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甘肃景泰世茂林场种植甘草的概况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北依宁夏、内蒙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景泰世茂林场位于景泰县城以北30公里的花壁堂滩,距兰州18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5060亩。甘草种植处于起步阶段,年产量约20吨。  相似文献   

2.
在河西走廊中部4个试验点对6个燕麦品种的干草产量和品质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燕麦晚熟,抗倒伏性较强,甘草产量为12 843.5 kg/hm~2,品质较好;青海444、林纳的干草产量均较高,品质良好,这3个品种适合在河西走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一、甘肃景泰世茂林场种植甘草的概况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北依宁夏、内蒙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景泰世茂林场位于景泰县城以北30公里的花壁堂滩,距兰州18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5060亩。甘草种植处于起步阶段,年产量约20吨。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地势平坦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从制干辣椒基地建设、标准化栽培、品牌化营销等方面总结了河西地区制干辣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河西地区制干辣椒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贺访印  俄有浩  徐先英  唐进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0-1673,1675
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人畜饮水及生态用水等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发现河西地区缺水达32.91亿m3,水的开发利用率高达92%,而农牧业生产用水占89.03%,且以高耗水的粮食作物为主,水的经济效益仅为0.94~1.14元/m3,作物水分利用效率0.56~0.73 kg/m3,农业水效益是西北的17.6%、全国的6.2%。因此,提出河西绿洲发展节水型农产业,推广节水型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肉羊、肉兔、奶业和猪的发展规模。引进并推广苜蓿、马铃薯、棉花、籽瓜、甘草等节水作物种植,耗水系数可由0.62 kg/g降低为0.04 kg/g,水的经济效益由1.02元/m3提高到6.15~8.34元/m3,形成河西走廊以苜蓿草产业、甘草等中药产业、马铃薯产业、棉花产业、肉羊、奶牛、瘦肉猪等畜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河西绿洲农林牧全面发展、粮经饲1∶1∶1结构合理的节水型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以推动河西走廊产业经济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评价,从河西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水土资源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为目标,农林牧、粮经草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经济带,延伸产业链,形成结构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引进节水、高效的植物种、品种和优良家畜,发展苜蓿草产业、麻黄、甘草、黄芪等中药产业、肉羊和肉牛等暖棚式舍饲畜产业、棉花和马铃薯产业、酿造葡萄产业和日光温室蔬菜、花卉产业等,构建河西走廊复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促进荒漠绿洲沙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葡萄酒生产的主要原料供应基地。本文主要介绍了16个适宜河西走廊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及其酿酒特性,以期为调整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品种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二白杨是河西走廊地区主要的树木品种之一,具有栽培方式简单、管理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在河西走廊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河西走廊地区二白杨为例,结合二白杨的生长习性,总结其繁育栽培技术,提高河西走廊地区二白杨育苗成活率,使之成为绿化造林乡土主栽树种之一,为有效提升地区森林覆盖率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适宜河西地区推广应用的中药材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解决种植方式单一、产量效益低下等问题,开展了甘草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甘草全膜双垄沟灌种植模式出苗齐、苗壮,田间长势好,其单根鲜重、折合产量分别高达50.0 g、23 457 kg/hm2,较常规露地平作分别增加了12.3%、36.1%。从高产高效角度来看,可作为甘草种植区首选种植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过3年对金佛手在河西走廊民勤县日光温室引种栽培观察,提出了该品种在河西走廊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要点,包括种植密度、整形修剪、肥水管理、花果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冬季变暖,极端低温提高,为冬小麦在河西走廊种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在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河西走廊种植冬小麦的关键技术首先是筛选出过硬的生产品种,其次是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精细整地保证播种质量,重视越冬期管理,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纯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是河西三大内陆河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的发源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构成了河西走廊的生态屏障,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水资源使自治县成为河西走廊的生态资源大县,其生态环境的优与劣直接关系着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面积土地沙化是当今河西走廊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严重影响河西走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大地质灾害,不但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心腹之患。防沙治沙问题解决不好,该区人们就不能安居乐业,国家政策就无法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对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笔者的观点,来阐述植树造林对河西走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复杂,对该地区种植春油菜进行区划有利于春油菜的高产和稳产,细化积温指标有利提高农业种植区划的科学性,对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区2009-2010年不同播种期种植的油菜生育期与积温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0℃和5℃的积温与出苗期的相关系数达到0.900以上,抽薹期与稳定通过5℃积温的相关系数为0.994,开花期与稳定通过7℃积温的相关系也在0.900以上,均呈显著相关,成熟期与稳定通过5、7、10℃积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8、-0.783和-0.783.气温稳定通过0℃和5℃,5℃,7℃,5℃和7℃的积温可分别作为油菜出苗期、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的热量指标.利用稳定通过0、5、7、10℃的积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化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区油菜种植区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河西走廊不同地区盐碱土壤的碳、氮、氢含量,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内陆河不同流域地区盐碱土壤中的碳、氮、氢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点.尤其是疏勒河流域,其碳、氮、氢总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沿河西走廊从西向东,土壤中碳、氮、氢的总含量依次降低,土壤的肥沃程度也沿河...  相似文献   

16.
结合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和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提出了灌区种植张亚2号的基础条件、产量指标及构成因素,制定了单种、覆膜和间作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适宜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西走廊农民的增收与农村经济的繁荣。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降水稀少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来看,水资源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同时分析了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特性、原则和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的配置现状,指出探讨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以及优化配置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文章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首先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梳理了河西走廊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四重机制助力河西走廊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温室气体源/汇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情况导致农业系统呈现碳源或碳汇两种情况。分析农业系统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依据。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测算了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农业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为凉州区和甘州区,占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1.74%。从种植业与养殖业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为碳汇,碳吸收量达1.41×108 t,养殖业为碳源,碳排放量达4.17×107 t。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净碳排放量呈现起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系统向碳汇转变。在种植业中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种植规模,在规模稳定发展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机械化程度,在规模较小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在养殖业中对规模较大区域和养殖业占比较高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养殖规模,关联度在0.90以上。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从随机分布到显著聚集的过程,农业碳排放重心缓慢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仅在张掖市内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