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省斑节对虾(Penaeus mornodon)是台湾当地重要经济甲壳动物,它是目前台湾省最普遍的养殖对象,追溯历史,大约已有300余年了。斑节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1)1968年人工繁殖成功;(2)1977年配合饲料研制成功、广泛应用;(3)1981—1987年养殖繁盛期,1988年以后出现不景气。  相似文献   

2.
3.
4.
从池塘选址、水质处理、苗种选择、投喂管理、日常观测及管理、防治病害、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斑节对虾的养殖,并且通过对斑节对虾的试养,认为该品种适合本地区养殖,可大力开发推广。  相似文献   

5.
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浮游生物状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初步研究了 1998年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生态系中的浮游生物状况。各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幅较大 ,平均含量为 36 .33± 2 8.4 0mg/L ;浮游植物总密度均值为 3.0 5± 2 .18× 10 8cells/L ,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以蓝藻占优势 ,其次是绿藻和硅藻 ,这与我国传统家鱼高产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各塘浮游动物丰度与组成变化较大 ,不如浮游植物稳定。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之比平均为 0 .90 3:1,斑节对虾塘尚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初步研究了 1998年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生态系中的浮游生物状况。各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幅较大 ,平均含量为 36 .33± 2 8.4 0mg/L ;浮游植物总密度均值为 3.0 5± 2 .18× 10 8cells/L ,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以蓝藻占优势 ,其次是绿藻和硅藻 ,这与我国传统家鱼高产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各塘浮游动物丰度与组成变化较大 ,不如浮游植物稳定。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之比平均为 0 .90 3:1,斑节对虾塘尚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进海产斑节对虾苗种在淡水池塘中进行养殖试验,探索斑节对虾在内陆池塘淡水养殖技术与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斑节对虾能够在淡水池塘中养殖,养殖成败的关键是苗种淡化与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8.
总结非洲斑节对虾的亲本促熟及育苗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准备、亲虾引进、亲虾暂养及促熟、亲虾产卵、幼体培育、育苗、室外标粗、病害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非洲斑节对虾的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 m3·h-1,T1)、(40 m3·h-1,T2)、(60 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 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 m3·h-1次之,20 m3·h-1最差.  相似文献   

11.
黄伟  范春 《上海农业科技》2001,(3):63-63,49
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使对虾养殖业全面走向复苏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于1999年起在奉贤县柘林镇冯桥和营房两村选择468.7亩虾池,作为"全国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区",以推动全市乃至全国对虾养殖事业向缝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口区斑节对虾三种淡化养殖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河口区斑节对虾(Penaeus mortodon)三种淡化养殖模式,在全封闭、半封闭与逐添换淡水的三种水质管理方式下,养殖管理的关键技术为:虾苗放养前需经6d以上淡化驯养至养殖池水盐度,待幼虾体长至4cm时,按日-均降盐度1.2%~1.6%的速率,逐步添加淡水,缓慢递降池水盐度,幼虾体长至8~l0cm时,幼虾可在近淡水(S≥0.55)水中养殖,但虾塘水质类型始终保持为海水类型(ClⅢ^Na);养殖周期内,池水处于高溶解氧状态。试验结果显示,在71~90d养殖周期内,斑节对虾生长良好,起捕虾体长为11.0~13.0cm,产量达到2310.0~2557.5kg/hm^2。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河口区斑节对虾(Penaeus mortodon)三种淡化养殖模式,在全封闭、半封闭与逐添换淡水的三种水质管理方式下,养殖管理的关键技术为:虾苗放养前需经6d以上淡化驯养至养殖池水盐度,待幼虾体长至4cm时,按日-均降盐度1.2%~1.6%的速率,逐步添加淡水,缓慢递降池水盐度,幼虾体长至8~l0cm时,幼虾可在近淡水(S≥0.55)水中养殖,但虾塘水质类型始终保持为海水类型(ClⅢ^Na);养殖周期内,池水处于高溶解氧状态。试验结果显示,在71~90d养殖周期内,斑节对虾生长良好,起捕虾体长为11.0~13.0cm,产量达到2310.0~2557.5kg/hm^2。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至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养殖系统的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循环塘中共鉴出浮游植物99种,隶属于5门49属,对照4号塘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隶属于8门54属,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占总数的39.8%,其次为硅藻门,占总数的21.1%,再次为裸藻门,占总数的16.3%,最后为蓝藻门,占总数的15.4%。循环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对照4号塘的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优势种。循环塘和对照4号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别为208.34~998.8(×104 ind·L-1)、324.58~1343.26(×104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2.96~10.19 mg·L-1,3.59~18.86 mg·L-1。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对照4号塘,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03~2.18之间波动,对照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1.01~1.56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各试验塘鉴定出浮游动物主要隶属于四大类,循环塘21属35种,对照塘43属61种,种类最多的为轮虫,占总数的34.4%,其次为原生动物,占总数的31.1%,再次为枝角类,占总数的19.7%,最后为桡足类,占总数的14.8%.循环塘的优势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而对照塘试验中后期的浮游动物以大型甲壳动物为主,循环塘和对照塘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31.52~497.17 ind· L-1和122.09~373.15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1.19~3.87 mg·L-1和0.64~3.01 mg· L-1,循环塘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循环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01~2.08之间波动,而对照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在0.76~1.56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室内工厂化养殖斑节对虾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对其生长特性及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475×10-5L 2.9925,b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其生长分快速生长期(42~70日龄)、稳定生长期(70~98日龄)、生长衰老期(98日龄以后)3个时期,各生长阶段的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生长早期(70 日龄左右)和后期(126 日龄后)较高(1.462~1.470),中期(84~112 日龄)较低(1.378~1.413).拟合出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Lt=113.22 [1– e -0.0145 ( t – 23.71) ], Wt=20.66 [1– e -0.0145(t–23.71) ]2.9925,体重生长拐点出现在99.3 d左右.根据研究结果,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就预防病害和促进生长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快开发对虾新品种,同时革新养殖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市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11—2012年,晋江市农业局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在陈埭镇鹏头村围垦区进行河口性斑节对虾养殖试验。通过两年试验观察表明,斑节对虾适盐范围广,耐低盐,食性杂,生长快,能耐高温和低氧,抗病能力较强。此外,其个体大,体壳厚而坚实,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离水后可耐受较长时间的干露,易干活运输,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20.
对凡纳滨对虾高位越冬暖棚的建造及其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创新,通过该技术可极大地增加养殖时间,提高养殖效率,使生产资料得到合理利用并避免浪费。此外,越冬暖棚搭建较简易,造价低廉,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