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现阶段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大豆收割机挠性割台与倾斜输送器(过桥)的挂接方式,分析了过桥相对于挠台偏置的原因以及对收割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近几年的改进经验得出允许的偏置数值,为今后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安市大豆种植面积每年都在180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农机跨省机收队伍的扩大,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联合收割机保有量逐年增加,已达356台,大豆机收水平由原来的54.2%提高到71%。但由于部分驾驶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多是老带新,缺乏正确的操作常识和工作经验,造成大豆收获损失,作业质量纠纷经常发生。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配备挠台的联合收割机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玉米收获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割台、过桥中间轴离合器、剥皮机的使用与调整方法,为广大机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比不同喂入量检测方法的性能,并明确不同作业状态参数对联合收割机喂入量的表征程度,设计了基于割台传动轴扭矩、脱粒滚筒轴扭矩、过桥底板压力、割台传动轴转速、过桥轴转速及脱离滚筒轴转速这6个变量的喂入量间接检测系统。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以中联重科4LZT-6.0ZE型联合收割机为试验平台,进行了系统试验,并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各传感器输出,对输出数据进行了性能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扭矩系统整体性能优于压力系统,割台主动轴扭矩、脱粒滚筒轴扭矩、过桥底板压力及三轴转速对喂入量变化的贡献率达85%以上,且脱粒滚筒轴扭矩对于喂入量变化的表征程度最高。研究结果为联合收割机喂入量检测方法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1.割台动力传动中间轴轴向窜动和喂入输送搅龙轴链轮轮毂损坏 (1)产生原因:过桥中间轴承采用内六角螺钉作轴向定位,定位可靠系数小,喂入输送搅龙轴链轮轮毂强度不够。在收割机作业时,由于割台喂入不均匀,尤其是半幅喂入时,搅龙两端受力不均匀,由此产生较大的轴向推力,从而使过桥中间轴轴向窜动和喂入搅龙轴链轮轮毂损坏。  相似文献   

6.
过桥是联合收割机的割台与脱谷部分的连接装置,它将割台上的谷物输送到脱谷室。过桥的输送器采用链条装耙杆结构,循环回转的耙杆对对谷物进行强行输送。耙杆用螺栓固定在链条上,由于振动和复杂的受力,链条的翼形安装孔发生断裂,若耙杆脱落,与高速回转的脱粒滚筒发生干涉,则会发  相似文献   

7.
<正>"精湛技艺,所向披靡;智能科技,直达心魄;以经典再创经典,耀目驾临。"这一段话是凯斯AF7140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的广告语,可以概括为"技艺、智能、经典"六个字。不过,凯斯AF7140之所以能堪称经典,可不是浪得虚名。不同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喂入性能。双速过桥,割台动力输入轴有575rpm/660rpm两种转速,相比其他常规单速过桥,  相似文献   

8.
我站现有8台1065联合收割机,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原机车橡胶套损坏严重,使用寿命普遍在16工作小时更换一次,另外每台过桥输送链工作2年就要更换一副链条(三根)。  相似文献   

9.
1主体结构 佳联3086型联合收割机由割台、过桥、切流滚筒、轴流滚筒、清选系统、粮箱和行走等部分组成。割台切割的作物通过过桥输送到切流滚筒,进行第一道脱粒。切流滚筒可将70%-90%的籽粒脱出,而脱出物在惯性的作用下被抛送到轴流滚筒,在轴流滚筒中进行复脱和分离,脱粒后的茎秆从机器的左侧排出。从切流滚筒和轴流滚筒中脱出的籽粒通过清选系统的分选由粮食升运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山东双力集团生产了180台“3588”稻麦联合收割机,售出178台,同时售出用于收割黄豆的挠形割台105台。这些产品大部分销往黑龙江建三江、红兴隆等农场管理局。由于产品的故障多发引起了农民的投诉。  相似文献   

11.
1.清扫机器打开机器各部位的检视孔盖,拆下所有的防护罩,清除滚筒室、过桥输送室内的残存杂物,清除小抖动板、清选室底壳、风扇蜗壳内外、变速箱外部、割台、驾驶台、发动机外表等部位残存的秸秆杂草和泥土杂物等。  相似文献   

12.
收获机割台高度无触点式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为了适应收获大豆的需要,JD1075型联合收获机配有200系列大豆挠性收割台,并装有割台高度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降低割台高度,减少大豆收获损失,提高收获机的作业效率,并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原割台高度传感器为塑料壳体及触点式结构,在大豆收获作业中传感器壳体不仅容易破碎,而且触点易磨损而损坏,影响割台高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正常使用,使可靠性下降。因此有必要对其割台高度传感器进行改进,研制新型无触点式传感器。1 触点式传感器存在的问题JD1075型联合收获机割台高度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的结构为触点式,由壳体、转臂、覆…  相似文献   

13.
大豆机械收获损失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收获是大豆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采用适当的收获机械适时完成大豆收获作业是大豆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大豆机收损失一直是大豆机械化收获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国内外针对损失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损失率也在不断的降低,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为此,从减少大豆机收损失出发,对大豆割台、输送装置、脱粒清选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研究现状以及大豆收获方式、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收获机械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农艺的改良,在当前人工少且贵、农业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农业机械至关重要。从机具供给的角度,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实用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供给是关键。甘肃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万亩,其中秦安县1万亩。秦安县今年购置定西三牛、定西洮河、酒泉铸陇生产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59台,其中北斗导航3台。现就这三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1)清扫机器.打开机器各部位的检视孔盖,拆下所有的防护罩,清除滚筒室、过桥输送室内的残存杂物,清除小抖动板、清选室底壳、风扇蜗壳内外、变速箱外部、割台、驾驶台、发动机外表等部位残存的秸秆杂草和泥上杂物等.  相似文献   

16.
<正>一、过桥宽度的确定在小型横轴流谷物联合收割机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横轴流滚筒脱粒装置的分离作用,都希望将其喂入段设计得尽可能小,尽量加大谷物的分离面积,提高其分离性能.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喂入段过窄,在割台割幅一定的情况下,谷物收缩比增大,喂入时谷物层增厚,也影响轴流滚筒的脱粒分离性能.在新疆—2该部分设计时,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几种2公斤/秒左右喂入量的机型,发现其过桥宽度均为450毫米和500毫米两种(表1)根据对表中几种小型横轴流联合收割机统计分析,其割幅与过桥宽度之比(收缩比)约为4—6,按喂  相似文献   

17.
割台及过桥是联合收割机完成切割和输送的重要部件。收割机工作时,减小割台及过桥振动,能够有效降低收获作业中的落粒损失。基于此,对联合收割机的割台及过桥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建立联合收割机割台及过桥的三维模型,对其进行约束模态的有限元分析,得到割台及过桥前二十阶约束模态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将分析得到的模态频率与工作中的激振频率做比较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豆收获机械是多年来大豆主产区农机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收获难度大,损失也大,收获期短,炸美落粒严重。据调查,只收割损失一项,最高可达10%,而其中约80%的损失发生在割台,造成丰产不丰收。割台损失主要有炸荚、掉枝和漏割。炸荚:大豆在成熟期收获时,茎秆受到割刀和拨禾轮的碰撞、打击和振动,豆荚破裂,豆粒崩落,是割台损失最多的一项。掉荚和掉枝:收获时碰撞落地的、未能送到割台台面就落地的豆荚以及由拨禾轮拨板挑出去的茎秆等。漏割:指割后仍留在割茬上的(马耳美)和由于倒伏而漏割的豆荚等。因此,收获大豆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大豆联合收获机割台损失率,本文通过分析收获过程得出拨禾轮作用范围、茎秆回弹、拨禾轮高度对割台损失率的影响规律;以最小割台损失率为目标,利用ANSYS-ADAMS联合仿真探究收获不同高度大豆的拨禾轮最优参数。使用ANSYS软件建立大豆植株柔性模型,在ADAMS软件中建立拨禾轮-大豆茎秆刚柔耦合模型,通过单因素预试验确定关键参数的范围,以大豆联合收获机拨禾轮高度、拨禾速比、拨禾轮前移距离和大豆植株高度为试验因素,以拨禾轮对大豆茎秆的碰撞力、拨禾轮作用程度为指标开展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中心组合仿真试验,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间的数学模型,建立以作用程度最大、拨禾碰撞力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方程,确定大豆联合收获机拨禾轮最优拨禾速比、最优前移距离、最优高度与大豆植株高度之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大豆联合收获机拔禾轮参数对碰撞力与作用程度影响主次顺序为:拨禾速比、拨禾轮高度、拨禾轮前移距离。开展以拨禾轮高度、拨禾速比、拨禾轮前移距离为因素,以拨禾轮对大豆茎秆的碰撞力、拨禾轮作用程度为指标的仿真试验和以割台损失率为指标的田间试验,模型计算与仿真的碰撞力偏差平均为1.18 N,拨禾轮作用程度偏差量平均...  相似文献   

20.
麦收过后对联合收割机正确进行保养和保管是延长机器使用寿命,确保来年机器保持稳定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的重要环节。 1.联合收割机保养步骤 (1)彻底清扫机器。先打开机器的全部检视孔盖,拆下所有防护罩、各传动链条、胶带、割刀、筛网等,清除滚筒室、过桥内残存杂物,清除割台、驾驶台、清选室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