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概念为出发点,从评价层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剖析森林健康评价的关键技术,综述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评价标准主观性强、评价结果不准确等。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重点应着重于理论探索和方法完善方面,从研究健康机制入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的手段、方法和技术,确立不同区域主要森林类型的健康标准,为调控不健康的森林、保持森林健康状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在中国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的必要性。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整合性为目标,提出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NPP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结合现代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的定量化研究,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模式,对森林资源及其健康状况进行科学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针对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对进一步准确地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健康评估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指标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所选择的方法不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同,因而在进行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实例,并展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林业有害生物与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灾害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胁迫指标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特殊性,指出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健康因素对系统影响的"放大器",是系统出现问题的"指示剂",并用该指标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我国森林类型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森林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6.
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对欧美国家森林健康研究的发展历程、森林灾害类型和致害因素、森林健康监测计划、森林健康监测网络和监测技术、森林健康监测指标、森林健康的评价及森林健康调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简要回顾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中国目前的森林健康理论和技术还不是很完善,表现在对林木生长环境监测的重视不够,森林服务功能的考虑不足;森林健康评价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健康监测,缺乏森林健康综合评价方法和预测能力;指导森林健康经营的能力不足,尚未进行森林健康调控的系统研究总结,缺乏成套技术.提出:1)森林健康应是对森林结构、森林环境、森林功能3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森林健康经营是通过经营管理而合理地调整森林的结构、环境、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立地环境、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的统一,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其功能多样性;2)加强对森林健康的监测、评价与预测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是林业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建立森林健康监测网络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需求;3)森林健康经营是全球变化条件下实现森林多功能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途径和新要求,急需加强相关基础性研究和国际交流;4)森林健康具有格外鲜明的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综合性特点,需政府加强协调和促进部门合作,并制定国家长期森林健康监测、评价、调控计划.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文章以燕山北麓旺业甸人工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调查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抵抗力和土壤状况等指标,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分析了近自然经营条件下森林健康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生产力、群落结构、抵抗力和土壤状况来看,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从不同林龄来看,华北落叶松林表现为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近自然经营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整体来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森林健康指数为近自然经营(7.48)﹥常规经营(7.30)﹥未经营(7.11)。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其内涵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高  王庆礼等 《林业研究》2002,13(2):147-150
本文粗略地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并主要从管理目标途径、生态系统途径和综合途径三种思路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概念理解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理解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推动我国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生态系统的特性。参16。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地区侧柏人工林健康经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森林生态学理论、森林培育学理论、近自然经营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健康评价结果为依据,结合北京西山地区侧柏人工林的现状,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侧柏人工林健康经营模式方案,内容包括林分密度调整,补植更新苗木,林内卫生清理,土壤改良等方面。方案实施后,通过对实施健康经营方案的样地及对照样地的平均胸径、郁闭度、乔木层密度、幼苗更新密度、灌木物种多样性指数、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病虫危害比率、火险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9个评价指标的对比监测,从生产力、群落结构、抵抗力(干扰)、土壤状况4个方面评价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变化。同时对林内小气候和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了对比监测,作为健康评价的辅助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实施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措施的侧柏人工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昆虫为指示物种监测和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昆虫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森林生态系统主体群落中, 昆虫与植物密切关联。森林害虫胁迫及昆虫多样性变动, 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显示, 昆虫多样性可应用于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湿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文献的基础上, 简要回顾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内涵, 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因子、研究尺度、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现状, 其中重点归纳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森林生态健康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明确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系统思考的必要性,指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需要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要遵循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结构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质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健康理念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健康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过程、概念、指标、评价方法,旨在对城市生态系统实施可持续性管理和合理利用,为生态社会、经济的整合与协调及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概况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虞山森林公园为例提出虞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思路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模糊评价模型确定多指标权重,对徐州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描述了徐州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协调程度以及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指出了森林在徐州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徐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竹林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探讨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竹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竹林生态系统的健康预警提供了依据,并针对中国竹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物调控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健康度的概念源自人类个体,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被应用到自然、社会—自然复合以及社会系统的综合评价之中。自然系统的健康度研究主要包括水体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荒漠系统等。人工—自然复合系统的健康度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社会系统的健康度研究比较典型的是企业和市场系统,另外还涉及到产业集群、品牌、信息和高校教育等社会系统。各类自然、社会系统的研究中应用健康度的概念是科学研究全面化、动态化、综合化的趋势,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各类系统的运行状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中还存在着指标不完善、方法不统一、结论不可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