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当前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农业转型的战略选择。种养结合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契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并且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路径。在分析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养结合模式理论的基础上,选取荆州市虎渡河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案例,详细阐述了该合作社发展历程及运营概况,结果显示该合作社“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的科学可循环种养模式有效改善了土地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推动了生态农业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了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为全面了解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县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1发展现状近年来,各种种养模式在我县不断涌现,缓解了养殖污染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生产出了优质农(畜)  相似文献   

3.
农牧结合型生态技术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良好发展。为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通过有效应用此种农业技术模式,可有效应用农业资源,良好进行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利于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是循环农业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粮-猪"结合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实现了传统农业中的"粮"与"猪"的高效结合。本文以驻马店升福"粮-猪"结合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升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2017年的生产经营数据,对升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循环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复合价值进行核算,最终得出升福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复合价值为7 538.38万元,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为进一步优化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循环模式和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桥梁。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农民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能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载体。本文以淮安市为例,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当前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产业规划、标准化生产、服务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有效载体。本文以淮安市为例,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当前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发展面临的的产业规划、标准化生产、服务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提出应对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实现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和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稳定粮食生产、提供第二生产力以及实现耕作制度中的用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农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本文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着重探讨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在于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媒介的物质循环模式、种养结合的均衡发展模式和"前店后园"的"接二连三"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同时,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锦北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沼气为核心、以生态种养为基础,建立起的农业生产、畜禽养殖低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模式,生产过程体现了生态循环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在小规模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同时投资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黄婧  陈彪  肖艳春  魏云华 《农学学报》2015,5(4):122-126
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四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必须持续健康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种养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该文介绍了集装箱养鱼新技术及其配套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探索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必须持续健康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种养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该文介绍了集装箱养鱼新技术及其配套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探索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太湖流域农业规模经营的迅速发展,农牧分离越走越远。在多年试验示范基础上,从果园建园、养殖小区建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果园管理及病虫害生态控制等方面,对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果园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5.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及特征,探讨了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意义,从生猪、奶业、家禽、渔业4个专业维度提出种养结合的技术模式和路径,分析了当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宣传和投入,加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研究力度、加强种养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潼南县利用“西部绿色菜都”的资源优势,在畜牧养殖上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道路。本文概述了潼南县近几年来实施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做法、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4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召开第三期"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课题组专家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在生产领域,研究既关注了区域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又关注了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重大技术等社会热点。在贸易领域,研究立足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相似文献   

18.
<正>湖南生安赛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建于2012年4月,总投资6500万元。公司是以湖南农业大学为技术平台,依托张家界享誉世界的生态资源,从事生态种养和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等生产运营,集种养循环、良禽繁育、生态养殖、有机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及运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数据为基础,认真分析总结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今天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是一种稻、鱼、鸭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产环境,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能够有效提农田综合效益。文章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为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种养结合模式是解决种植物有机肥来源的重要途径,是消化处理养殖粪污的重要渠道,是发展有机农产品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长久以来,受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和宣传、指导的缺失,农户参与热情不高,种养结合模式并没有大力发展。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