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总结与验证,避、除、治是防治稻瘿蚊切实可行的措施: 1避 改革耕作制度,避过主害代.尽可能地将混栽调整为统一稻作类型,切断桥梁田.单季晚稻改早中稻,提前到3月20日以前播种,把单季晚稻分蘖期和三代发生高峰期错开,避过三代危害;  相似文献   

3.
<正> 安徽省境内地形复杂,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形成了沿江圩区稻作区、江淮丘陵稻作区、皖南山区等稻作区。沿江圩区稻作区白叶枯病一般为害不重,只有低洼易涝的地方,为害很重。皖南山区气候冷凉,为害也不重。江淮丘陵稻作区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以中稻为主“四稻”混栽的局面,而且以前都是感病品种,白叶枯病的为害尤其严重;在这类地形中,又以低洼地发病最重。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适应低洼易涝生态环境的抗病、高产良种供病区推广,以减轻白叶枯病的为害。从1982年  相似文献   

4.
稻瘿蚊为害水稻主要以幼虫侵入生长点,使其不能发育,造成水稻中期基部膨大,愈后叶鞘成管状伸出形成“标葱”。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双季早稻面积进一步减少,单季稻、再生稻面积不断扩大,早、中、晚混栽及晚稻育秧方式多样化,为稻瘿蚊的发生为害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大量桥梁田,便于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镇江地区位于北纬30°09’~32°11’,东经118°44’~120°12’.全区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和圩区三种类型,是一个单、双并存,早、中、晚混栽稻区,水稻品种布局十分适宜于褐稻虱的发生和为害.近年来,我们为了控制褐稻虱的为害,对褐稻虱在镇江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将取得的主要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7.
三明市是福建省稻谷主产区,双季连作稻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稻谷总量的30%左右。近几年来,由于气候转暖,加上稻作类型多样,给稻瘿蚊的发生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危害逐年加重,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稻作区一种主要虫害,仅1997年全市单季晚稻、烟后稻、双季连作晚稻等危害面积达4.67万hm\+2(其中双季连作晚稻3.46万 hm2),占当年全市稻作播种面积的23%左右,损失稻谷产量约1.37万 t。如何避过或减轻稻瘿蚊危害是当前粮食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稻瘿蚊Orseoliaoryzae Wood-Mason是东南亚国家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我国南方诸省稻区近年来害严重影响稻瘿蚊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虫源,苗情,气象,栽培制度和管理措施,对其发生为害无不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属油-稻、油-稻-稻两熟与三熟制混栽区.近年来,为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就粮油经作兼顾型的油-瓜-稻"三杂"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市近几年手栽稻、机插稻、抛栽稻、直播稻、麦套稻等5种稻作方式应用情况的回顾,分析了不同稻作方式应用效益和优劣势,指出了扬州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稻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主要有灰稻虱、白背稻虱和褐稻虱三种,其中以“两晚”生长后期的褐稻虱为害威胁最大.1968、1970、1972和1975年曾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夺取晚稻丰收的主要障碍.现将几年来褐稻虱发生和防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小结如下:一、发生和为害规律1.发生时期 褐稻虱第二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南方陆续迁入我县稻田,繁殖第三、四、五代三个完整世代,第六代若虫一般不能羽化为成虫,逐渐自然消亡(见表  相似文献   

13.
陈斌艳  周家立 《广西农学报》2009,24(1):25-26,32
为探讨可操作性强、防效好的第三代稻纵卷叶螟防控措施,本文对贺州市近10年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在稻作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和消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在贺州市具有迁入时间早,迁入量大、发生面广等特点。结合多年经验,提出防治对策,以供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4.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4稻混栽区,双晚稻田病虫草害种类多、危害重,是双晚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为切实减轻双晚病虫草危害,提高双晚产量和品质,根据双晚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双晚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重点要抓好以下5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我县1931年和1947-1948年曾两度暴发成灾,损失惨重,1991年复发以来、虫情回升迅速,发生区域和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全县稻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本文总结此虫发生为害特点,测报办法和综合治理措施,并被生产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稻瘿蚊是我省间歇性发生的水稻害虫,早在90年代以来三明、宁德、南平、漳州等地严重发生,年发生七代,古田县也一度暴发成灾,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农田生态、农业耕作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又有部分乡镇发现有稻瘿蚊为害。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稻瘿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是亚州稻区主要害虫之一 ,采用抗虫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理想的办法 ,而抗稻瘿蚊品种的收集和鉴定、抗虫机制的研究、抗性的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等方面研究对抗稻瘿蚊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上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并指出了抗稻瘿蚊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影响稻瘿蚊发生危害的若干生态因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瘿蚊是东南亚国家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我市1988~1998年因受害累计损失稻谷49676.6 t,成为危害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害虫.不良的农田生态是稻瘿蚊不断严重危害的主导因素.本文就稻田土壤类型、质地,稻作制度,气候因子等稻瘿蚊发生栖息的条件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稻赤斑沫蝉在田边杂草丛中越冬;早、中、晚稻混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食料;成虫在早、晚飞到水稻田取食为害,遇有响动、高温及强光,则躲在杂草丛中.其防治策略是:以清理越冬场所为基础,以杜绝早、中、晚稻混栽为前提,以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成虫进行灭杀为手段,辅以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靖江市属沿江单季晚粳稻区,水稻面积31.93万亩,其中抛栽稻面积达25.82万亩.三化螟自八十年代末暴发以来,一直是我市水稻主要害虫.常年发生三代,近几年随抛栽稻的大面积推广,一、二代的发生受到抑制,但三代发生和危害仍却很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