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扬中市八桥镇共有水稻面积11000亩,1993年试种抛秧稻,1994年至1996年大面积推广,三年三大步,1994年抛秧6000亩,占全镇水稻总面积54.5%,平均单产609公斤。1995年抛秧9000亩,占水稻总面积81.8%.平均单产616公斤。1996年抛秧11000亩实现了全镇抛秧稻百分之百。平均单产610公斤。三年平均单产611.6公斤。三年抛秧推广面积在全市都名列前茅。三年推广实践,使我们认识倒抛秧是一项高产轻型栽培技术.一项新技术推广,只要宣传到位、措施有力都能获得成功。一、强化宣传力度.在抛秧稻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先后举办大小培训班二百多次… 相似文献
3.
4.
乳苗抛栽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新方法。它是将水稻种子发芽后在适宜温度和阳光下培育出来的未展叶的绿色稻苗(简称乳苗),直接抛撒在整好的稻田中。 背负式水稻乳苗抛秧机是针对水稻乳苗抛秧而设计的。它的原理是利用气力抛秧,不损伤秧苗,且抛撒均匀。其结构是在普通喷雾喷粉机配上一个专用抛秧盘。它可一机多用,既可以抛秧,又可进行喷雾、喷粉作业,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重量轻、 相似文献
5.
连作早、晚稻机抛秧移栽,是一种高产稳产,生产率高,又能减轻劳动强度的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它是利用旋转锥盘高速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将从锥盘中心部位喂入的带钵的秧苗,均匀地抛撒在大田中,从而完成水稻移栽作业。与机插秧相比,它农艺配套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成功率高,易推广;与机直播相比,它明显可以抢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氮肥运筹和后期施磷的试验研究,明确了抛秧稻超高产栽培的氮磷运筹技术。即氮肥运筹基蘖肥与穗肥比例5:5为宜;磷肥在等量基肥前提下,后期施磷有一定效果。运用上述运筹方法,能确保适宜群体动态,增加高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粒叶比和后期光合效率,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主攻总颖花量夺高产。 相似文献
8.
扬中市广大农技人员以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为指导,根据轻型栽培抛秧稻的生育规律和水稻新品系9-92的特征特性,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初步研究总结出了9-92抛秧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体系,主要围绕“壮秧、减苗、调肥、控水、综防”十个字来做文章。1“壮秧”──培育适抛矮壮秧壮秧标准最主要的是秧苗的适抛性,9-92适地壮秧指标为:叶龄3.1~3.5叶.秧龄16天左右,株高13~16cm,每穴成苗3根左右,无病虫,不审根。6月匕目前早抛的,秧龄可以达到16~18天,6月匕日以后抛栽的,秧龄应适当短些,宜掌握在14~16天。要根据适抛壮秧标准…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2SP-10型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的总体方案设计、自动排序机构、定量抛秧机构进行全面论述和重点理论分析,并提供了有关技术参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李太云同志设计、延吉市农机化枝术推广培训中心(电话: 0433-2813982)研制的2ZBP-96 型水稻简塑盘钵苗抛秧行栽机,于 2005年11月通过省级农机新产品鉴定。主要结构及性能特点: 1.配套使用独特形状的简易塑料钵苗盘,这种简塑盘同时满足钵育苗农艺要求和整排起秧、送秧的机具要求。 2.采用秧爪从钵块底部抓取秧苗的取秧方式,在工作过程中秧 相似文献
12.
13.
国家惠农政策农业机械购机补贴的落实和农业“五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激发和调动了邹武农民应用现代农业装备种粮的积极性。今春该市农村植早稻9.1万亩,到7月30日已基本收割完毕。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对2SP—10型水稻机制钵苗抛秧机自动排序机构中钵苗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以及定量抛秧机构中限位挡铁前端面与抛秧爪工作面之间最小夹角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优化了有关参数,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1)矮壮素浸种。将棉种用冷矮壮素溶液浸泡12小时左右,浓度为1000×10-6~1500×10-6。(2)苗期喷洒矮壮素。出苗后15天左右,当棉花子叶节以下幼茎高度超过6厘米时,选择晴天中午叶面均匀喷矮壮素,适宜浓度为5×10-6~20×10-6,最佳浓度10×10-6。(3)适时搬钵蹲苗。移栽前10~15天移动苗钵,主根被拉断,既可起到控苗作用,抑制地上部分过快生长,同时又刺激侧根生长,培育强大根系。但搬钵后应注意补泥填塞空隙,并及时补肥、补水、增温。怎样防止棉花营养钵高脚苗@郝连香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气力有序抛秧钵体苗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试验分析,获得了钵体苗吹出至与导苗管壁碰撞以及钵体苗在导苗管中下落过程的运动状态和时间,为抛秧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气力有序抛秧钵体苗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试验分析,获得了钵体苗吹出至与导苗管壁碰撞以及钵体苗在导苗管中下落过程的运动状态和时间,为抛秧设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