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调节包括细胞自噬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PRMTs在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中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Mo HMT1在稻瘟病菌中调节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蛋白N-糖基化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调节生命体蛋白质折叠,运输等过程。然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被N-糖基化修饰的大量蛋白还未被鉴定,其调控病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鉴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课题组研究揭示了植物干细胞调控的新机制,研究结果以"Redox regulation of plant stem cell fate"为题,发表在《EMBO Journal》上。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调控对于动物抑或是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干细胞功能发生异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周雪平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Tomato leaf curl Yunnan virus-encoded C4 induces cell division through enhancing stability of Cyclin D 1.1 via impairing NbSKη-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双生病毒致病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受到多种内部因素(如年龄、发育、营养)及外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胁迫)的共同调控。在植物自然生长发育状态下,植物通过感知内部年龄的变化调控衰老进程,但遮阴环境(低比率R/FR)或延长黑暗等可提前诱发或加速叶片衰老,而高比率的R/FR光照条件显著抑制叶片衰老。植物如何整合外界环境光信号和内在年龄因素,进而调控叶片衰老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膜上的免疫受体识别病原细菌携带的中等链长度的3-羟基脂肪酸的免疫通路,而此类3-羟基脂肪酸是合成脂多糖(LPS)的重要成分。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外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徐通达课题组在《PNAS》(影响因子9.504)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报道了非经典的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过类受体蛋白激酶Transmembrane kinases(TMKs)调控侧根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模式的分子机制。细胞分裂模式在器官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植物在受到病原菌或食草动物攻击后可以激活一些有毒物质的产生,从而防御这些生物胁迫。比如十字花科植物体内具有氨基酸衍生的硫代葡萄糖苷(GLs),当细胞或组织受到损伤时,GLs被β-硫代葡萄糖苷葡糖水解酶激活,产生有毒的异硫氰酸盐(ITC)和氰基衍生物,这种所谓的"芥子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健课题组与黄世文课题组合作在Cell旗下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SAPK10-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n WRKY72 releases its suppression on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and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APK10-WRKY72-AOS1通路调控水稻防御白叶枯病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正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治研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苹果树腐烂病菌microRNA-like RNA(milRNA)适应性调控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microRNA(miRNA)是参与动植物RNA干扰(RNAi)的一类长度为18~25nt的非编码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抑制靶标基因的表达参与动植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新的D53核蛋白作为调控植物分蘖的激素——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开关",参与调控植物分蘖(枝)的生长发育,从而为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育种家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难题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日前,马忠华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The fungal myosin I is essential for Fusarium toxisome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赤霉病菌毒素合成新机制以及氰烯菌酯杀菌剂抑制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ium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呈加重发生态势。2000年以来,由于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大面积  相似文献   

14.
《种业导刊》2012,(1):36-36
近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稻瘟病菌cAMP/PKA信号途径调控该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陈罡  钟鸣  侯玉柱  刘志恒  马惠  刘少霞 《种子》2006,25(5):20-23
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稻瘟病菌粗毒素处理沈农265和辽粳294幼苗,分别对其进行致病力测定,并对其防御酶系、可溶性蛋白、同工酶标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口富夫培养液中培养12d时提取的粗毒素毒性最强,并且对水稻种子萌发,种子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毒素对水稻幼苗的POD、SOD,可溶性蛋白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同工酶检测表明,粗毒素处理的幼苗POD酶带有明显的变化,而EST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正>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syn.Magnaporthe oryzae)能侵染水稻引致稻瘟病,每年都给世界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是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毒性变异迅速,致使一个新的水稻抗瘟品种往往种植3~5年后就失去抗性,使得该病害防控十分棘手。因此,研究明确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十分重要,也是制定稻瘟病生态防控策略的理论基础。近日,国际知名期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农学院生物所马忠华教授团队在《New P hytologis t》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TOR(雷帕霉素靶标蛋白)信号途径调控赤霉病菌脂滴合成的分子机制,解析了脂滴在病菌致病力和真菌毒素合成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罗平县与腾冲县两地稻瘟病菌致病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滇东南和滇西水稻稻瘟病菌组成,采用苗期喷雾法将来自2012年和2013年罗平县与腾冲县2个病圃的295个单孢菌株,接种到丽江新团黑谷、CO39和IRBL三套单基因系,测定它们的致病类型。结果表明,295个菌株可划分为79个致病类型,其中罗平县48个,特异类型32个;腾冲县47个,特异类型31个,两地共有类型仅16个,占5.42%;携带Pi-9(t)、Pi-2(t)、Pi-12(t)等3个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的被侵染率分别为10.13%、11.39%、11.39%,表明这些抗病基因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仍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题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稻中一个b HLH类转录激活因子Osb HLH6能够分别与SA和J A信号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Os NP R1和Os MYC2发生互作,并通过在水稻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穿梭参与植物激素S A和J A信号的调控,来实现水稻抗病。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瘟菌侵染会引起水稻急剧的生理变化,其中以激素变化最为明显。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中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为湖南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黄萎病菌单孢进行培养特性观察,测定其中31个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并以SAS 9.1.3统计分析软件对供试菌株致病力聚类。以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4个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根据微菌核产量及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菌落特性,菌株可划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培养类型,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4.28%、42.86%和42.86%。供试菌株生长速率为1.22~2.54 mm·d~(-1),产孢量为5.3×10~6~40.6×10~6 mL~(-1),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病情指数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的Ⅰ型、致病力弱的Ⅱ型和致病力中等的Ⅲ型,分别占3.2%、12.9%和83.9%。【结论】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菌丝型和中间型为主要培养类型,且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致病型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以落叶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