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107-111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有鲜花难以比拟的幽香;有甘露难以比拟的淳爽滋味,加上消食除腻之功,祛睡提神之效,故能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待客的庄重礼仪。茶道在中国开始是为“茶宴”与“茶会”,唐代特别盛行。《茶事拾遗》记载,天宝年间钱起写过《与赵莒茶宴》及《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的诗。茶宴、茶会之举以文人雅士为多。他们时常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借茶益思之效,陶醉在茶叶幽香之中。面对山涧泉石,修竹苍松,花红柳绿的环境,文兴大发,吟诗作赋极尽风雅之能 相似文献
3.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有关茶事、茶艺、茶道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清幽淡雅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美得益于作者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简洁的用词、错落有致的句式及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的综合运用。《茶经》语言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丰富的色彩美、幽远的意象美、灵活的形式美、和谐的韵律美。 相似文献
4.
5.
为科学合理的制备及食用绿茶面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绿茶粉、面汤的色相值为指标,对绿茶粉及绿茶面条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理化分析方法分别检测熟化前、后绿茶面条微观形貌表征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绿茶粉最佳制备条件为夏秋茶六七叶,蒸青时间20s、茶粉目数为80目,该条件下的色相值最小,为3.06,茶粉绿度好。绿茶面条的最优配方为茶粉添加量2%、绿茶粉目数80目、食用盐添加量2%,该条件下绿茶面条的色差为 5.80,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面条色泽翠绿光滑,结构紧密,具有茶香味。800倍电镜扫描下,熟化前的绿茶粉面条中淀粉颗粒及碎片状茶粉借助蛋白质基质粘附在面筋网络结构上,有序地被面筋结构包埋起来。蒸煮后,淀粉颗粒及茶叶片状结构消失,形成不连续的面筋网络结构。2%绿茶面条熟制前后茶多酚含量分别为0.48%和0.27%,茶多酚的保留率为56.2%。 相似文献
7.
8.
以0.1%(按干物质计)接种量接种黑曲霉,相对湿度50%,40~45℃密封发酵,10 d翻堆1次,发酵40 d完毕,进行普洱茶“固态发酵”,研究了不同翻堆样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以及新老工艺普洱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在翻堆样中茶总糖、多糖随发酵进程延长呈增长趋势,发酵40 d的4翻样中总糖含量最高达(9.49±0.23)%,多糖最高达(1.68±0.32)%,寡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由(2.7±0.22)%增加到(4.03±0.51)%,最终降为(2.15±0.62)%.以老工艺(粗)为对照新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寡糖含量差异显著,新工艺原料含量为(7.02±0.14)%,新工艺八级含量仅为(1.91±0.22)%. 相似文献
9.
10.
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鹿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进程,茶多酚总量降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降低,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首次应用测色技术对鹿苑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之一。除饮用功能之外,它还有防病健身的效用,因而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重视。全世界计有四十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主要产区在亚洲,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我国是亚洲的主要产茶区之一,云南又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作为云南茶叶的主要代表普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饮茶文化。为什么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普洱茶的形成历史如何?其在国内外的销售、影响怎样?解放后有什么发展等论题,就是本文试图探索的中心内容。有不当之处,请茶史专家和读者赐正。 相似文献
12.
周峰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16(1):11-14
发生在正隆五年(1160)的东海之乱,一方面是完颜亮侵宋前夕的残暴统治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东海旧为宋地,人民普遍向往宋。完颜亮平定东海之乱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水平的战斗力,宋人也不同程度的卷入此事件中。由于完颜亮平定东海之乱所采取的屠杀政策,导致东海局势始终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做青过程茶梢水势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蟹鲜叶经晒青后分别进行做青和室内萎调,采用120℃快速法和小液流法测定鲜梢、做青梢和室内萎凋梢各阶段的组织含水量和组织水势.结果表明,不同茶梢状态的水势差异显著性与含水量差异显著性相似,但水势能表明水分的流向和限度.便叶之间的水势差异达显著水平,第二叶与第三叶之间的水势无明显差异.做青对茶梢水势有影响.摇青和晾青的水势变化达显著或极显著,这种变化因工艺进程而异.室内萎凋过程水势变化前期较平稳,中期略升,后期剧降.做青过程中随摇青和晾青的交替反复作用,茶梢组织水势呈现多次升降的工艺节奏.“还阳”与“退青”现象从水势变化中得到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为‘紫娟’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花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后续研究、生产高花色苷质量分数‘紫娟’茶产品和‘紫娟’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利用花色苷的特征颜色反应、HPLC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紫娟’茶花色苷的类型、组成和不同季节‘紫娟’茶新梢花色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紫娟’茶花色苷属于黄酮类色素;‘紫娟’茶中可能含有矢车菊色素、飞燕草色素、牵牛花色素等B-环有邻位酚羟基的花色苷,且可能具有4-羟基,在3-羟基上形成糖苷;推断‘紫娟’茶花色苷中有多个乙酰化基团;‘紫娟’茶花色苷的组分丰富,共检测到7个主要花色苷色谱峰;花色苷质量分数随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大,呈春季到夏季花色苷质量分数急剧上升,夏季至秋季又趋于缓慢减少的规律,花色苷的质量分数在6月初(5.8mg/g)最低,7月底(61.6mg/g)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5.
绿针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绿针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和叶绿素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上升趋势,但在加工后期有所下降,做形温度对绿针茶品质影响较大,结合生化成分的变化和品质要求,做形温度以70℃为最优,其次是80→60℃和60℃ 相似文献
16.
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皆以《神农本草经》中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乃解”,《史记,辅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以作为利用茶叶和作为药料医病开始的唯一根据。依《白虎通义》的内容,从意义来说,所谓神农是指原始社会的初期农业阶段,人民开始食用植物时期的劳动人民总称,因此神农并非具体的一个人,也不是神。“得荼乃解”的荼字,若易以解释为现代茶树的茶叶,那么茶的始用无疑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但是“荼”“茶”两字,虽只有一划之差,而争论千年,迄今还未完全解决,得以确论。《说文解字》(汉代许慎)中只有“荼”字, 相似文献
17.
18.
<正> 1分布与为害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又名侧多食跗线螨,属蜱螨目,跗线螨科。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与分布为害。食性杂,寄主广,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豆类、瓜类等蔬菜以及园林花奔植物。以茄子、辣椒、豇豆等受害最重。成螨和若螨集中在作物幼嫩部分刺吸汁液,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祖先培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茶叶品种。这些各具特色的名茶,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有的则也因历史的原因,几经沦桑,或盛转衰,或又由衰变盛。最近,我和我的三位朋友从青岩山旅游下山后,便取道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向东沅陵县行乘,专程参观访问了古属辰州府的沅陵县碣滩古茶场。碣滩茶,产于唐,明清时代,称它为“辰州碣滩茶”。茶园座落在沅水中下游的北岸,巍巍武陵山脉的南端。它南临沅江水,北依起伏如涛的山峦。这里气候温和,大雾弥漫,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叶生长得天独厚。据清康熙二十四年始编《沅陵县志》木刻本《木茶》条记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领新茶一串作此字,即今茶荈之茶”。“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 相似文献
20.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嫩叶螨.属蜘蛛纲,蜱线螨科。茶黄螨在近几年危害较重,有发展之趋势。茶黄螨食性很杂,其寄生植物有31科70多种。在蔬菜作物中,以茄子和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