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莫索湾地区呈半岛状嵌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在半岛边缘分布的梭梭柴(Haloxy Ion ammodendron)、白梭梭(H·Persicum)、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呈五种群落状态:梭梭柴;白梭梭;红砂;梭梭柴——白梭梭;梭梭柴——红砂。从已发表的资料来看,对该地区上述各植物种群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工作甚少。笔者试图通过对上述五种群落类型立地土壤的水分、孔隙度、有机质、盐分、PH值及氮、磷等各种因子的分析,定义并计算了各植物种群之间利用土壤中各种因子的相似系数,从而根据相似系数定量地说明它们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前,土地沙漠化已在全球范围向人类挑战。为了阻碍沙漠化的侵袭,人类采用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能机械地、在有限期内起到作用。但作为治本之法则属于生物措施。它能在沙区建立或恢复生态平衡,根除沙漠化的条件。生态学告诉我们:同一种植物分布在不同的立地类型中,限制其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也会随之而变。同样,在沙区,由于沙丘的不同演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限制植物生长的主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5.
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可以危害多种农作物、果蔬和观赏植物,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毁灭性植物病原线虫.鉴于其形态和分类上的复杂性,为了能有效鉴定该线虫,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穿孔线虫属的分类、形态和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外界胁迫条件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突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是影响生产力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机制仍是当前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还是非气孔因子的限制,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计算方法、不同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对(相对)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为判断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提供依据。(2)对以往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研究中涉及的外界胁迫条件进行了分类,从人工控制条件(水分胁迫、盐碱胁迫、多因子复合胁迫)及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3)分析了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途径。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揭示和探讨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境类型(水热盐养、人工控制与自然环境)等条件下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理,这将是其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
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界胁迫条件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突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是影响生产力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机制仍是当前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还是非气孔因子的限制,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计算方法、不同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对(相对)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值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为判断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提供依据。(2)对以往光合作用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研究中涉及的外界胁迫条件进行了分类,从人工控制条件(水分胁迫、盐碱胁迫、多因子复合胁迫)及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3)分析了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途径。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揭示和探讨同一物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境类型(水热盐养、人工控制与自然环境)等条件下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因子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理,这将是其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水热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局部范围内,热量因子与刺槐生长没有明显一致性,热量因子不是划分渭北高原沟壑区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水分与刺槐生长之间关系密切(r=0.8965),说明水分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地形和土壤则是划分渭北旱原立地类型的主要因子。主要立地类型刺槐生长结果表明:刺槐适生的立地类型为:沟底、原面、沟坡阳向的上部和下部、宽梁顶等黄土型和沟底石砾土型,其它类型不适宜刺槐生长。  相似文献   

9.
应用先进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柽柳的液流流速和相关环境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胡杨和柽柳的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相似,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夜晚平稳,白天波动剧烈,呈多峰值;受植株水分储存的影响,液流早晨启动后,液流突然下降,达到一个低值后开始恢复;主要受降雨影响,距主河道100m处的胡杨枝平均液流速率低于距主河道200m处相同直径柽柳枝的平均流速;试验期,影响胡杨和柽柳液流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影响机制;植株液流的变化是植株自身生理调节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方法,分别对生长于民勤绿洲盆地不同立地类型的人工梭梭群落内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和梭梭-灌木群落;分别分布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人工梭梭群落由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23%、多样性指数0.26)演替到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盖度30%、多样性指数0.34)再演替到梭梭-灌木群落(盖度40%,多样性指数0.60);在人工梭梭群落演替过程中,人工梭梭种群在不同沙地类型上生长状况不同,沿着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为衰退型,这种衰退与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对新疆阿拉尔灌区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转化规律,特别是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对塔里木盆地阿拉尔地区开垦后的地下水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做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使绿洲内部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改善;但绿洲以外地下水位下降,河流由于接纳了绿洲排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绿洲型城市优化选址的环境地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疆冲积扇型城市为例,从分析其形成的环境地质基础出发,探讨了影响绿洲型城市选址的环境地质要素,建立了绿洲型城市优化选址的理论性数学模型,并以奎屯市为例进行了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塌陷对沙质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规模煤炭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日渐凸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以神府—东胜煤田的补连塔矿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是否对土壤水分特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在6、7月份相对较低,在3%左右;这一时期降雨量相对较少,大气蒸发力强,又处于植物生长旺盛季节,所以土壤水分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极为显著。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坡面坡度及土壤层次,采煤造成土体塌陷对土壤容重影响较小。塌陷区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小于非塌陷区。这主要是因为塌陷后产生的裂缝增大了土壤蒸发面积,进一步降低了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专题图形库为出发点,对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图形自动扫描矢量化、图形快速编辑、图形网络通讯及图形库定量研究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快速建立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科尔沁典型沙区土地类型三个时期两级专题图形库,对该区进行了示例性分析,获得了该区三十多年来的动态演变信息。该研究方法对我国沙漠化的定量研究及决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堆积风沙物质的空间条件、风沙物质的类型及分布、风沙物质的演变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四个方面论述区内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区内现代地貌及其营力特征表现为风与流水的交替作用。主要的风沙沙源物质为基岩风蚀和基岩风化壳的分选搬运;河湖相松散堆积物;河流阶地堆积物以及古风沙、风尘堆积物。初步将沙黄土分为粉沙质沙黄土和细沙质沙黄土。风沙物质的演变具有多旋回性、继承性、改造性以及演变因素的复杂性。自Q_2以来至少经历了14个风沙活动旋回。风沙物质的空间分布具有扩散性和交错分布的模式及镶嵌环带结构,即库布齐和毛乌素沙地两个核心,围绕这两个核心的是细沙质沙黄土环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九年的试验研究实际资料,分析总结出在半干旱地区流动沙地人工种植沙生植物—杨柴的方法与措施,通过人工杨柴植被的建立,不仅改善了流动沙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耐旱灌木蒙古莸花的资源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莸是分布在黄土区和干旱的荒漠区,以及沙区的一种耐旱性小灌木,不仅抗性强,而且繁殖更新容易。它是一种花型优美、叶和种子含樟香型油。是很好的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美化树种,并且又是良好的“木本饲料”。今后对蒙古莸的保护、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区土壤水、地下水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野外观测数据,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两种地貌类型区土壤含水率以及地下水位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沙丘表层0-20cm的土壤含水率在降雨开始后20min就基本能够达到最大值,此后开始减小,水分不断向下运移,最大可引起次表层(20-60cm)土壤水分发生一定变化,但不会引起剖面更深层位土壤含水率的变化;2009年丰水期沙丘地下水位变动趋势为总体抬升,但受到降雨及其他因素影响产生一定波动,但影响幅度较小;(2)就草甸地而言,即使是很小的降雨量也会引起草甸地较深层位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雨后草甸地土壤剖面受降雨影响最大的层位是20-40cm,而同时段40-80cm处的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小。草甸地地下水位波动大于沙丘,较小的降水也会引起草甸地地下水位的迅速上升,上升持续时间短,而后立即转入下降,属陡涨陡落型。研究成果对沙地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Microbiotic crusts occur extensively in rangeland soils . Developed by filaments of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 and thalli of lichen and moss entanglement of soil particles , they create a physical discontinuity in the surface profile with greater concen trations of clay , silt , and potentially hydrophobic organic matter. These conditions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variability in soil hydrology of arid land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ic and erosion models.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manipulative research examining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microbiotic crusts .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yanobacterial-dominated microbiotic crust on measur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 in a sandy loam soil at a southeastern Utah site . Using a tension infiltrometer , we determined K under three surface treatments: undisturbed , chemically killed (representing dead microphytes within the crust), and removed (scalped) microbiotic crusts. We applied treatments to spatially interspersed intact surface soils within shrub interspaces . Microbiotic crusts at this site and in this stage of successional development had no discernible influence on K. This finding supports results from research conducted in a variety of soils from sandy to silt dominated with a range of microbiotic development . Because this research was site and time specific , and because the role of microbiotic crusts in the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be debated , additional research is warranted to deter mine how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microbiotic crust influences soil hydrology .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We conducted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n corn (Zea mays L, var. Indiana 654) and pea (Pisum sativum L. var. Alaska) of localizing various herbicides in the soil, using a double plastic pot technique which ensured separate exposure of the root and shoot zones of the plants to treated soil. Effects on corn and pea were similar in relation to site of uptake. 2,4-D-amine, naptalam, simazine, diuron and dalapon-sodium entered primarily through the roots. Some shoot entry and also severe inhibition of roots occurred in soil treated with 2,4-D and naptalam; these were noticed only to a slight extent with the other three herbicides. EPTC, chlorpropham and trifluraiin were most effective when applied to the shoot zone. Little effect on foliage growth was evident when the root zone alone was treated. However, roots in treated soil were severely inhibited by these three herbicides. Dinoseb displayed a contact type of action, injuring both shoots and roots. Treatment of both zones had an additive effect. Entry of chlorthal-methyl which was tested on a susceptible species, sorghum (Sorghum vulgare Pers.) was mainly through the shoot, with only a slight effect on top growth when roots alone were treated. Roots in treated soil were slightly inhibited. Localisation de l'absorption des herbicides appliqués sur le s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