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茶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汉代《神农本草》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是把茶叶作为药物而利用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拾遗》上就载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饮茶的好处及茶叶的药用价值。1982年在浙江省商业厅的倡议和协助下,对若干茶叶进行了分析,现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且说饮茶     
茶叶从药用、祭品、菜食,渐而转为日常饮用,渐而成为寻常人家开门七件事之一,历经了颇为漫长的历史年代。饮茶始下何时?《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时代开始发现茶可以作为药用;至殷周已开始作为饮料。这是条界一般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七、应用在茶史的研究上,每每要联系到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神农氏”。关于茶叶的应用,溯源到最早是他;关于药用、饮用的孰先孰后问题,也因他而一般认为是先药用而后饮用。“神农尝百草”,这是流传甚广、影响极深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翔实的记载。例如:《史记·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  相似文献   

5.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6.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8.
谢萍娟 《福建茶叶》2000,(Z1):26-28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 ,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 50 0 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 ,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 ,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 ,同样是泡茶 ,“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 ,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 ,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 ,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 ,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化学成分是茶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根本要素,也是茶作为人类主要饮料的基础。公元前2737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神农本草》中有过记载。东汉(公元200年)已发现茶叶兴奋 神经中枢的作用,华佗所著《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思意” 的叙述,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茶谱》中阐述更  相似文献   

11.
饮茶有益健康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贤强  王立新 《茶报》2000,(4):18-21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最易坚持,因此也是饮用量最大的保健品。从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那么,我国饮用茶叶已有5000年的历史。所以对茶的养生与医疗研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小小一片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与癌     
茶叶作为世界上不含酒精的三大饮料之一,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茶叶都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茶叶不仅香高味醇,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保健和治病的功能。在我国古代书籍中都能找到有关茶叶对保健和治病的记载,如西汉的《神农本草》中写道: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中》写道:“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魏代的《广雅》则记载了用茶叶醒酒。明代顾元庆所编的《茶谱》一书中还记载了僧人用茶叶治愈隋文帝头痛病的例子。在欧洲,茶叶也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是“康乐之饮料”。但在本世纪下半叶,国外有些文献指出了茶叶内含有致突变物质,并且认为很有可能是食道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据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出有芳药香茗。”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的发祥地,三国时期,茶进一步在江南地区推广,当时东吴的上层社会已经在饮茶了。《三国志》卷65《吴书二十·韦曜传》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从"神农尝百草"时期便已经开始,而茶叶作为一种中药材,它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茶与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从药食同源思想以及茶文化对外传播来阐述茶的药用价值以及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茶树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历史悠久。饮茶普遍,成为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之一。《神农食经》中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三国时代名医华陀也说:“茶久服,益意思”。可见当时已知茶叶有利尿、消痰、止渴、提神,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进人体健康等作用。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诗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椀茶”。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当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11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170…  相似文献   

18.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09,36(1):33-36
本文以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历史结论为主题,简述神农氏时代其人,对饮茶起源中心、传播及途径,神农精神对湘茶源远流长的影响,并根据史料、传说结合现实情况,对中国茶文化“摇篮”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聪明能干,智商高,是世界公认的。而中国人的这种广为称颂的聪明智慧与其自古以来喜好饮茶及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鉴此,笔者从茶叶蕴藏的丰富物质,文化及精神内涵等方面探讨茶叶对人体智慧的有效功能和作用,旨在强化和宣传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和文化价值,以促进我国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饮茶醒脑提神与僧人坐弹驱睡茶能醒脑提神早在古代就有很多论断。东汉医学家华论所著《食论》云:“苦茶久食,益意思。”《神农食经》中也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菜谱》中阐述更为全…  相似文献   

20.
茶叶对肠道疾病的疗效,古医书中早有记载.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中有“茶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的记载.宋·杨登文《仁齐区指》中记载:“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苏东坡以此治久潞公有效.”宋·陈师文《太平宋徽宗圣济总录》中记有;“治霍乱烦闷,茶末一钱服之即安.”以上记载都说明了茶对人体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近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茶不仅对某些肠道传染病有治疗作用,还能通过提高肠道免疫功能而兼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