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I型Tecator纤维素分析仪测定了不同级别的婺炒青、屯炒青绿茶及我国4套标准样的红碎茶的粗纤维含量,结果证明绿茶的级数与粗纤维含量表现出高度负相关性(r1=+0,9806,y=8,0615+1.081x,r_2=+0,9803,y=7.5971+1.0425x)。我国4套标准样的所有花色,其粗纤维含量均低于IS0规定的16.5%的上限。碎茶花色中,碎1的粗纤组含量最低,而碎6的含量最高,表现出增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大豆挤压膨化的应用试验无锡轻工学院裘爱泳,陈大淦江西省高要市实用技术研究所熊尚才一、前言随着国外膨化食品的畅销,我国在80年代也开始应用膨化技术。挤压是一种高温短时过程,物料在可控制的条件下强制流动形成高温高压,从而使原料中淀粉糊化、蛋白质组织化,最... 相似文献
4.
挤压膨化技术生产大豆蛋白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挤压膨化技术生产大豆蛋白面工艺过程的研究,确定了生产过程中脱脂、粉碎、配料和挤压膨化各主要工序等操作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6.
膨化全脂大豆对营养成分的影响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周玉伦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陈恩惠,戴康路大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大豆在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受到较大的破坏,生豆虽然保留了大豆原有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生豆中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和有毒因素的作用。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遮荫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遮荫改变光照强度能调节碳氮代谢平衡,使茶叶鲜叶内含成分发生变化。本试验以葡萄为遮荫材料,研究了遮荫对夏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透光率为40% ̄50%时,内含成分的总量及组成比例最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前言建国以来,各产茶省在低丘红壤上开辟了数量可观的新茶园,为我国茶叶总量的增长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低丘红壤土质瘠薄,有机质少,肥力低,加上夏、秋季空气干燥、日照时数长,气温高等因素的影响,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著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著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分、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茶鲜叶原料质量近红外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交叉验证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方法,建立了茶鲜叶的近红外光谱(NIRS)与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之间相关性模型。当主成分数为7时,3个指标的R值分别为0.92、0.86和0.90;交互验证均方根方差(RMSECV)分别为0.769、0.332和0.742。提出了基于鲜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的茶鲜叶原料的质量系数方程,得出了鲜叶的质量系数。鲜叶质量系数越大,其质量越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NIRS技术评价茶鲜叶原料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利用夏秋季茶树鲜叶资源,进行了清香型绿茶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展清香型绿茶工艺生产,可以明显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缓解采制用工紧缺矛盾,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在茶树鲜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残留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监测了茶树鲜叶及其绿茶加工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树一芽二叶样品PAHs含量差异明显,产地环境PAHs污染程度对茶鲜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茶芽、嫩叶、老叶PAHs含量分别在40.5~52.8μg·kg~(-1)、50.0~67.4μg·kg~(-1)和91.5~97.6μg·kg~(-1)之间,PAHs含量大小顺序为老叶嫩叶芽。汽车尾气对交通公路旁茶树芽和嫩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且对50 m范围内茶树鲜叶影响更明显。电加热干燥模式下,水分散失和PAHs挥发是影响绿茶加工过程中PAHs含量的两个关键因子。加工环节过后,茶叶PAHs含量由61.0μg·kg~(-1)上升到166.1μg·kg~(-1)。摊放和干燥过程中PAHs大量挥发,造成茶叶干重中PAHs残留量由292.0μg·kg~(-1)降低到171.9μg·kg~(-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