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轮作连作对不同作物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长期轮作连作条件下的大豆、玉米、小麦土壤磷组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在不施肥情况下,土壤全磷以轮作区降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小麦连作区降幅最大,土壤磷组分以大豆连作区土壤中的Ca2-P降幅最大;在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土壤全磷以大豆连作区增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轮作区增幅最小,土壤磷组分以轮作土壤中的Ca2-P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2.
作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及作物产区相对比较集中等因素的影响,作物连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随连作年限的增加,作物的产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由连作导致的一系列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连作障碍的表现、成因及消减技术3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连作障碍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作物连作障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作物轮作的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轮作是我国一项传统而古老的农业增产技术,是现代“循环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作物轮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12个方面对作物轮作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和分析,可供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作物轮作和生产实践推广应用作物轮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To understand mechanisms of crop adaptability to various previous crop croppings, evaluate crop performance on the croppings, and identify suitable crop combinations for rotation of major crops in the cold and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A fiv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five crops from 2015 to 2019, including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faba bean (Vicia faba), forage maize (Zea mays), oat (Avena sativa), and beet (Beta vulgarwas). Yields of potato, oat, and beet in rotation were 1.30-1.68, 1.28-1.48, and 1.25-1.48 times of those in continuous cropping of single crops, respectively. Yield of faba bean on beet cropping was 10.58% lower than that of continuous faba bean while yield of forage maize on oat or beet stubble was 9.10%-15.42% lower than that of continuous forage maize. The LERr of 10 crop combinations was 1.09-1.68, indicating positive effects of rotation. Combinations of oat → potato, beet → potato, forage maize → potato and faba bean → potato had higher LERr, indicating faba bean and forage maize might be more durable of continuous cropping.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suitable crop combinations for rotation in the area were oat → potato, beet → potato, forage maize → potato, faba bean → potato and oat → beet.  相似文献   

5.
种植模式与土壤管理制度对作物连作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连作障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凾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危害入手,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种植模式与土壤管理制度对作物连作障碍影响的特点,探讨了克服连作障碍的可能途径。认为推行多种作物混合种植结构、采用轮作与间作并举的复合种植模式、建立以菌根真菌接种为主导的土壤与种苗管理新制度是当前和今后解决连作障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物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9-205
采用两因素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研究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茬口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蛋白和脂肪的总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影响,对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即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分别比苜蓿茬和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蛋白质含量高1.08%和1.32%,差异极显著;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比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二者总含量高1.45%,达显著水平。施肥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脂肪含量随施肥量增加有升高的趋势。茬口主效应与施肥主效应的互作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大豆茬上施大豆专用复合肥375 kg/hm2(A3B4)组合蛋白质含量及蛋白和脂肪总含量最高,分别达39.86%和58.19%。茬口、施肥主效应及二者互作效应对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轮作、连作对白浆土养分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年连续研究表明,轮作区与连作区白浆土中养分变化的总趋势相同。有机质和全磷变化不大,在土壤中均有所积累。全氮和碱解氮前6年下降较多,后6年趋于平衡。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很多。阳离子交换量(CEC)稍有降低,pH变化不大。轮作区与连作区相比,轮作区土壤中碱解氮低于连作区,而连作区土壤中的速效钾高于轮作区。连作区中三大作物相比,小麦消耗土壤养分较少,大豆消耗土壤养分较多。随着种植处限的增加,轮作区作物产量愈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克服蔬菜作物连作障碍问题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蔬菜作物连作障碍是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查阅有关克服蔬菜连作障碍的研究报告,结合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结论和进展,就蔬菜作物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克服的途径进行综述,以便为相关研究和类似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大量的研究表明,引起蔬菜作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积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蔬菜作物的自毒作用等。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生物防治、选育抗重茬品种、嫁接栽培、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可以部分或全部解决蔬菜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9.
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湘、鄂、赣三省五十年代初的稻田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制为主,一季稻占稻田面积的85%以上,冬季多为冬炕或冬泡,只有部分种冬作物。六十年代中期始,推广一季稻改双季稻,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与此配套的紫云英绿肥也很快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绿肥—双季稻”已成为稻田复种制度的主体,到1977年,三省双季稻面积达到最高峰,占水田总面积的60%以上,“绿肥—双季稻”又占双季稻面积的70%以上。这种改革措施对三省粮食增产,尤其是水稻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常规作物统一供种工作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统一供种是彻底解决品种多、乱、杂,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尽快提高产量、质量的最有效措施。统一供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很大。现根据我县几年来统一供种情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12.
品种是一种人工生态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经济利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生物群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新的手段与方法在作物改良育种上的应用,人们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更加富有成效,符合栽培目标的经济性状被迅速地改良与提高,不断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而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经过改良的优良品种其优良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虫食率的影响,2003-2005年在黑龙江龙镇农场采用两因素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3年的连作大豆虫食率结果表明,茬口主效应和施肥主效应的互作对连作大豆虫食率的影响不显著,并且二者互作的各组合虫食率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施肥主效应对连作大豆虫食率有显著和极显著的影响,但施肥类型和施肥量对连作大豆虫食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规律性;2003年和2004年茬口主效应对连作大豆虫食率影响不显著,但2005年茬口主效应对连作大豆虫食率有极显著影响,从3年分析结果看,大豆茬上连作大豆的虫食率都相应高于同年苜蓿茬和玉米茬上连作大豆的虫食率,说明连作大豆年分越长,虫食率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期连作和轮作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合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提出集约化农田种植制度优化策略,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 要:近年来,连作问题一直危害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量研究证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的菌根并通过分泌次级代谢产物抵抗外界环境所带来的侵害。为了探究AM真菌在作物调节次级代谢产物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机理,总结了AM真菌增加次级代谢产物种类及含量、诱导信号物质产生(如JA、SA等)和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揭示了化感作用与次级代谢之间的关系。并从代谢水平指出了AM真菌对作物分泌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AM真菌在抗连作方面的作用机理,以期为AM真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甘薯连作、甘薯―花生轮作、甘薯―小麦轮作3个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y生态板方法,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相比,甘薯―花生轮作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及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小麦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提高了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花生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甘薯―小麦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其中甘薯―花生轮作对羧酸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甘薯―小麦轮作;甘薯―花生、甘薯―小麦轮作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lntoch index)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其中甘薯―花生轮作的均匀度指数高于甘薯―小麦轮作,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不同土壤养分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综上所述,甘薯与花生、小麦轮作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烤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前烟草轮作生产中不同轮作方式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烟蒜轮作与麦烟轮作、油烟轮作、空白(ck)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烟蒜轮作比其它处理提高烟叶产量6.1%~37.3%,中上等烟比例变化不大,均价略低于小麦,比油菜高出12.3%,增加经济效益7.5%~41.5%,表明前作大蒜不但能有效地防治烟草病虫害的发生,而且对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一直以来,生物防治是作物连作障碍防控的重要途径之一。AM真菌能够和多种作物形成共生关系,可以有效缓解作物连作对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植物生长的胁迫作用。为了更好的在实践应用中发挥AM真菌对连作障碍的改善作用,分别系统的总结了在连作条件下和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以及两种条件下对植物生长的胁迫或缓解作用,在连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恶化且伴随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失衡,连作造成对下茬作物的自毒作用,也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而AM真菌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在以上几个方面起到缓解作用。同时根据目前AM真菌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归纳,提出加强菌株的纯培养技术仍是关键的一步,并且做好作物基因型与AM真菌菌株的筛选,让二者有更优的兼容共生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连作问题一直危害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量研究证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的菌根,并通过分泌次级代谢产物抵抗外界环境所带来的侵害。为探究AM真菌在作物调节次级代谢产物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机理,本研究总结了AM真菌对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归纳了AM真菌在生态防御连作问题上的机理,包括次生代谢物质可诱导信号物质产生,连作作物的化感自毒作用和AM真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增加,缓解连作障碍。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