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立体高效型农业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从而生产出高效优质农产品。如稻-萍-鱼共生,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藻(海带)-扇贝、海参共养,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2.超级型农业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以这些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  相似文献   

2.
1.高效型农业。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形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生产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如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3.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是在大豆、玉米均选用优质早熟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在大豆垄沟内隔沟套种玉米,实现立体化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一、技术创新点 1、立体化栽培 通过高矮作物套种,选用收敛型玉米品种和无分枝大豆品种,充分利用了立体营养空间,实现了立体栽培,合理分配了水、肥、气、热、光等资源条件,有利于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4.
红薯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薯套种玉米,不仅在时间上延长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而且在空间上实现了立体种植,套种玉米侧面受光加强,促进了其光合产物的合成。通过对红薯、玉米套种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玉米白菜间套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栋锋 《新农业》2007,(5):17-17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套种,可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平均每亩效益超过3000元,为单茬玉米的10倍。  相似文献   

6.
袁冬梅 《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47-147,149
小麦—玉米—辣根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季节,提高复种指数,从而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为此,特介绍了小麦—玉米—辣根立体高效栽培模式配套栽培技术,以供生产上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 玉米 白菜间套高效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栋锋 《新农业》2010,(1):24-24
<正>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套种植,能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益,平均每亩效益超  相似文献   

8.
渭北黄土高原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北地区不同类型林农复合立体经营模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表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光能、时间和物种资源,不仅对渭北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有较好的生态改良作用,而且能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玉米-白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平均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常规小麦一玉米连作模式的亩效益提高了2倍多。  相似文献   

10.
庄亚珍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28-128,177
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应重视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利用城市有效空间,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城市立体绿化的植物配置要求有建筑墙面的攀援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气孔是植物进行气体、水分交换与代谢,响应环境条件,包括病菌侵染的重要通道,其大小、密度和分布既受到遗传的控制,也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气孔的影响,笔者采用改良刮制法对玉米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器长度、宽度和密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与净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的气孔密度较净作显著降低,而气孔器长度较净作显著增加;植株中、下部叶片的气孔器宽度也较净作显著增加,植株上、中、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较净作显著增大。这些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气孔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且气孔这些特征的变化是有利于提高产量、减少叶斑病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研究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低山丘陵区石榴-小麦间作系统(间作系统)和小麦单作系统(单作系统)内土壤呼吸速率(SRR)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SRR在晴天-多云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天日波动变化幅度较小。SRR在晴天-多云和阴天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间作系统的SRR高于单作系统。整个观测时期内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平均SRR分别为1.813μmol.m-2.s-1和1.642μmol.m-2.s-1。(2)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SRR与15cm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在该深处的Q10值分别为1.73和1.49。(3)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与20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SRR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间作小麦根际和土体磷养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环境条件下,小麦根际和土体速效磷养分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小麦单作和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和间作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在各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体速效磷含量单作小麦在灌浆期最高,间作小麦在抽穗期最高。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拔节至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和土体磷含量。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6.81%,8.71%,12.95%,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降低了21.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离对土壤环境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作物根系调控养分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根系互作方式,其中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分别为30 cm(MS30)、45 cm(MS45)、60 cm(MS60),单作玉米行间距100 cm(MM100),单作大豆行间距100 cm(SS100),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下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玉米蜡熟期(R4)至成熟期(R6)、大豆始粒期(R5)至成熟期(R8),套作处理日平均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随种间距离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玉米土壤氧气含量MS45处理最高,MS30处理最低,而套作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土壤呼吸速率以MS45处理最高,较SS100处理高130.00%,而套作后的土壤氧气含量均低于单作。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套作大豆土壤中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NO- 3-N显著增加,其中均以MS45处理最高,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19.26%、4.49%、18.07%。共生期间,与单作相比,套作各处理玉米、大豆根系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套作玉米根系横向能延伸到大豆行的空间下方,纵向能下扎生长更深,套作大豆根系明显偏向大豆带生长,套作玉米和大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低于单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根系恢复生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其中MS45处理的根体积高于单作。通过PCA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指标与根系形态参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合理的种间距离会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改善土壤通气环境及土壤养分状况,优化作物根系空间分布,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 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豆田种群数量均高于甘蔗田;间作田甘蔗上种群数量高于单作田,间作田大豆上种群数量则少于单作田;在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下均为聚集分布,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升高。室内取食性选择试验表明:绿鳞象甲雌、雄成虫均喜食大豆叶片,差异极显著;取食相同寄主时,雌虫取食量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麦套棉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 新疆麦棉套作小麦与棉花共生期达50 d ,全生育期套作棉比单作棉长4 d,共生期套作棉株高、茎粗、叶龄等小于单作棉,但共生期后,套作棉的生长速率要快于单作棉,最终反超单作棉.套作棉开花前叶面积指数小于单作棉,开花后则高于单作棉,直至吐絮.套作棉单株结铃性强、铃大,皮棉产量1 3 38.4 kg/hm2,占同面积单作棉的64.6;.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间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植物根际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不同形态Cd分布状况变化,考察综合因素对土壤重金属Cd形态分布状况与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和蚕豆(Vicia faba L.)两种植物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的生长,单作蚕豆与单作续断菊土壤p H值没有显著变化,间作土壤p H值下降0.11个单位;间作土壤有机质比单作蚕豆和单作续断菊分别增加12.64%和20.13%;随着植物的生长,间作与单作蚕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9.87%、155.15%;间作与单作续断菊土壤速效钾含量接近,变幅在5%左右,单作蚕豆下降10.60%;不同种植模式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间作显著下降7%左右,单作蚕豆与续断菊下降量接近;各时期Cd各形态含量分布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成熟期间作Cd可交换态含量比单作蚕豆与单作续断菊分别下降21.98%、22.13%,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含量没有差异性;间作蚕豆生物量相比单作降低了24.77%,间作续断菊生物量相比单作增加15.29%;单作蚕豆根、叶、豆荚与籽粒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间作蚕豆,间作续断菊地上部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单作,根部无差异。总之,间作增强了续断菊对Cd的吸收,降低了蚕豆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不同生育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以及反硝化细菌中亚硝酸还原酶(nirK)、一氧化氮还原酶(norB)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的PLFAs生物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好氧菌的生物量。土壤样品中的amoA基因拷贝数在105~106范围内AOB的amoA基因数量高于AOA。在不同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nirK的基因拷贝数都是间作高于单作;在拔节期,间作蚕豆的norB基因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P<0.05);在拔节期、抽穗期,nosZ基因均是间作显著高于单作(P<0.05),并随着生育期呈现降低的趋势。间作降低了根际土壤NO3--N的含量,提高了NH4+-N的含量(P<0.05)。说明小麦蚕豆间作后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壤氮素的有效保蓄和供应、同时防止氮素损失和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间作增产提供了氮素营养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小麦-豌豆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 *-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蚜发生的高峰期,形成了许多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小麦单作和2﹕2模式小区中,且小麦单作的蚜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模式(P<0.01)。【结论】麦田合理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控制麦长管蚜种群的增长,但并不能改变其种群格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