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简单、合理、可靠的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首先进行了其液压系统原理与选型设计,并利用Sim Hydraulic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功能数值仿真,最后进行样机试验。行驶液压子系统采用双泵双回路闭式容积调速方案,单个回路由双向变量泵与定量马达实现容积调速,系统设计压力为17.6 MPa。采摘子系统为一般开式回路,设计系统压力为10 MPa。系统压力的仿真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2.78%和0.91%,试验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为4.82%和14.3%,仿真、试验结果与设计目标基本相符,表明设计的液压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2.
实现机械采茶是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手工采茶花工多,一般占茶园管理总投工量的50%左右,而且季节性很强,每年春插、“双抢”大忙之际,也正是茶叶采摘繁忙之时,所以在茶叶比较集中的地区,茶粮争劳力的矛盾很突出。推广应用采茶机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当前茶叶科研方面的一个新课题。随着采茶机研制试验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已开始试制和使用采茶机,并在逐步扩大推广,毫无疑问,我省茶叶生产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这里本  相似文献   

3.
1978年秋北京十二国农机展览会上,展出了日本具有七十年代后期水平的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其后又从日本引进自走式采茶机、开沟机和手扶深耕机等样机,共13台套。由原国务院农机化办公室下达试验任务,由茶叶研究所负责主持,浙江省机科所、  相似文献   

4.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茶园生产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采茶机的研究工作,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多种实用型采茶机械,但因配套动力不理想,刀片、软轴易损等问题,未能推广使用。80年代我国采茶机械研究进入新的时机,采茶机、修剪机、重剪机都有了质的提高,推广力度大,由于当时茶树高低不平,机械性能不稳定,加上80年代和近十年来进口机械增多,国产采茶机受到冲击,目前在使用的采摘机械,多为Et本所生产,但这种引进的采茶机械价格昂贵,国内只有极少数有经济实力的茶叶生产食业买得起。  相似文献   

5.
福建机械化采茶试验,示范,推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园推行机械化采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遍布城乡,大批的劳力流向城镇,某区采茶劳力日趋紧张,采茶工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地制约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采茶劳力紧张的矛盾,必须着手进行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8月我厅牵头组织机来考察组赴广东等省参观学习,1989年引进日本采茶机械进行机采试验.示范。经过协作组与广大茶叶工作者、茶农的五年艰苦…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省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茶叶生产所需劳力逐年增大,劳力问题日愈严重,采茶用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用工的55%,在采摘上实现机械化意义重大。但多年来国内在研制和推广采摘机械上争议颇大,而我省茶叶界还未开展过这方面工作,因此,作者认为实现采茶机械化的途径应该为:品种→茶园管理→适用机具研制→鲜叶分级→适制性加工,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使我省茶叶更上新台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省茶叶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全省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1988年全省茶叶产量为110万担,茶叶总产值3亿多元,十年间茶叶产量以年平均10%。左右速度递增。茶叶作为我省的大宗土特产品,其稳定发展给我省农村经济带来了可喜变化,是我省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深入,各种模式的农村经济异军突起,大量劳动力涌入各式规模的加工行业,各种致富门路改变了以往农村的传统经营思想。在江南各省份中,福建人口原本就最少,在现代经济状况下,我省茶叶劳力问题已日愈突出。茶作为季节性植物,生产期短,劳动力集中,特别是在采摘期间要集中大量劳动力适时采摘鲜叶,近年来我省茶园的劳力投入与我省茶叶的迅猛发展愈来愈不相适应,大量的茶叶无法适时采下,造成叶质粗老、品质下降。据估计,我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茶园每年因无法采下的鲜叶损失不少于百担,加之鲜叶粗老所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另一方面采茶工资近年来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仅以我所为例,1981年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07元/斤,1989年平均采茶工资为0.20元/斤,春茶前期每制一斤干茶单采茶工本费就达2.0元左右。1986年以来,我省已有相当多茶场(厂)分别从江西、安微、湖南、四川、江苏等省招进采茶、制茶工人,以补劳力之不足。因此,研制和推广适应我省茶叶生产特点的采茶机械及相配套的农艺措施,是我省茶叶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统计,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我国茶叶劳动力分配为:采茶用工为55%,田间管理为40%,制茶5%,由此可见采茶工本费在茶叶成本中所占比例。日本由于在茶园管理、采摘、制茶等方面实现机械化,茶叶生产率比我国高出9倍。一般机采与手采相比,单人采茶机可提高工效5倍,双人采茶机可提高10—20倍,而机采成本仅为手采的20—50%。我国在采茶机械化方面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从1958年着手研制至1987年前,虽然有十八种不同型号的茶叶采摘机具通过了不同级别的鉴定,但都未能普及应用。“六·五”期间国家经委花费巨大精力,将茶树修剪机及采茶机的研制分别列为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组织了安徽农机所,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祁门茶机厂、苏州动力机厂等单位联合攻关,样机虽都已通过鉴定,但在推广上却遇到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 (1)关键零部件质量不过关,如国产微型动力源及传动部件无法适应采茶机械要求; (2)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实例,农艺措施不配套; (3)机采茶园产量及机采叶质量存在较大争议; (4)单机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国内在研制、推广、应用采茶机具上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茶机厂家干脆从日本引进采茶机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30年来国内已有浙江、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分别进行探讨,我省也于80年代初期从日本引进采茶样机供研制分析。现在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在我省推广和应用采茶机械已势在必行,但由于我省在这方面仅作过小区试验探讨,采茶机自身质量及国内茶叶界在机采茶方面的争论使大家感到实现采茶机械化虽然迫切,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感到茫然,为此,仅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县东由镇东由村茶场于90年秋露茶期间,引进由日本川崎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双人、单人”采茶机各一台,在山地茶园开展区域性生产试验,该场从90年秋露茶至今年春茶使用机械采茶后,据茶农反映,使用效果良好,并具有以下优点: 1.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该场现有单、双人两台采茶机平均日采青量8000~10000斤,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8.
茶叶采摘技术是茶叶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茶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综述茶叶采摘技术及采摘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采茶机的行走方式、操作方式、切割器结构、智能控制等部分中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采茶机存在机采效率较高但无法达到精细采摘要求、对芽叶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同时提出我国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仍需加大研发力度,克服现有困难,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模式,实现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茶园机械化,为采茶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机采茶叶加工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和采摘成本的上升,机械采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茶叶科研部门和茶叶生产单位都在致力于开展茶叶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但目前所研究的多是采茶机械的应用技术及机采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而对机采茶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机械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机采技术的推广。由于机械采茶是一次性采摘,无选择性,采摘批次比手采大大减少,茶叶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机械采茶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早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来的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机械采茶的优越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机械采茶一直未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长期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近年来,由于采茶劳力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广大茶区,特别是大、中型茶场和专业承包大户对机械采茶提出了迫切要求,机械采茶工作又重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当前茶叶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茶叶生产劳力不足,推广机械采茶技术,在1987年5月,省华侨局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签订了1987年至1989年三年的机械采茶技术服务协议,在我场作为一个试点之一。在试验一年多来,由于省华侨局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以及湖南茶叶研究所的辛勤传授,使机采试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一九七四年贯彻华主席在全国茶叶会议上的一系列指示后,临安县茶叶生产发展越来越快,现已跃为年产茶叶七万担以上的基地县。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粮茶争劳力,争季节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缓和这一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实现采茶机械化。自1976年起,采用由中国茶研所设计的,本县横溪公社农机厂承制的Jw—325型采茶机在本县内进行连续的生产试验,现将试用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栽培与制茶间的交接工序。随着社会的进步,长期沿用的手工采摘已越来越不适应茶叶生产的需要,必然逐渐为机械采摘所代替。现就我省推行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浅析如下:一、手工采茶的弊端手工采摘虽然对茶树芽叶个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区是我国传统茶叶产地,其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余年。而在长期的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内涵及本质上看,贵州采茶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通过对贵州采茶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体系化认知,从而为我们学习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提供重要帮助。本文拟从贵州采茶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入手,结合贵州采茶音乐的具体艺术特征分析,分析多元文化的今天传承贵州采茶音乐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自走式采茶机,是一种把类似于双人抬式采茶机的采摘器悬挂在行走车(小型手扶拖拉机)上,作业中依赖行走车自动行走的采茶机。主要结构有采摘器、行走车、集叶装置、传动和操纵机构等。依采摘器的悬挂形式不同,可分为半自走和自走式两种形式,但在日本则称之为轻自走式和自走式。所谓自走式,是将采摘器的一端弹性悬挂在行走车上,另一端弹性  相似文献   

16.
《茶叶》1986,(1)
因劳力不足,促使茶叶采摘从手采、剪采,逐步发展到应用单人和双人动力采茶机,1983年春,平坦茶园开始应用自走式采茶机。而最近又出现了一种网式采摘技术,由于采摘质量可与人采相同,效率则为手采的10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外文文摘     
关于自走式采茶机[日]/大场正明//农业技术研究,1985,39,N0.10,63-65。日本自1961年开始使用机动和电动的背负式单人采茶机,1965年开始研究双人抬式采茶机具有一个驱动轮和两个支撑,由一人操作。机械全长2.4m,高1.3m,宽2m,重120kg,切割幅1.07m,采用2冲程80cc发动机。自走式采茶机的工作效率、采摘质量比双人抬式采茶机稍差,但省力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自走式操作人员的能量代谢强度(RMR)值上午为2.5,下午为3.0,双人抬式操作人员的RMR值上午为5.3,下午为5.7,前者约为后者的一半(RMR值越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在机械采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茶树品种、机采适期及茶机选择等内容,揭西大洋机采以加工大宗茶炒茶为主,与手工采茶相比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优点,存在茶叶附加值低、茶园生态建设受限及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采技术及配套的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品类,从而提高大洋茶叶的产值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自走式采茶机的设计原理与农艺需求,设计了一种跨行自走式机架.经理论分析,确定该机架由空心圆钢焊接而成.同时运用ANSYS对设计的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强度分析和振动特性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应力、应变发生在机架左后方上部圆钢焊接处,分别为27 Mpa和0.2 mm,表明机架强度满足要求.约束模态分析得出了机架前六阶模态阵型与模态频率:第一、二、五阶为弯曲模态,第三、四为扭转模态,第六阶为弯扭组合模态;前六阶主频率分别为18.021、25.346、31.636、36.209、45.892、51.694 Hz.分析可知,自走式采茶机激振源主要包括:为发动机——38.3~41.7 Hz、切割器——20 Hz、路面激励低于3 Hz,与机架前六阶主频率相互错开,故而机架不会发生共振.研究表明设计的机架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总体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20.
茶叶采摘是一项季节性强、耗工耗成本多的茶园作业。我场仅茶叶采摘一项,每年就需支付临时工工资十几万元。1986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场开始使用采茶机。几年的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机械采茶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结合生产经验谈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