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白僵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家蚕白僵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家蚕白僵病、提高养蚕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家蚕白僵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家蚕白僵病、提高养蚕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受农村养蚕条件和养蚕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家蚕白僵病在农村比较常见,给蚕农的养蚕生产带来损失.分析了农村家蚕白僵病的发生原因,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童晓琪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0-350,354
介绍了家蚕常见僵病的发病情况,结合当前家蚕饲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养蚕前、养蚕中对僵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僵病是养蚕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一旦暴发会给蚕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高度重视僵病的防治工作。本文介绍了家蚕白僵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机理,分析了白僵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白僵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蚕桑生产上,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家蚕白僵病、曲霉病、绿僵病;家蚕受真菌寄生而发病死亡后,其尸体都有僵化现象,因此把家蚕的真菌病叫作僵病或硬化病.家蚕真菌病最常见的是白僵病,其次是绿僵病、黄僵病、曲霉病,以白僵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苏北地区养蚕生产中的实际病例出发,客观分析并阐述了家蚕常见僵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结合自身多年在养蚕一线的工作积累,提出养蚕前、养蚕中对僵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对其它地区蚕农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苏北地区养蚕生产中的实际病例出发,客观分析并阐述了家蚕常见僵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结合自身多年在养蚕一线的工作积累,提出养蚕前、养蚕中对僵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对其它地区蚕农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陵县西南山区乡镇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有利蚕儿发生白僵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阐述了山区家蚕白僵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了该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家蚕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1,(3)
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家蚕常见病害(主要有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白僵病等)又有加重趋势,蚕茧产量下降,效益差,必须引起重视。1.发病原因①环境污染。养蚕重点村组几乎户  相似文献   

11.
家蚕受真菌寄生而导致发病死亡,因其死后尸体都有僵化现象,故俗称僵病或硬化病.感染家蚕发病的真菌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土壤、空气、水、养蚕用具、病死蚕尸体和排泄物都可存在.  相似文献   

12.
家蚕白僵病是农村原蚕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这一威胁一旦酿成实质危害,不仅严重影响蚕种制种单位制种计划会否实现,更严重影响广大蚕农原蚕生产的经济收益。必须切实把握家蚕白僵病的病原特征及其为害规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贯彻蚕前彻底消毒,蚕体经常防僵,调好蚕室温湿,合理处理病蚕,着力防控僵蛹,防治桑园害虫等家蚕白僵病防治要法,有效控制家蚕白僵病对农村原蚕生产的威胁与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秋蚕僵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蚕体传染病,对桑蚕养殖的危害极大,养蚕场(户)必须高度重视。1.僵病种类(1)白僵病白僵病是以白僵菌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然后钻入蚕体内部进行寄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尤以接触传染为主。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如果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8,(21)
正家蚕又叫桑蚕,是生产丝绸、茧蛹、蚕蛾的重要来源,东北地区养蚕历史不长,但随着近些年茧蛹和蚕蛾价格不断走高,养蚕户逐年增加,一些蚕户因为不了解疾病防控而造成经济损失,下面介绍3种东北地区常见的家蚕疾病。1白僵病白僵病是一种接触性真菌传染病,因肉眼可见病死蚕被覆白色或类白色菌粉而得名,该病病原是白僵菌,既可感染蚕体又可感染蚕蛹,昆虫和被污染桑叶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传  相似文献   

15.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家蚕体内而引起的病害,若处理不当,可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甚至绝收。家蚕白僵病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其中以接触传染为主。白僵病蚕死后,蚕体先软后变硬,经过1~2天家蚕尸体上生出白色的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逐渐长出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覆盖家蚕全身体表,就像是蚕体长满白毛或白粉,故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  相似文献   

16.
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病源及传播途径追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安徽西南部家蚕白僵病菌株来源和传播途径,控制蚕病流行。【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西南潜山的病蚕、蚕室及其周边桑园、农田及松林的70株球孢白僵菌进行聚类分析和三维主坐标分析。【结果】该地区的球孢白僵菌为优势性明显的异质种群;6个类群中仅主病源第II-1类群和次病源第IV类群引起家蚕的地方性白僵病,与用于防治松毛虫的菌株及在附近松毛虫种群中自然流行的土著菌株关系较远。生物测定表明,使用松毛虫分离株使家蚕死亡25%的LC25、LD25和LT25分别为使用家蚕分离株使家蚕死亡75%的LC75、LD75和LT75的1 327、1 378和1.5倍。【结论】鉴于松毛虫分离株明显的寄主专化性,在该蚕区使用由这类菌株研制的白僵菌杀虫剂防治松毛虫对蚕业是相对较为安全的。另外,当年夏秋季蚕室附近螳螂种群的白僵病大流行与家蚕白僵病无关。  相似文献   

17.
<正>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病,该病由白僵菌经表皮感染,再穿透体壁进入蚕体内寄生导致家蚕死亡,而后尸体僵化并布满白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因而得名。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对蚕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染、创伤感染和食下传染3种,传染源主要来自于病蚕和野外病虫尸体僵化后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8.
陇南市从2000年开始引进、示范推广大棚养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大棚养蚕使人蚕共居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还有利于规模养蚕,节约投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养蚕少并高产。不仅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而且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是,不少地方反映,随着大棚养蚕的发展,几尽灭绝的家蚕白僵病又有所抬头,而且在个别地方造成的危害还相当严重。陇南市康县望关乡中庄村地处深沟半山区,这个村先后栽桑17.33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僵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病原特性及遗传规律,为精准防控家蚕僵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原始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规律。收集广西五大蚕区(桂中、桂南、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南)的病蚕、病虫及生物防控白僵菌株,经显微形态鉴定和产孢测定后采用滤纸接触法测试其对家蚕的致病力;基于ITS4/ITS5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双向测序结果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ISSR-PCR扩增结果以Quantity One绘制电泳模式图,使用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同时以PopGene32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连续1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19%。5月是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率高峰,平均发病率为13.37%;其次是4月和10月,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7.91%和6.87%。山区地形的家蚕僵病发生率普遍高于平缓丘陵地区,其中,丘陵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3.55%) >桂西北(12.66%) >桂南(11.56%) >桂西(11.05%) >桂东南(9.53%),山地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8.91%) >桂西北(17.96%) >桂西(16.01%) >桂西(14.90%) >桂东南(11.61%)。广西家蚕僵病病原包括白僵菌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虫草菌属,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主要病原,占比达86.67%,且白僵菌ITS序列高度保守,序列相似性在97.83%~99.83%。不同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表现为崇左白僵菌株(农药)的72 h累计死亡率达100.00%,明显高于蚕区僵蚕菌株(8.89%~93.33%)。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从50株菌株样本中扩增出15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47个,多态百分数为87.5%~100.0%; 50株菌株样本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40~0.325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840~0.4880,均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等蚕区的病蚕白僵菌株与农药源白僵菌株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家蚕僵病危害高峰期为5月,球孢白僵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来源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排序为农药源白僵菌株>松林白僵菌株>蚕区僵蚕菌株,但三者相互间存在非常高的基因关联性,提示广西家蚕僵病的病原遗传背景复杂,且蚕桑主产区应慎用白僵菌农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家蚕僵病发生情况、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彻底消毒,减少病原传播;降低养蚕环境湿度;防治桑园害虫,减少交叉传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