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摸清饥饿程度对星豹蛛捕食作用、捕食速率等的影响,科学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合理保护天敌,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星豹蛛雄成蛛在未饥饿和饥饿18 h、24 h时间段以及雌成蛛在未饥饿时对菜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而星豹蛛雄成蛛在饥饿48 h、雌成蛛在饥饿18 h、24 h、48 h时间段对菜蚜的功能反应不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星豹蛛雌、雄成蛛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在24 h内的捕食量影响不显著,且与时间段(X)间的模型分别为V=4.2040-2.0229t+0.2971t2和V=2.19999-0.8728t+0.1071t2。星豹蛛雌、雄成蛛对菜蚜的捕食量(Na)随时间(t)的变化模型分别为Na=60/(1+e1.516212-0.04176t)和Na=60/(1+e1.52444+0.10883t)。  相似文献   

2.
室内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雌成蛛对菜蚜(Lipaphis erysim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对菜蚜成蚜、若蚜及温室白粉虱1龄至2龄初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力(a)分别为0.689 2、0.538 6、0.512 6,日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33.23、9.57、9.35头。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对菜蚜成蚜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 6P-0.343 0。相互干扰可降低草间小黑蛛对菜蚜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菜蚜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混合种群中草间小黑蛛偏嗜菜蚜。  相似文献   

3.
不同饥饿程度的异色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研究不同饥饿程度的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饥饿程度的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烟蚜捕食作用的功能均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异色瓢虫雌成虫在各种饥饿条件下24h内对烟蚜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雌成虫捕食量大于雄成虫,且饥饿时间愈长,烟蚜密度愈大,两者的差异愈显著;异色瓢虫雌、雄成虫间在24h内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且与时间段(x)关系的模型分别为V=5.8619x^-8087和V=4.8583x^-0.7220;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烟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模型分别为Na=90/(1+e^1.0886-0.1219t)和Na=90/(1 e^1.2702-0.1017t)。  相似文献   

4.
草间小黑蛛雌成蛛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雌成蛛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菜青虫(Pierisrapae)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2,3,4龄幼虫及菜青虫1龄至2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力口和日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0.7435,0.6571,0.5490,0.5796和47.85,9.93,2.66,4.21头。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6P^-0.3430。相互干扰会降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在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混合种群中,对草间小黑蛛进行选择性观察,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偏嗜小菜蛾。  相似文献   

5.
在大试管内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对褐稻虱的捕食反应,测定了褐稻虱虫龄及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并建立了同时考虑这2个因子影响的 Holling 圆盘方程.还研究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反应,并建立草间小黑蛛对猎物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共同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在不同条件下对有翅麦蚜的捕食速度。结果表明:星豹蛛的捕食速度与其体重、步足长度和身体长度无关,与性别和饥饿程度有显著关系。星豹蛛在饥饿4 d时捕食速度最快;雌蛛的捕食速度显著快于雄蛛。蜘蛛共存,如雄蛛-雄蛛、雄蛛-雌蛛、雌蛛-雌蛛,对捕食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只雄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2只雌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变化不大;一雌一雄共存时,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而雌蛛的捕食速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
星豹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星豹蛛成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星豹蛛对棉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拟合方程为Na=1.033 8Nt/(1+1.033 8×0.009 4Nt);星豹蛛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928 2P-0.256 1进行模拟;星豹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65.53P-0.864 1进行模拟,且拟合结果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不同温度(25、30和35℃)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功能及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在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雌、雄成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00头和166.67头。在不同温度下捕食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加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3龄、5龄幼蛛随着猎物的增多搜寻效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而雌、雄成蛛下降相对平缓。研究表明,雌雄成蛛的寻找效应比幼株的搜寻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十三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捕食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干扰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瓢虫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十三星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090 8 N/(1+0.005 2 N),Na=1.124 9 N/(1+0.006 0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78 4、181.818 2;龟纹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126 4 N/(1+0.006 7 N),Na=1.176 6 N/(1+0.008 7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6.666 7、136.986 3.2种瓢虫的捕食能力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符合Hassell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探讨草间钻头蛛在室内饲养的可行性。[方法]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下草间钻头蛛F1代的发育历期,2龄蜘蛛耐饥、耐旱能力,喂食不同食物的亚成蛛的捕食量和体重增长,F1代产卵数量、孵化率等指标。[结果]草间钻头蛛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增加而缩短;2龄草间钻头蛛的饥饿历期平均为(8.94±2.79)d,耐旱历期平均为(1.30±0.57)d,耐饥、耐旱能力较亚成蛛、成蛛弱;喂食不同食物的的捕食量在2头左右,体重增长不同,饲喂果蝇和棉铃虫的亚成蛛较饲喂人工饲料增长快;草间钻头蛛F1代平均产卵4.85次,第1次产卵间隔平均为(6.62±1.56)d,以后产卵间隔缩短;F1代室内饲养孵化率为96.9%,较室外蜘蛛的自然孵化率高。[结论]室内饲养草间钻头蛛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效应可拟合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1.1359N/(1+0.09534N),日最大捕食量为64.35头;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4063P-0.5891,利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获得E=0.4026/[1+0.2382(P-1)],表明寻找效应随三突花蛛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星豹蛛对菜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 构建了捕食模拟模型。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星豹蛛成蛛与亚成蛛对成熟菜蚜的日捕食量上限为42头/天, 对该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用Holling圆盘方程进行模拟, 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 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Hassell-Varley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和。星豹蛛对自身密度与猎物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已被构建。经卡方检验, 以上各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室内测试比较了捕食性昆虫瘦弱秽蝇雌雄虫对不同投放密度韭菜迟眼蕈蚊的捕食功能差异。结果表明:雄瘦弱秽蝇成虫捕食雌、雄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4.6、46.5头,雌瘦弱秽蝇成虫捕食雌、雄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2.6、54.1头,雌蝇捕食能力大于雄蝇;雄瘦弱秽蝇对雌、雄韭菜迟眼蕈蚊的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1/Na=0.0224+0.9067(1/N_o)、1/Na=0.0215+0.8666(1/No),雌瘦弱秽蝇对雌、雄韭菜迟眼蕈蚊的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1/Na=0.019+0.8742(1/No)、1/Na=0.0185+0.9720(1/No),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文娟  李桂亭  李鹏  卢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244、8、72h的功能模型分别为Na24=1.021 5N/(1+0.004 06N)、Na48=1.065 0N/(1+0.003 62N)、Na72=1.037 3N/(1+0.002 12N),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2、94.124、90.20头;随着果荚数的增多,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捕食作用逐渐降低,捕食作用率同空间异质性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83.833-10.100x。  相似文献   

16.
几种天敌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斜纹夜蛾1-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雌成蛛、拟水狼蛛雌成蛛和叉角厉蝽2龄若虫对斜纹夜蛾1-2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12次、26.00头和10.11头。在斜纹夜蛾幼虫的6个龄期中,最适合于叉角厉蝽雌成虫捕食的龄期为4龄,其理论最大捕食量高达10.59头。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草间小黑蛛种群存活和繁殖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和繁殖率等数据,组建成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统计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包括净繁殖率、世代平均历期、内禀增长能力、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周限增长率.双倍时间以及稳定年龄组配.应用Leslie矩阵模型模拟实验种群动态,并建立种群增长模型:N=98.7348e~(0.0386t)(23℃),N=100.1627e~(0.0482t)(27℃)。  相似文献   

18.
烟田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动态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烟草整个生长期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分布地块间无显著差异,日期间有极显著差异。(2)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k值,描述了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λ值分析了种群聚集的原因。(3)通过 Taylor和Iwao的方法描述了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特性为聚集型,且个体间相互吸引,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下最适理论抽样数n=1/D^2(1.1406/x 0.1357),序贯抽样模型Tn=1.1406/D^2-0.1357/n或Tn=exp[-1/0.8999(InD^2 0.1001lnn-0.3670)]。  相似文献   

19.
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龟纹瓢虫成虫控制苜蓿豌豆蚜的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数量与苜蓿豌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n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x2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功能方程分别为:1/Na=1.512(1/N)+0.0302、1/Na=1.0875(1/N)+0.0109,未饥饿与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11、91.74头。[结论]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作用较大,对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罩笼方法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瓢虫一日捕蚜量(Na)用蚜虫日增长倍数(R)与初始蚜量之乘积减去剩余蚜量求得。瓢虫捕食蚜量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 Holling—Ⅱ型,(a′=0.77;Th=0.00259)。测定了瓢虫干扰常数(m)和寻找常数(Q),(m=0.6284;Q=0.487)。根据功能反应曲线推论,当棉蚜与瓢虫共存于一个封闭系统内时,棉蚜的种群动态模型为N_((t+1))=RN_((t))exp((-0.77P)/(1+0.77×0.00259N_((t)))当 R 与 P 取定值时,N_((t))对 N_((t+1))的上升或下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