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调节包括细胞自噬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PRMTs在细胞自噬形成过程中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Mo HMT1在稻瘟病菌中调节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3.
4.
<正>近日,周雪平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Tomato leaf curl Yunnan virus-encoded C4 induces cell division through enhancing stability of Cyclin D 1.1 via impairing NbSKη-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双生病毒致病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6.
7.
<正>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徐通达课题组在《PNAS》(影响因子9.504)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报道了非经典的植物生长素信号通过类受体蛋白激酶Transmembrane kinases(TMKs)调控侧根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模式的分子机制。细胞分裂模式在器官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9.
<正>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健课题组与黄世文课题组合作在Cell旗下新推出的子刊i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SAPK10-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n WRKY72 releases its suppression on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and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APK10-WRKY72-AOS1通路调控水稻防御白叶枯病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正>笔者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日前,马忠华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The fungal myosin I is essential for Fusarium toxisome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赤霉病菌毒素合成新机制以及氰烯菌酯杀菌剂抑制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ium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呈加重发生态势。2000年以来,由于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大面积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syn.Magnaporthe oryzae)能侵染水稻引致稻瘟病,每年都给世界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是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毒性变异迅速,致使一个新的水稻抗瘟品种往往种植3~5年后就失去抗性,使得该病害防控十分棘手。因此,研究明确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十分重要,也是制定稻瘟病生态防控策略的理论基础。近日,国际知名期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农学院生物所马忠华教授团队在《New P hytologis t》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TOR(雷帕霉素靶标蛋白)信号途径调控赤霉病菌脂滴合成的分子机制,解析了脂滴在病菌致病力和真菌毒素合成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罗平县与腾冲县两地稻瘟病菌致病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滇东南和滇西水稻稻瘟病菌组成,采用苗期喷雾法将来自2012年和2013年罗平县与腾冲县2个病圃的295个单孢菌株,接种到丽江新团黑谷、CO39和IRBL三套单基因系,测定它们的致病类型。结果表明,295个菌株可划分为79个致病类型,其中罗平县48个,特异类型32个;腾冲县47个,特异类型31个,两地共有类型仅16个,占5.42%;携带Pi-9(t)、Pi-2(t)、Pi-12(t)等3个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的被侵染率分别为10.13%、11.39%、11.39%,表明这些抗病基因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仍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为湖南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黄萎病菌单孢进行培养特性观察,测定其中31个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并以SAS 9.1.3统计分析软件对供试菌株致病力聚类。以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4个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根据微菌核产量及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菌落特性,菌株可划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培养类型,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4.28%、42.86%和42.86%。供试菌株生长速率为1.22~2.54 mm·d~(-1),产孢量为5.3×10~6~40.6×10~6 mL~(-1),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病情指数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的Ⅰ型、致病力弱的Ⅱ型和致病力中等的Ⅲ型,分别占3.2%、12.9%和83.9%。【结论】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菌丝型和中间型为主要培养类型,且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致病型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以落叶型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