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宁夏固原市郊大堡试验场进行了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密度以75000株/hm^2为宜,最佳产量达11955kg/hm^2,比常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增产16.2%。  相似文献   

2.
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粮饲兼用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粮饲兼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在大垄宽70cm、小垄宽40cm时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1000株/hm^2,即株距35cm。  相似文献   

3.
在秦安县浅山区观测了玉米不同春覆膜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顶凌全膜双垄沟播对0~20cm耕层的保墒增墒效果最好,玉米生育期最短,折合产量最高,为12297.98kg/hm^2,较对照增产66.21%;其次为全膜双垄沟播,折合产量为11969.70kg/hm^2,较对照增产61.77%。建议在生产中首推上述两种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金凯2号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条件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种植密度为6.24万株/hm2,宽行70 cm,窄行40 cm,最佳株距为29.2 cm,在该种植参数下产量可达14 031.2 kg/hm2。  相似文献   

5.
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个处理,对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能加快蚕豆生育进程,比露地常规种植提旱7d;不同生育时期0~60cm土层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高于半膜、露地种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在株高、单株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等方面明显高于半膜和露地种植,而每荚粒数略少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早春全膜覆盖种植较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增产分别为600.0和841.5kg/hm^2。增幅分别为13.4%和19.9%。  相似文献   

6.
会宁县半干旱地区玉米氮磷钾最佳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建立了会宁县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与氮、磷、钾三要素的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求出: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获得最高产量时,应施纯氮242.10~329.10kg/hm^2、五氧化二磷76.97~165.80kg/hm^2、氧化钾78.50~95.10kg/hm^2,氮磷钾比为1:0.26~0.52:0.24~0.39;获得最大经济产量时,应施纯氯134.20~229.30kg/hm^2、五氧化二磷65.10~129.10kg/hm^2、氧化钾45.50~57.30kg/hm^2,氮磷钾比为1:0.31~0.57:0.20~0.43。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渭北干旱地带,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近年来,立足区情,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引进试验、示范旱作农业新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从2006年至2008年,全区累计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0.89万hm^2,产量达9000~9600kg/hm^2,增产量1200—1800kg/hm^2。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总结出秦州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膜51K垄沟播栽培技术种植蚕豆研究结果表明,早春全膜5X垄沟播种植相对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在集雨、土壤水分抑蒸、土壤增温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全膜5bl垄沟播种植能加快蚕豆生育进程,比露地常规种植提早7d左右;不同生育时期0~60cm土层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高于早春半膜、露地种植2、4个百分点;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在株高、单株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等方面明显高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而每荚粒数略少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早春全膜覆盖种植较露地和早春半膜种植增产分别为774、600kg/hm^2,增幅分别为13.4%和19.9%。实施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选用良种、适时防治病虫害技术措施能发挥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的6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豫玉2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10363.5kg/hm^2,较对照品种中单2号增产10.0%,生育期158d,表现超晚熟,可在静宁县中、南部海拔1800m以下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富农1号和沈单16号折合产量分别为10181.8、10151.5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8.0%和7.7%,株型紧凑,双穗率高,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好,可在静宁县海拔2000m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富农3027折合产量为8697.0kg/hm^2,较对照减产7.7%,但籽粒品质好,株型紧凑,生育期143d,适宜在静宁县中、北部高海拔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时期、覆膜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8.88kg/mm/hm^2,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7、71kg/mm/hm^2,而露地(CK)穴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14.35kg/mm/hm^2,全覆膜栽培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4.17%,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9.83%。因此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尤其是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是今后的重点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20.
以引自以色列、日本、台湾农友及国内引进的 8个不同类型的甜瓜品种为材料 ,在二代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品种对比。结果表明 ,以 Galia C- 8和蜜世界综合表现最佳 ,其次为劳郎 ,这 3个品种低温下果实膨大性能优良 ,丰产、优质、抗病 ,可在生产中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