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寄主为杨树、柳树、桑树、榆树、苦楝树、悬铃木、刺槐等。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具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鞘翅基部有黑色小突起。卵:长椭圆形,长5 ̄6毫米,白色。幼虫:老熟时白色,  相似文献   

2.
光肩星天牛为害悬铃木情况调查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证明为害石家庄市悬铃木的蛀干害虫优势种是光肩星天牛。虫道注药治幼虫及微胶囊制剂喷雾防治成虫相结合,对树高低于8m的悬铃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在寄主植物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地开展星天牛种群调查和精准防控,在武汉地区选取受害严重的6条城市道路,对星天牛幼虫在寄主植物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上的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层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星天牛集中分布在树干1~2 m和5 m以上,占比分别为21.63%、19.01%,其次是2~3 m、3~4 m区段,在根基部分布较少,占比1.80%。方位对星天牛的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影响。1~2 m区段虫孔数量与整株虫孔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根据1~2 m区段虫孔数量可预测整株星天牛的幼虫虫口数量。因此,在星天牛虫情监测与精准防控时,应结合种群空间分布差异合理施用不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1992~1995年对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和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sweinsoni)危害悬铃木和国槐的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掌握了两虫的危害习性及发生、蔓延趋势;提出了最佳综合配套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48%乐斯本、5%锐劲特、2.5%溴氰菊酯、8%触破式微胶囊剂、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等5种高效低毒农药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进行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较理想的为8%触破式微胶囊剂、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和5%锐劲特3种药剂,防效分别达到80.7%、78.1%和76.3%。  相似文献   

6.
柑桔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是危害柑桔的一种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被害树干基部或主根内越冬。防治该虫可采用捕杀成虫、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用棉球或废纸浸40%乐果乳油10倍药液或90%敌畏乳油10倍药液塞入虫孔毒杀幼虫及虫孔注射1:10的敌敌畏药液杀死幼虫等办法。  相似文献   

7.
8.
榕八星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八星天牛Batocera rubus(L.)是榕属Ficus等树木的重要树干害虫之一,在广州1a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在皮下取食危害。同时,提出了加强检疫和药剂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2011年3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对2007年5月营造的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树干涂白剂、涂白剂+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白僵菌菌条等4种防治措施进行星天牛林间防治。结果表明,木麻黄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幼虫有虫株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即在11月以前,不同无性系上的星天牛有虫株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11月—翌年3月,有虫株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有虫株率差异明显。不同防治措施的有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无防治措施),且除了涂白剂与涂白剂+噻虫啉2种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分别为10.2%、9.1%)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白僵菌菌条绑缚在树干基部处理的有虫株率(8.7%)最低,防治效果(82.7%)最好;而树干基部喷洒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的有虫株率(24.5%)较高,防治效果(36.5%)最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龄期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试验比较,其初孵幼虫主要在皮层为害,抵抗力薄弱,使用一般的内吸杀虫剂枝干喷雾均有良好效果。在城市园林中运用以氧化乐果和灭蛀磷200倍液为好。防治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幼虫的初孵期。  相似文献   

11.
林间调查及室内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在珠海无瓣海桑上1 a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虫道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活动,3月中旬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中旬达羽化高峰,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6月中上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幼虫孵化后约1个月开始入侵木质部。以4月底至5月初防治成虫,5月中下旬防治幼虫为宜。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13.
悬铃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悬铃木为试验材料 ,系统地研究了激素浓度、叶片生理状态、光照条件等诸多因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建立了悬铃木叶片外植体的不定芽高频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以顶部充分伸展的 4 0d叶龄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 ,再生效果最好 ,将此类叶片放在含 1 5mg·L- 1 6 -BA ,0 5mg·L- 1 IBA和 0 5mg·L- 1 KT的MS分化培养基上 ,暗培养 7d后转到光下培养 ,15d后便可见到不定芽不经过或经过很少的愈伤组织阶段 ,直接从叶片上分化产生 ,出现的高峰期在接种后的 2 0~ 30d ,芽分化率高达 98%以上。待小芽长至 1~ 2cm ,将其从叶片上切下 ,转到芽伸长培养基 (MS 0 3mg·L- 1 6 -BA 0 0 5mg·L- 1 NAA 30mg·L- 1 Ad)上使小芽长大成苗 ,最后移到生根培养基(1 2MS 0 1mg·L - 1NAA)上 ,最终得到完整的植株。该再生体系可作为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调控法,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药剂对悬铃木当年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9个药剂组合中,D(40%)处理和D(10%)+C(10%)处理对果实生长发育的抑制效果最佳。使悬铃木当年果实减少率达75%以上,果实的鲜重和含水率明显降低,细胞质膜透性明显增大,果实生长发育明显受阻,并且对悬铃木叶片的副作用较小。研究结果为悬铃木果毛污染的化学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芽滴液法和种子浸泡法进行悬铃木多倍体诱导,比较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出苗率和变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2%秋水仙素对种子进行浸泡,染色体未出现加倍,而0.3%秋水仙素对子叶进行连续7天的处理,诱导加倍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踏查和详查、采集标本、室内饲养等手段,共鉴定出危害华北油田悬铃木的害虫22种,隶属2纲、4目、15科。同时对悬铃木害虫的危害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武汉地区悬铃木花芽在树冠内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悬铃木花芽分布以树冠外围为主,尤其是雌花芽90%以上都分布在外围。从花芽在小枝上的分布位置来看,则主要是在顶芽和侧1位置上。  相似文献   

18.
悬铃木是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害虫危害导致大量枝叶干枯或光秃现象,极大影响了树木生长和景观效果。该文介绍了危害悬铃木的主要害虫种类,阐述了不同害虫的发生为害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梨喀木虱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梨喀木虱1年发生6~7代,以成虫在树干裂缝、杂草、落叶中越冬,对早酥梨为害最严重;已发现天敌有多种蜘蛛及5目8科13种昆虫,在自然状态下天敌对梨喀木虱控制作用明显;不科学的化学防治是造成梨喀木虱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用1.0%爱诺虫清3000倍液、20%梨虱霸乳油2000倍液、5%蚜虱净乳油1500倍液防治梨喀木虱效果都在95%以上,1.0%爱诺虫清是生物药剂,更宜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