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生态廊道是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修复又是生态廊道构建的核心工作。在文化遗产廊道中进行植被修复,既要满足生态修复的要求,又要满足传承历史风貌、呈现特色景观等更高的需求。风景林是在生态稳定前提下,具有观赏、游憩及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游览价值,能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中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因此,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且迫切。【方法】本研究以"大同市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专项规划"为例,探索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具体方法:(1)依据法律法规确定遗产保护的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外,通过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科学甄选造林范围,再依据具体立地条件划分为造林细班;(2)依据廊道具体情况制定植被景观风貌控制和造林强度控制;(3)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进行品种选择、植被群落构建和建植方式设计。【结果】本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林地适宜性评价、视域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宜林地范围选取及细班划分,同时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依据研究区林木生长立地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控制、造林强度控制、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细班方案设计五方面打造了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使研究区整体形成近自然、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的植被风貌,同时各分区凸显地域品种和群落的差异。【结论】该研究指导了大同市古长城沿线长度约250 km、面域近186 km2的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充分证明了上述风景林营造策略在遗产廊道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态廊道是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修复又是生态廊道构建的核心工作。在文化遗产廊道中进行植被修复,既要满足生态修复的要求,又要满足传承历史风貌、呈现特色景观等更高的需求。风景林是在生态稳定前提下,具有观赏、游憩及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游览价值,能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中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因此,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且迫切。方法本研究以“大同市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专项规划”为例,探索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具体方法:(1)依据法律法规确定遗产保护的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外,通过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科学甄选造林范围,再依据具体立地条件划分为造林细班;(2)依据廊道具体情况制定植被景观风貌控制和造林强度控制;(3)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进行品种选择、植被群落构建和建植方式设计。结果本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林地适宜性评价、视域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宜林地范围选取及细班划分,同时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依据研究区林木生长立地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控制、造林强度控制、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细班方案设计五方面打造了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使研究区整体形成近自然、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的植被风貌,同时各分区凸显地域品种和群落的差异。结论该研究指导了大同市古长城沿线长度约250 km、面域近186 km2的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充分证明了上述风景林营造策略在遗产廊道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线性遗产系列战略措施和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国际层面,线性遗产研究以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遗产廊道为主,同时涉及绿道、风景道、历史路径、文化廊道等部分内容。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为核心,后者则注重打造景观和游憩功能。整体上欧美国家以国家战略措施和项目应用为主,学术研究中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居多,文献数量较少,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国内线性遗产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绿道、风景道等国外概念的借鉴及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线性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内创新概念进行多方探索。其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和线性文化遗产的国内研究主要围绕遗产价值评估、廊道构建和旅游开发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较为完善,但整体方法技术创新不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线性遗产研究新兴领域,尚无明确的概念定义和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4.
遗产廊道是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开发理论,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管理提供了系统指导。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有利于沿线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而研究构建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是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得到了影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宜性评价的四级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多元价值角度阐述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必要性。同时,采用文化因子分层分析法,对于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以空间和时间条件分析入手,整合式地构建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是实现遗产廊道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借鉴RPM分析方法,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发现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的廊道遗产资源丰富,旅游价值潜力巨大但是未能得到重视;产品形式较为单一,游客体验缺乏,游客满意度较低,市场细分不足,仍未形成区域主要旅游目的地。因此,从遗产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三方面提出旅游开发路径及机制,以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遗产廊道理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旅游发展角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以后,随着汉江襄阳段崔家营水利枢纽的兴建,汉江水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沿汉江轴线组合形成一个大尺度的线性风光带,使分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基于此,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在遗产廊道视野进行了汉江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汉江遗产廊道乡村旅游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因子构成。  相似文献   

8.
运用层次分析法,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评价的新思路.通过建立遗产廊道适宜性层次结构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求出权重值,并将评价属性分为突出、良好、一般、弱和无5级,得出遗产廊道适宜性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醴陵市为例,对其进行遗产廊道适宜性评价,并依据遗产得分情况将其遗产分为核心遗产、重点遗产、一般遗产、不适宜开发遗产4类.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遗产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遗产核心区一个客栈经营者的访谈,分析乡村旅游给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碰撞和冲突,并从遗产整体保护与有序开发、梯田旅游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升级等角度讨论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么汉江就是传输血脉的脐带,它孕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促进了不同区域的交往和联系。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汉江遗产廊道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基于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对汉江遗产廊道进行分析与解读,探讨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下汉江遗产廊道的形成过程以及遗产特征。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汉江流域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汉江流域文化现象与社会背景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吕海燕  李政海  李建东  宋国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80-4482,4484
阐述了廊道的基本理论,从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道路规划和河流廊道几个方面评述了廊道的生态学意义,介绍了中外学者近年来就廊道所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廊道研究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廊道景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当今廊道建设的不完善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13,(20):16-25
给存在了数万年的稻田冠以一个科学的名字,就是农业景观类遗产。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类遗产;都江堰、灵渠、坎儿井一样的农业工程类遗产;《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等农业文献类遗产;桑基鱼塘、精耕细作、生态纺织等农业技术类遗产……不一而足。而其中最具有观赏性和旅游价值的就是农业景观类遗产。  相似文献   

15.
龙松亮  王丽娴  张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6-20628
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逐渐步入浙闽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日程。50多年的木拱桥遗产保护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其遗产保护实践的各个阶段都与"景观"原意密切相关,可以证明木拱桥文化景观遗产底蕴深厚,文化景观遗产视野下的木拱桥保护工作值得研究。木拱桥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强调整体性保护,而不是孤立地保护桥的单体。参考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其核心保护目标应该是整体性聚居环境景观的维护和恢复。木拱桥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探索其建构技术,为该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打下基础;并对留存的古代木拱桥遗产作为历史建筑遗产价值展开充分讨论,认为要在3个层面上分步实施,最终达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全域旅游下的交通廊道景观建设要求出发,通过调研南京江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旅游廊道景观绿化现状,系统分析目前在绿化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旅游廊道绿化提升策略,以期为类似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静冈茶文化生态式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以及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文化遗产在地方旅游开发下的生态应用及保护受到更多的重视。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生态等突出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以日本静冈茶文化遗产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日本静冈茶文化遗产、茶道、茶艺、旅游开发等,并以此为鉴,分析中国茶文化遗产资源及利用现状,寻找适用于中国茶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的方法,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90-10493,10602
解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专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指出其核心思想是"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乎未来的"。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机制、传统农业知识的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探索方面。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分析了其不同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农家乐"旅游等形式的特点,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遗产旅游,其重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要求景观沿着多功能景观的方向发展。多功能景观是景观发展的最优阶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在总结多功能景观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依循"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多功能斑块、多功能廊道和多功能基质3个方面评述了多功能景观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多功能景观的研究方向,即多功能景观预演、多功能景观交错带的研究和多功能景观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综合性。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