工作者赋予的历史任务和工作要求。本文基于孟州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安庆市近年化肥施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可行性,提出了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资源利用、施肥方式转变、提高耕地质量等建议,以期为安庆市化肥减量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青海省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该文首先介绍了海南州化肥施用的现状,分析了实行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提出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发展种养结合、开展秸秆还田、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开展农户施肥调查等对策建议,为全州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开展了采用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方法研究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增施有机肥600 kg/hm~2的条件下化肥减量约10%,可增产4.40%,增收127.5元/hm~2。后期增施2次叶面肥对水稻抗倒伏有良好的效果。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为基础的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模式,仅从化肥减量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稻品质、不减产的角度来说容易实现,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不同微生物肥料和菌剂产品对蔬菜生长、土壤保育以及化肥减量增效的效果,开展了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与化肥减量对结球生菜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底肥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10%、减量20%,结球生菜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施肥对照;在结球生菜生长中期,施用微生物有机肥结球生菜的展开幅度明显好于常规施肥;在结球生菜采收期,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10%,黑老虎微生物有机肥和时科微生物有机肥的结球生菜单果重分别为0.54 g和0.80 g,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了31.7%和95.1%。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20%,黑老虎微生物有机肥和时科微生物有机肥的结球生菜单果重分别为0.49 g和0.61 g,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了19.5%和48.8%。  相似文献   

16.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开始实施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通过4年项目实施,推广蔬菜生产集成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农业增效,取得显著成效。文章简述实施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成效,分析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加强培训指导、加强技术服务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新一轮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和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时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路径研究,提出新时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我国将着力推进蔬菜绿色发展,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增加有机蔬菜产品供给,用健康的土壤、绿色的技术生产最优质的蔬菜产品。我们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增加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供给。结合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节肥节药关键技术,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结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在蔬菜优势产区、核心产区和品牌基地,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用健康的土壤、绿色的技术生产最优质的蔬菜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达到培肥土壤、化肥减量增效和持续丰产的目标,在不同肥力水平稻田中开展了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中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培肥地力,与常规施化肥处理相比水稻产量提高2.1%~3.8%,平均提高2.7%;与试验前相比,马回岭低、马回岭中和新城镇试验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6、0.6和0.5 g/kg;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比试验前和常规施化肥处理均有明显增加,且氮磷钾利用率均明显提高,各试验点的平均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52.3%、28.3%和60.4%,分别比常规施化肥处理的平均值高16.8、8.9和12.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推进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武穴市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优化施肥结构。针对武穴市粮油作物及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区域施肥差异大等问题,提出减量增效施肥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替减化肥、水稻侧深施肥、油菜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