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为给杂交榛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以16个品种的杂交榛为试材,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杂交榛果实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杂交榛果实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内形态变异较小,形态性状较稳定。果皮厚度与果实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各品种出仁率均不到50%。百粒质量低的品种出仁率与百粒质量高的品种相差不大,有的甚至超过百粒质量高的品种的出仁率。82-4出仁率最高,为47.5%,其百粒质量却最低,为172.53 g。出仁率与果实厚、百粒质量、果皮厚和果实质量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浙南闽北锥栗品种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锥栗主产区浙南闽北为重点,开展锥栗种质资源调查,共选出了23个农家品种。按其果实大小选出了乌壳长芒、黄榛、温洋红、大尖嘴、处署红、长芒仔6个大果型品种,蔓榛、红紫榛、白露仔、薄壳仔、财榛、麦塞仔、穗榛、猪屎榛8个中果型品种,油栗、嫁接毛榛、毛榛、光生栗等9个小果型品种。并分析了不同品种锥栗的蛋白质、糖分、淀粉、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农家品种问其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生长良好且栗疫病抗性强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对12个锥栗半同胞家系的栗疫病抗性相关性状及生长性状进行变异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12个锥栗半同胞家系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19%,病斑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9.76%,叶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1.14%。病斑宽、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脉数在家系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感病率、感病指数、叶宽在家系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苗高与感病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长与感病率、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筛选出JO14(‘白露仔’)、JO8(‘油桐仔’)、JO2(‘大苞榛’) 3个优良家系;筛选出9株(JO2-25、JO13-29、JO14-32、JO2-12、JO8-17、JO3-4、JO5-26、JO2-19、JO12-20)栗疫病抗性强的优良单株,4株(JO2-5、JO7-16、JO8-17、JO14-3)生长良好的优良单株,其中JO8-17抗性强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油茶籽主要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转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鲜籽含水率持续下降,鲜出籽率变化不大,鲜籽出仁率小幅上升,干出籽率和含油率不断上升。油茶籽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酸相对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8和-0.957。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积累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289),与可溶性淀粉(r=0.836)和可溶性蛋白(r=0.703)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α-生育酚含量变化基本上是先增加,在9月28日达到最大值0.153 mg·g-1后基本维持稳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随着油茶籽的成熟先增加后下降。  相似文献   

5.
油茶籽仁中活性成分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普通油茶20个无性系的油茶籽仁活性成分(总皂苷、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总蛋白)含量,应用SPSS 18.0分析成分间的相关性,建立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与总蛋白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皂苷—总黄酮回归方程为:Y=6.076+10.698X-8.824X2+3.871X3,总多酚—总蛋白回归方程为:Y=0.045X1.310,可以通过测定总黄酮及总蛋白的含量预测总皂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对简化皂苷和总多酚的复杂测定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澳洲坚果花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类群的澳洲坚果品种‘NY2’和‘HAES 695’为试材,对花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花的发育过程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HAES695’。其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花蕾伸长期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次则是花开放盛期;除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外,‘HAES695’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呈现出“降—升—降”的动态变化,且在花开放盛期表现出最低的总酚和总黄酮水平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花蕾初始期与花开放初期较高,抗氧化活性则以花开放初期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花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NY2’花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杨树芽和芽胶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测定加杨和香杨的芽和芽胶主要成分,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芽和芽胶含有黄酮、糖类、氨基酸和蒽醌类等成分.进一步采用索氏抽提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普鲁士蓝法、蒽酮-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分别对其中粗精油、总黄酮、总酚、蛋白质、总糖、水溶性糖、多糖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加杨芽胶粗精油含量为32.63%、总黄酮含量为33.33%、总酚含量为12.52%,香杨芽胶粗精油含量为36.73%、总黄酮含量为32.77%、总酚含量为26.39%.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分布的7个核桃群体的6个坚果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云南核桃的表型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2.22%),保山群体的单果重和出仁率的表型变异系数最大(50.53%和10.43%),而蛋白质含量最低(13.4%),表型变异系数也最大(13.45%),遗传资源最为丰富,保山群体的三径均值最大(3.8 cm),壳厚最小(0.75 mm);鲁甸群体的粗脂肪含量最高(平均为70.79%)。单果重与三径均值及壳厚存在显著正相关(0.836),而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0.395),壳厚与出仁率呈极显著负相关(-0.514),出仁率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0.271),丽江群体和昭阳群体表型性状最为相似,红河群体与其它群体表型相差较大,经度分布对核桃坚果表型相关性最大,其次气候因子是影响核桃坚果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尤其是7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9.
【目的】促进核桃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推动核桃产业持续发展。【方法】以陕西省3个特异核桃品种和1个地方主栽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坚果表型性状、核仁营养品质和功能性成分等51项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6项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品种核桃坚果的各项主要指标差异显著。‘安康紫仁核桃’的坚果表型性状表现更好,其三径(纵径、横径、侧径)均值、单果质量、核仁质量及出仁率分别为36.44 mm、14.95 g、8.67 g、58.04%,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核仁粗脂肪、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4个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商洛紫玉’核仁的多酚、黄酮、花色苷、维生素E等功能性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含量分别达到170.53 mg/g、229.82 mg/g、1.80 mg/g、57.80 mg/k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6项主要指标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126%,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主要与核仁功能性成分含量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坚果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品质有关。各品种的主成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商洛紫玉’‘香玲’‘红...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适合河南及周边地区推广的新优李品种,选取生产中主栽的8个李品种(紫琥珀、青脆李、法国李、公主李、黑宝石、济源的黄甘李、黄桔李和平顶山的黑宝石)及5个新选育的李优良品系(7-15、4-12、1-24、3-11、4-22)作为材料,测定并比较果实主要外观指标、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和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同一李品种(系)果形指数一致,但是果形大小、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系)李果实中总糖含量与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708。大果型的4-12、7-15和小果型的青脆李、公主李,表现为糖酸比高,分别为14.92、10.01、16.54、14.86;维生素C含量高,分别为0.098 9、0.063 2、0.069 2、0.078 3 mg/g。不同品种(系)李果实中类黄酮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9。类黄酮、总酚含量与李果实提取物清除·OH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4、0.650。公主李和法国李具有较高的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清除·OH的能力,4-12具有较高的三萜酸含量和清除DPPH·的能力,黄甘李具有较高的三萜酸含量和清除·O_2-的能力,均适合在河南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